为何日系车不再 “躺赚”?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曾凭借省油、可靠标签在全球市场 “躺着赚钱” 的日系车,如今正集体遭遇盈利阵痛。2025 年财年一季度(4 月 1 日 - 6 月 30 日)财报季,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车企
曾凭借省油、可靠标签在全球市场 “躺着赚钱” 的日系车,如今正集体遭遇盈利阵痛。2025 年财年一季度(4 月 1 日 - 6 月 30 日)财报季,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车企相继交出成绩单,利润下滑成为共同底色 —— 有的增收不增利,有的净利润腰斩,甚至有企业直接由盈转亏,曾经的 “盈利标杆” 光环正在褪色。


三巨头财报亮红灯:盈利表现分化但均陷困境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 “领头羊”,丰田本季度的表现颇具代表性:尽管销量与营收双增长,却陷入了典型的 “增收不增利” 困局。数据显示,丰田当季营业利润同比下滑 11%,降至 1.17 万亿日元;净利润跌幅更为陡峭,同比大降 37%,仅录得 8414 亿日元,营收增长的红利被多重成本压力完全吞噬。
本田的盈利颓势更为明显,净利润近乎 “腰斩”。财报显示,本田该季度销售净额 5.34 万亿日元,同比微降 1.2%;经营利润同比锐减 49.6%,仅 2441.7 亿日元;净利润同样下滑 50.2%,降至 1966.7 亿日元,营收与利润的双重承压,凸显其经营层面的深层问题。
三家之中,日产的处境最为艰难 —— 它是日系三强中唯一在本季度出现亏损的企业。数据对比尤为刺眼:上年同期日产还能实现 286 亿日元净利润,今年同期却净亏损 1157 亿日元;营收端同样下滑,从上年同期的 29984 亿日元降至 27069 亿日元,营收利润 “双降” 的局面,让日产的转型压力雪上加霜。



外部冲击先行:关税与汇率成利润 “两大杀手”

对于利润下滑的原因,日系三强几乎一致将矛头指向美国关税政策的突变。今年 4 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将日本输美商品关税从 2.5% 大幅提升至 25%,尽管 7 月美日双方达成协议后税率降至 15%,但这一水平仍远高于历史均值,对汽车这类大宗出口商品的打击尤为直接。
日本财务省的贸易数据印证了这一冲击:4 月至 6 月,日本对美出口连续 3 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持续扩大,其中 6 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暴跌 26.7%,创近期新低。要知道,美国是丰田、本田、日产的核心海外市场,关税上涨直接推高了出口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
具体到企业层面,关税的影响已量化显现:丰田预计本财年因美国关税减少 1.4 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仅一季度就减少 4500 亿日元;本田也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其一季度营业利润缩水约 1250 亿日元。若将范围扩大至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它们预计 2025 财年(2025 年 4 月 - 2026 年 3 月)合计营业利润将减少 2.67 万亿日元,这一规模相当于七家车企上一财年营业利润的三成以上,关税冲击的广度与深度可见一斑。
除了关税这一 “政策变量”,汇率波动也成为日系车企的 “利润拦路虎”。对于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日本车企而言,日元汇率变动直接影响营收折算与成本控制。丰田在财报中明确提到,日元升值与关税政策带来的利润下行压力,已超过产量增加带来的利好;该公司预计,本财年日元升值将导致利润减少 7250 亿日元,成为仅次于关税的第二大外部利空因素。


中国市场失速:新能源转型滞后拖累份额与销量

如果说关税与汇率是 “外部冲击”,那么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关乎日系车企的 “基本盘”——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曾是日系车的重要增长引擎,但近年来因新能源转型滞后,日系车在华份额持续萎缩,进一步加剧了业绩压力。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7 月日系汽车品牌在华零售份额仅为 12.9%,尽管同比持平,但较其巅峰时期已 “腰斩”;更关键的是,随着中国本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崛起,日系车的品牌影响力与用户号召力也大幅减弱,燃油车时代的 “优势壁垒” 正逐渐瓦解。
从上半年具体销量来看,日系三强在华表现分化明显,但整体仍呈颓势:本田在华累计销量 31.52 万辆,同比下滑 24.2%;日产在华累计销量 27.96 万辆,同比下降 17.6%,两家企业仍未摆脱销量下滑的泥潭。
唯一实现增长的丰田,也并非依赖纯电转型,而是得益于政策红利与混动优势:上半年丰田在华销量 83.77 万台,同比增长 6.8%,为近四年首次同比增长,其核心驱动力是中国 “以旧换新” 补贴政策刺激,以及混合动力产品、新款纯电车型铂智 3X 的销量增长。为了稳住中国市场,丰田还在加速电动化布局 —— 旗下豪华品牌雷克萨斯今年初宣布在上海独资设立纯电动汽车及电池公司,成为继特斯拉后第二家在华独资建厂的外资汽车品牌,试图通过本土化生产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面对新能源转型压力,另外两家也在尝试破局,但效果差异显著:日产通过合资公司东风日产推出自研纯电车型 N7,上市一个半月交付破万,6 月、7 月销量均突破 6000 辆,成为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的 “黑马”;而本田上半年推出的东风本田 S7、广汽本田 P7 两款纯电产品市场反响平淡,最终选择收缩纯电战略 —— 原计划到 2030 年度投入 10 万亿日元用于纯电与软件开发,如今缩减 3 成至 7 万亿日元,转型步伐进一步放缓。



个性问题叠加:日产 “遗留病” 与行业共性挑战

除了关税、汇率、中国市场等共性问题,日系三强的利润下滑还掺杂着各自的 “个性困境”,其中日产的问题最为突出。自前任 CEO 戈恩离职后,日产遗留了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一系列问题,去年底与本田的合并重组计划告吹后,其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扭转颓势,日产近期公布了重组计划,包括裁员上万人、削减产能等,试图通过 “节流” 缓解利润压力,但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经营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利润下滑并非日系车独有的困境,而是全球传统车企面临的共性挑战。大众、现代、通用等跨国汽车巨头最新财季的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电动化转型需要巨额投入,短期内难以产生回报;另一方面,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无论是中国本土车企的崛起,还是特斯拉等新势力的扩张,都在挤压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行业正处于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 “阵痛期”。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