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追赶” 到 “领跑”:安徽 “汽车第一省” 宝座稳固吗?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近期,一则 “安徽超越广东,成为‘汽车第一省’” 的消息,在汽车圈乃至经济领域引发强烈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总产量达到 149.
近期,一则 “安徽超越广东,成为‘汽车第一省’” 的消息,在汽车圈乃至经济领域引发强烈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总产量达到 149.95 万辆,超越广东的 131.34 万辆,跃居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方面,安徽以 73.09 万辆的成绩,同样力压广东的 43.10 万辆,登顶全国。
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外界预料。要知道,就在一年前的 2024 年,广东汽车产量高达 570.74 万辆,几乎是安徽 262 万辆的两倍有余,优势极为明显。
那么,短短半年时间,安徽究竟如何实现逆袭?这背后又有哪些深层次原因?更关键的是,此次登顶,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安徽汽车产业厚积薄发的开端?其含金量又该如何评判?


登顶背后:统计规则调整是主因?

必须承认,此次安徽汽车产量登顶,统计规则的调整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今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将汽车产量统计标准,从以往的 “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 “生产地统计”。这一变化,对部分车企产量的归属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比亚迪。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合肥设有大规模生产基地。在旧的统计规则下,比亚迪合肥工厂的产量被计入广东;而新规实施后,这部分产量正式归属安徽。仅此一项,就为安徽汽车产量的增长贡献了相当可观的数字。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出口车辆产量的统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样被纳入安徽本地产量统计范畴。奇瑞作为安徽本土汽车品牌的代表,近年来出口成绩斐然,2024 年出口总量达 114.46 万辆,同比增长 21.4%,连续 22 年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这一调整,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安徽在汽车产量上的领先优势。
但如果就此认为,安徽的登顶仅仅是统计规则调整的结果,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抛开统计因素,安徽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年间,展现出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同样十分惊艳。


十年之变:从 “边缘” 到 “头部” 的逆袭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在彼时的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安徽更像是一个默默追赶的 “小透明”。深陷转型阵痛与激烈行业竞争夹缝中的安徽汽车产业,处境艰难。
作为安徽车企的 “双子星”,奇瑞与江淮的发展困境,极具代表性。奇瑞虽凭借 QQ、瑞虎等经典燃油车车型,在市场上积累了一定口碑,但由于长期自主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迭代滞后,主力车型销量增长乏力,品牌始终难以摆脱 “经济型” 标签,发展陷入瓶颈。
而靠商用车起家的江淮汽车,尽管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但其乘用车业务却因定位模糊,市场认可度低,全年销量不足 15 万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
不仅如此,当时安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以中小规模为主,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严重依赖外部采购。在电池、电机等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领域,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整个汽车配套体系零散,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合力。
2014 年,安徽全年汽车总产量仅 95.5 万辆,还不足广东的五分之一,在全国排名长期徘徊在第 10 位左右,在行业内几乎没有太多话语权,处于主流市场的边缘地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凭借广汽集团(旗下拥有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知名合资品牌)以及比亚迪等车企,早已形成规模化优势。2014 年,广东汽车产量一举突破 250 万辆,牢牢占据全国第一的宝座。
同处长三角的上海,依托上汽集团(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江苏凭借东风悦达起亚、上汽大通等车企,全年汽车产量均超过 200 万辆,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对安徽形成了压倒性的竞争态势。在当时的行业报告中,安徽鲜少被列为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仿佛被主流市场遗忘。
这种巨大差距,在随后的几年里,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自 2016 年起,广东汽车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到 2024 年,已飙升至 570.74 万辆。而同期的安徽,产量仅为 262 万辆,广东的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之后,安徽就以 149.95 万辆的上半年产量,成功反超广东,首次坐上全国汽车产量的头把交椅。这一逆袭背后,是安徽近十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坚定投入与不懈努力。


十年磨一剑:从 “孤注一掷” 到 “全面开花”

过去十年间,安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 “孤注一掷” 到 “全面开花” 的蜕变,而这一切,要从 2020 年说起。
2020 年,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蔚来汽车因资金链危机,濒临退市边缘,整个行业都在观望,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造车新势力,是否会就此倒下。
关键时刻,安徽果断出手。以 “政府引导基金 + 产业链配套” 的创新模式,毅然向蔚来投入 70 亿资金。这一决策,不仅成功挽救了蔚来,更重要的是,吸引了蔚来将总部及核心研发、制造基地落户合肥。随着蔚来的扎根,超过 200 家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为安徽带来了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崛起的重要开端。
仅仅一年后,2021 年,比亚迪合肥基地正式落子长丰。令人惊叹的是,这座超级工厂仅用了 10 个月,就建成投产,创造了汽车产业项目建设的 “安徽速度”。2022 年正式投产后,合肥基地的产能迅速爬坡,到 2024 年,产能已突破 95 万辆,成为比亚迪在全国产能最密集的基地之一。比亚迪的到来,不仅为合肥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增量,更带动了当地相关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合肥一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023 年,安徽汽车产业再次迎来重大战略布局。江淮汽车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智能新能源车型,强势切入高端市场。这一合作,填补了安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短板,进一步丰富了安徽汽车产业的技术内涵与产品矩阵。
除了引入外部强援,安徽本土车企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其中,奇瑞汽车的转型堪称典范。凭借 “燃油并进” 的发展战略,奇瑞率先完成转型突破。2024 年 11 月,随着芜湖港滚装码头一声汽笛长鸣,奇瑞瑞虎 7 第 100 万辆整车成功出海,成为中国首个单一车型出口破百万的品牌。同年,奇瑞汽车出口总量达到 114.46 万辆,同比增长 21.4%,连续 22 年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在新能源领域,奇瑞同样发力迅猛,2024 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 45%,形成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增长的良好格局。
如今的安徽,已形成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淮汽车、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 7 家整车企业齐聚的产业格局,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全系列,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24 年,安徽汽车总产量达 35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 168.4 万辆,占比 47.2%,几乎每 2 辆安徽产汽车中,就有 1 辆是新能源车型。与十年前不足百万辆的年产量相比,安徽汽车产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龙头企业的扎根,还带来了产业链的 “链式反应”。截至 2024 年,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 2700 户,占产业链企业总数的 60%;零部件产业营收占比达 48%,各地围绕汽车产业,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生态。
在合肥,围绕比亚迪形成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 15 公里配套圈;在芜湖,奇瑞带动了 500 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超过 48%,从动力电池(国轩高科)、密封件(中鼎股份)到智能网联系统,覆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
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还得益于全省域的协同发展。合肥聚焦新能源乘用车与智能网联,芜湖侧重传统燃油车升级和新能源转型;滁州主攻动力电池、六安发力汽车氢燃料研发,各地在全省统一规划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 “入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如今,安庆生产的车灯,占全国市场份额超 30%;池州的镁基新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端车型轻量化部件;亳州的汽车线束,供应多家主流车企;铜陵的铜基新材料,保障电池导电性能;蚌埠的汽车玻璃,占据全球 20% 产能…… 通过县域经济与核心产业的深度融合,安徽不仅夯实了汽车产业根基,更构建起 “核心引领、多点支撑” 的发展格局,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登顶之后:荣耀背后的挑战与隐忧

尽管安徽凭借汽车总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两项第一,成功登顶 “汽车第一省”,但要想坐稳这一位置,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当下,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这场被称为 “下半场” 的竞争,其激烈程度远超电动化阶段。在这场新的角逐中,安徽汽车产业的根基与创新能力,将面临全方位检验。
从竞争格局来看,传统汽车强省的反击从未停止。广东虽然短期内让出了榜首位置,但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底蕴、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强大的技术积累,正在加速新能源转型。广汽埃安等本土车企持续扩张产能,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不断深化,外资品牌也纷纷加大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随时可能重新夺回领先地位。
同处长三角的上海和江苏,同样动作频频。上海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平台等方面走在前列;江苏则强化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优势,巩固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区域竞争的天平,随时可能因新的技术突破或产业布局而发生倾斜。
对于安徽汽车产业而言,技术创新深度不足,是其目前面临的最大短板。虽然安徽在汽车制造产能方面已具备相当规模,但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汽车的核心领域,本土企业的话语权较弱,部分关键技术仍高度依赖外部供给。一旦外部技术供应受阻,将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在品牌建设方面,安徽虽然拥有蔚来这样的高端品牌,以及比亚迪、奇瑞等覆盖中端市场的品牌,但在经济型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强势品牌。与广东丰富的品牌梯队相比,安徽在品牌矩阵的完整性和市场覆盖的全面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高附加值车型领域,安徽汽车品牌的占比相对较低,这不仅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也制约了产业向高端化迈进的步伐。
此外,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高端研发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供给不足,已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技术创新驱动的汽车产业变革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安徽汽车产业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更为现实的挑战是,如何平衡产量与销量的关系。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但盲目追求产量扩张,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也有所放缓。安徽在保持产量优势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竞争力,确保生产出来的汽车能够顺利销售,避免陷入 “大而不强” 的发展困境。
从燃油时代的 “跟跑者”,到新能源赛道的 “领跑者”,安徽汽车产业的逆袭,无疑是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它充分展示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前瞻性眼光,以及通过精准招商、本土培育、政策引导等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能力。
但登顶只是开始,在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安徽要想真正成为 “汽车强省”,还需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用实力回应外界的质疑,以创新巩固来之不易的领先地位。这不仅关乎安徽汽车产业的未来,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一环。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