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测试致歉到车主被网暴:理想的双重舆论困局
理想 i8 的舆论风波,始于一场 “用力过猛” 的安全演示。上市发布会上,理想展示的 “撞卡车” 测试片段,因画面冲击力与信息透明度问题,迅速点燃网友质疑。8 月 6 日,理想汽车联合中国汽研、东风柳汽发布联合声明,公开致歉并承诺完善测试信息披露,试图为这场争议画上句号。但舆论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几乎在致歉声明发布的同时,另一场针对理想车主的 “围剿” 已在社交网络铺开:一夜之间,“理想车主乱停车” 的视频、图片刷屏,# 理想车主不守规矩# #素质低下的理想车主 #等标签被强行绑定,“随手拍违停理想车” 甚至成了网友间的 “打卡游戏”—— 有人晒出理想车占两个车位的照片,有人剪辑理想车堵住消防通道的片段,这场带有明显针对性的 “网络狂欢”,让无辜车主沦为攻击目标。
面对汹涌的污名化,部分理想车主选择主动 “正名”:小红书上,有人晒出自己精准停入标准车位的照片,配文 “请‘电子眼法官’检阅”;但更多车主陷入焦虑 —— 一张广为流传的聊天截图显示,某车主向理想客服哭诉,自己的车莫名被扔垃圾,打开社交软件全是辱骂,“现在连出门都怕”。

种种迹象指向 “黑公关” 的刻意操作。这并非理想首次遭遇此类攻击 ——2023 年理想 MEGA 上市时的舆论风波,至今仍是理想汽车 CEO 李想口中 “过不去的坎”。而在鱼龙混杂的新能源汽车圈,类似 “针对性负面攻击” 早已不是新鲜事,只是这一次,战火从车企烧到了无辜车主身上。
从 “马自达塞车” 到 “理想素质低”:车圈标签化的流量陷阱
理想车主被贴上 “素质低” 的标签,看似偶然,实则是车圈长期存在的 “标签化陋习” 的延续。早年间,中国香港电影《黑金》中一句 “你坐马自达,怪不得你塞车”,让马自达车主莫名背负 “塞车原罪”;后来,“洗浴大帝凯迪拉克”“马路三大妈(雷凌、轩逸、卡罗拉)”“沃尔沃车主惜命如金” 等段子,成了车圈玩家的调侃素材 —— 这些原本带着幽默色彩的 “玩梗”,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逐渐异化为攻击特定群体的 “利刃”。
新能源汽车崛起后,这种标签化愈发严重。一方面,国产新能源车企集中度高,头部品牌保有量动辄百万级,容易形成 “群体画像”;另一方面,车企掌门人多是社交媒体 “网红”,李想、马斯克、李斌等频繁发声,进一步放大品牌关注度,也让 “车主群体” 成了舆论攻击的靶子。
于是,我们看到:开特斯拉的被骂 “新能源韭菜”,买蔚来的被嘲 “冤种人生”,主流网约车品牌车主被调侃 “顺手找了份工作”;就连新晋 “顶流” 小米 SU7,也因几次热点事件,被贴上 “精神小伙专属座驾”“绿化带战神” 的标签。
这些标签为何能迅速扩散?核心在于 “情绪输出比理性讨论更易获得流量”。算法偏好冲突性内容,一张 “理想车乱停车” 的照片,配上 “素质低” 的定论,远比 “乱停车是个别现象” 的理性分析更易引发转发;而网友在 “贴标签” 的过程中,既能获得 “批判他人” 的道德优越感,又能融入 “圈层讨论”,何乐而不为?

宽体车遇上窄车位:新能源时代的停车硬件困局
舆论对 “理想车主素质” 的声讨,掩盖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当新能源汽车越做越宽,城市停车场的硬件设施,还停留在 20 年前。阿泉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的理想 L9 车长超 5 米、车宽近 2 米,属于典型的中大型 SUV。“每次去老旧小区的地下停车场,我都要下车看好几遍”,阿泉说,不少老旧停车场的车位,按早年标准设计,宽度仅 2.1 米 —— 他的车停进去后,两侧仅剩 10 厘米左右的空隙,“自己开门怕蹭到旁边的车,别人开门也容易刮到我的车”。更尴尬的是立体车库:多数机械车位宽度不足 2.4 米,他宁愿绕远路找地面车位,也不敢尝试停进去。
这种 “车与位不匹配” 的矛盾,源于现行停车位标准的 “双重割裂”。目前,我国路内停车位与车库停车位执行两套不同标准:
- 路内停车位:依据 2021 年公安部《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平行车位尺寸为 6 米 ×2.5 米;
- 车库停车位:依据 2015 年住建部《车库建筑设计规范》,垂直车位宽度仅 2.4 米,部分老旧车库甚至按 2.1 米设计。
除了车位窄,停车场的 “配套缺陷” 同样突出。梁伟杰介绍,不少老旧小区、商场的停车场,车行道宽度仅 3 米(低于 3.5 米的标准),转弯半径不足,“中大型 SUV 转弯时,很容易蹭到墙或其他车辆”;更关键的是,停车场建设速度远赶不上汽车增量 ——2024 年 7 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均达 259 万辆,同期新增停车位仅 82 万个,不足汽车增量的 1/3。“车位不够,尺寸又小,乱停车现象自然难以避免”,梁伟杰说。

梁伟杰介绍,日本街头的不少停车场,停车位虽然只有寥寥数个,但受众却非常有目的性。(图/受访者提供)
破解停车困局:不止于 “骂车主”,更要系统性破题
乱停车的本质,从来不是 “车主素质低”,而是 “停车供需失衡 + 硬件适配不足” 的系统性问题。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从硬件升级、政策优化、资源共享三方面发力。
硬件:让停车场 “适配” 新能源汽车
梁伟杰建议,具备条件的停车场应主动优化:拓宽单向车行道至 3.5 米以上,增大转弯半径;重新规划泊位布局,适当加宽车位(如将垂直车位宽度从 2.4 米增至 2.6 米);针对中大型 SUV、MPV,设置专属 “宽体车位”。此外,可借鉴日本经验 —— 日本街头的小型停车场,会明确标注 “小型车专用”“大型车专用”,搭配自动化停车设备,既提高空间利用率,又降低停车难度。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停车位的设计有明确的标准。(图/《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政策:补上 “车位增量” 短板
目前,全国多地已开始行动:北京、上海等城市将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小区按 “1.2 车位 / 户” 标准配建停车场;深圳、杭州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夜间、周末免费供市民使用,缓解核心区域车位压力。梁伟杰认为,未来还可通过 “土地优惠”“税收减免” 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加速补上车位缺口。资源:激活存量车位的 “闲置价值”
“我国不是没有车位,而是很多车位在‘闲置’”,梁伟杰说。比如小区私家车位,白天业主上班后大多空置,晚上则一位难求;商场停车场白天繁忙,夜间冷清。若能推动 “车位共享”—— 通过邻里互助、平台预约等方式,让闲置车位对外开放,可有效缓解局部区域的停车压力。例如,广州部分小区已试点 “私家车位日间共享”,业主通过 APP 将车位租给周边上班族,既增加收入,又盘活资源。
结语:别让 “骂车主” 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一场针对理想车主的网络狂欢,最终该回归理性:当 137 万理想车主中,有人小心翼翼停车,有人因车位窄而焦虑,有人被莫名扔垃圾、辱骂时,我们该反思的,不是 “某品牌车主素质如何”,而是 “我们的城市,是否为新能源汽车时代做好了准备”。美国学者唐纳德・舒普在《免费停车的高昂代价》中写道:“乱停车滥用了交通自由,扭曲了城市形态。” 但解决乱停车,靠的不是网暴车主、贴标签,而是让停车场 “装得下” 越来越宽的车,让车位 “赶得上” 越来越多的车,让每一位车主都能安心找到停车的地方。
毕竟,没有车主愿意乱停车,也没有城市愿意沦为 “大型停车场”。当舆论放下对个体的攻击,聚焦于系统性问题的解决,才能让汽车真正服务于生活,而非成为城市的 “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