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造车榜首之争:谁将登顶 “第一城”?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区汽车产量数据,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新变化随之浮出水面。在省级排名中,安徽以 149.95 万辆的产量超越广东 18 万辆,荣登汽车冠军省榜首。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区汽车产量数据,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新变化随之浮出水面。在省级排名中,安徽以 149.95 万辆的产量超越广东 18 万辆,荣登汽车冠军省榜首。重庆以 121.85 万辆位居第三,略胜山东(120 万)和江苏(116 万),山东和江苏则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第六至十位依次为陕西(94.32 万)、浙江(89.62 万)、上海(81 万)、湖南(74.76 万)和吉林(71.82 万)。北京以 71.33 万辆的成绩,与前十仅一步之遥。
除了省级层面的竞争,城市之间的造车竞赛同样激烈且更具看点。回顾 2023 年(广州 317.9 万,重庆 231.8 万,上海 215.6 万,深圳 178.6 万,长春 156.7 万)和 2024 年(深圳 293.5 万,广州 253.98 万,重庆 254 万,上海 182 万,西安 175.4 万)的城市前五强排名,2025 年上半年,国内各大汽车城的产量排名已悄然生变。预计到年底,全国汽车产业版图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那么,谁将成为 2025 年的中国造车第一城呢?


重庆:老牌重镇的新能源逆袭

今年上半年,在省级排名中位列第三的重庆,以 121.85 万辆的产量、0.4% 的同比微增,领跑全国城市。重庆的汽车产业底蕴深厚,早在 2016 年,就凭借长安汽车这一自主品牌销冠王,连续三年稳坐全国第一的宝座。然而,2019 年,重庆汽车产业遭遇重创,产量一度下滑至 138.3 万辆。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突然爆发,让传统燃油车占比较大的重庆汽车产业陷入困境。此后长达 7 年的时间里,重庆的汽车产量一直低于广州。去年,重庆又被广东的另一强市深圳超越。
尽管在名次上有所落后,但重庆的汽车产量实际上一直在稳步上升。尤其是 2022 年问界 M5 和 M7 相继上市后,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2023 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 231.8 万辆,去年更是以 254 万辆的成绩超过广州。如今,重庆不仅有靠问界成功突围的造车新贵赛力斯,老牌车企长安汽车也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数据显示,去年长安系的年产量约为 268 万辆,创下近七年新高,同比增长约 5.1%,超过了去年重庆汽车的总产量。今年前 6 个月,长安汽车产销达 135.5 万辆,创近 8 年新高,其中大部分产自重庆的造车基地。特别是两江工厂,设计年产能 76 万辆,极限产能高达 102 万,位居全球第二。
上月底,新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并落户重庆,这无疑为当地汽车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旗下阿维塔、长安深蓝、启源三大智能电动子品牌,成为品牌发展和重庆本地扩产的重点。以阿维塔为例,上个月 27 日,长安阿维塔数智工厂正式挂牌,主线设备自动化率达 100%,平均每 60 秒就能下线一台新车,订单准时交付率也达到 100%。该工厂可实现不同类型、动力和品牌产品的共线生产,能满足 1280 种个性化订单需求。
此外,赛力斯也表现出色,1 - 6 月累计产量 20.25 万辆,归母净利润预计可达 27 - 32 亿。董事长张兴海曾表示,赛力斯每年为重庆财政纳税 80 亿,还带动了大量汽车配套产业的发展。以长安和赛力斯为首,加上东风小康的微型商用车、庆铃汽车的卡车商用车、恒通制造的新能源客车等,重庆的汽车产业正全面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弥补了燃油车产量的下降,让这座传统汽车重镇焕发出新的生机,无愧西部 “底特律” 之名。


上海:老牌汽车城的挑战与机遇

上海作为传统的汽车产业重镇,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为 81 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减少 1 万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原地踏步就意味着退步。在 “省级公开赛” 中,上海的排名从第 6 下滑至第 8,而特斯拉产量的下降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以来,由于马斯克的一系列决策以及老款车型需求疲软,特斯拉在全球市场面临困境,其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作为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产量同比减少 13.3%,仅为 72 万辆。不过,值得期待的是,2 年后金山雷克萨斯基地有望投产,或许能为上海汽车产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北京:新能源助力下的强势复苏

北京在造车领域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如今终于重回大众视野,上半年汽车产量达到 71.3 万辆。尽管在 “省级公开赛” 中未进入前十,但在市级造车大户排名中,今年进入前十已无悬念。前几年,北京和重庆的汽车产业发展轨迹颇为相似,都在 2016 年达到产量巅峰,当年重庆为 315.62 万辆,北京为 237.95 万辆。然而,随着产业深度调整,两座城市的汽车产量此后一路下滑。特别是北京,受北京现代等韩系车销量持续下跌的影响,整个传统汽车产业快速萎缩。到 2023 年,全市 6 家车厂的产量仅略超 100 万辆,在年产百万辆的边缘徘徊。
转机出现在 2023 年底理想基地和 2024 年春天小米基地建成投产后,去年北京汽车产量回升至 114.54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产量直线飙升,全年达到 29.43 万辆,增长 2.8 倍,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4%。如今,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汽车、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北京现代、北京奔驰、福田戴姆勒,加上小米汽车、理想汽车,八大造车企业共同推动北京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使其时隔 8 年再度辉煌。尤其是小米汽车的加入,极大地推动了北京汽车产业的发展。2024 年,小米在 8 个月内交付新车 136854 台。再加上理想汽车顺义工厂的助力,以及北汽旗下极狐和享界两大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北京汽车产业成功实现转型。
今年 3 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增长 33.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2.5 倍。此外,小米 YU7、理想 MEGA 改款、享界 S9 增程版等多款新能源车型的推出,使得北京汽车制造业在 1 - 6 月生产整车 71.3 万辆,同比增长 24.8%。预计今年新能源车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年产量有望轻松超过 40 万辆。若小米两款车持续热销,年产量甚至有望突破 45 万辆,远超 2023 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的 2025 年 “新能源汽车在京产量将超 30 万辆” 的目标。


榜单背后的隐形强者

当前的榜单主要呈现的是 “省 + 直辖市级参赛队” 的情况,如果按照城市单独计算,上海和北京很可能无法进入前三。比如,在榜单中排名第六的陕西,就隐藏着一座造车大城 —— 西安。据去年数据,西安年造车量达 175.35 万,仅比上海少 7 万,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今年上半年,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 60.81 万辆,同比增长近 34%;西安吉利产量也保持高速增长,达到 16.46 万辆,同比增长近 30%。再加上西安经开区内的陕汽,半年内累计生产汽车超 8.6 万辆。三大品牌产量相加,预计西安今年前六个月的汽车产量已超 85 万,比上海至少多出 4 万辆,堪称隐形造车大城。
另一个隐形大户是安徽合肥。合肥拥有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和长安等 5 大品牌生产基地,不仅是安徽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造车第一城,更具备角逐全国造车前三强的实力。虽然目前还没有合肥上半年汽车产量的具体数据,但合肥统计局公布的前 5 个月数据显示,产量已接近 70 万辆,并预计半年整车产量超 80 万。这一数字与上海的 81 万相差无几。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能成为 2025 年上半年中国造车第一省,靠的并非合肥一城之力。安徽全省 16 座地级市在汽车产业发展上都表现出色。除合肥外,还有奇瑞汽车的大本营芜湖;拥有江淮、振宜和福田雷萨三大整车基地的安庆;有开沃新能源基地、陕汽工厂和蔚来乐道的淮南;设有蔚来萤火虫工厂的滁州;以及拥有江淮安驰生产基地和奇瑞商用车工厂的亳州等。据了解,截至今年初,合肥的规划总产能已超 300 万辆。从时间维度来看,安徽汽车产量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从 2020 年的 10.5 万辆增长到去年的 168.4 万辆,四年内增长了 15 倍,今年上半年更是接近 150 万辆。这也正是安徽能够超越广东,从第四跃居全国第一,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深圳和广州:统计口径调整下的变化

相比之下,去年排名前两位的深圳和广州,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下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的变化。从 2025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将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 “企业法人所在地” 调整为 “生产地统计”。以 2024 年的中国 “汽车第一城” 深圳为例,去年全年汽车产量高达 293.53 万,但由于统计方式的改变,今年上半年的产量尚未公布。年初,就有媒体预测,今年深圳汽车产量或将暴跌 200 万辆以上,年产量可能不足 100 万。这是因为比亚迪在安徽合肥、湖南长沙、河南郑州等地的生产基地产量不再计入深圳,而是归入当地。尤其是规划产能 132 万辆的比亚迪合肥超级工厂归入安徽后,直接导致深圳汽车产量数据大幅下降。实际上,比亚迪在深圳本土的产能相对有限,坪山基地产能为 35 万辆,新的深山合作区厂区去年产量约为 25 万辆,深圳本土总产量约为 60 万辆左右。此外,虽然理想、深蓝、一汽大众、赛力斯、小鹏等企业在深圳设有公司,但大多是研发、销售、智能座舱与软件功能等相关周边布局,并非大规模整车制造。因此,比亚迪是目前唯一在深圳持续大规模造车的整车企业,这也使得深圳今年上半年的汽车产量可能仅在 30 万左右。
广州的情况也类似,广汽集团的生产基地遍布全国,除了广州番禺和增城两大本土基地外,在湖北宜昌、新疆乌鲁木齐、浙江台州、山东东营等地也设有工厂。此外,小鹏汽车有一半的产量由肇庆市分担,这也导致广州今年上半年的汽车产量大幅减少。不过,如果未来统计口径再次调整或恢复为 “企业法人所在地”,重庆、上海、合肥与北京等地仍将凭借其稳固的产业基础保持竞争力。


低调的潜力 “汽车城”

除了上述城市,还有一些城市在汽车产业方面表现低调却实力不凡。首先是郑州。作为中原地区汽车产业的核心,郑州的汽车产量一直占据河南省总产量的大头,通常能达到 80% 以上。例如,去年郑州汽车产量为 112 万辆,同期河南总产量约为 140 万辆。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比亚迪郑州基地年产量为 50 - 60 万,上汽郑州基地去年产量超过 25 万,郑州日产为 20 万,宇通客车年产量为 7 - 8 万。今年上半年,河南汽车产量为 67.94 万辆,据此推算,同期郑州市的产量至少能超过去年的 43.07 万辆,甚至可能达到 50 万辆,以一城之力超过河北、江西、辽宁等省,实力不容小觑。
柳州同样不容忽视。虽然广西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为 51.72 万辆,在省 + 直辖市排名中位居全国 15,看似并不突出,但其中超 90% 是由柳州贡献的。这意味着柳州今年生产了超 46 万辆新车,且几乎全是微型电动车,堪称中国第一微型电动车城。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在微型电动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占股比例仅 5.9% 的广西汽车集团才是五菱的真正 “娘家”。数据显示,柳州微型电动车的市占率已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有统计称,如果将柳州生产的微型电车首尾相连,长度能绕地球 2 圈。据柳州当地人观察,柳州街面上的汽车,十辆中有五辆是微型电动车,甚至消防大队、特警公安等单位也大量采用。除了微型电动车,柳州还有东风柳汽打造的东风乘龙这一王牌。虽然乘龙卡车今年上半年的产量尚未可知,但其同期半年销量已达 23348 辆,同比增长 24.3%,在快递牵引车、港口牵引车等细分市场位居前列。这一大一小两个品牌,不仅是柳州和广西的造车名片,也成为了柳州的两大新特产。
山东的青岛和济南同样实力强劲。根据当地媒体数据,青岛今年前 6 个月汽车产量达到 46.5 万,济南今年前 4 个月产量为 33.8 万。仅这两座城市的产量,就占据了山东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的大半壁江山。例如,青岛今年前 4 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 12.5 万辆,这得益于当地奇瑞、比亚迪、一汽解放等生产基地的贡献。济南则拥有山东乃至整个山河四省最具代表性的自有品牌 —— 中国重汽。近年来,中国重汽在重卡市场表现出色,成功从行业老三逆袭成为老大。去年其产量达 24.5 万辆,刷新行业纪录,其中济南基地贡献了近一半的产量。此外,2022 年签约落户的比亚迪基地也发展迅速,2024 年济南基地新能源车产量从无到有,达到 36 万辆,今年更是目标 50 万辆。因此,不少网友认为,济南将是 2025 年山东汽车产业爆发的头号功臣。关于山东的造车实力,未来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最后是杭州。尽管今年上半年浙江在省级汽车产量排行榜上表现并不突出,仅比上海多 8 万辆,位居第七,但杭州作为浙江省会,造车实力不容小觑。杭州拥有吉利集团和零跑汽车两大车企,今年上半年全市整车制造产量同比增长 24.6%。吉利在杭州设有钱塘制造基地和杭州大江东新能源汽车工厂,前者年产量 10 万,自动化率达 90%,是吉利集团最先进的新能源整车工厂之一。后者虽尚在筹建或准备阶段,但已被列为集团重点项目,即吉利新能源汽车的 “4.0 工厂”,具体年产能规划尚未明确公布。此外,零跑汽车 7 月交付超 5 万辆,其杭州智慧工厂占地逾 120 万㎡,年产 20 万,上个月刚刚正式投产。预计未来零跑杭州智慧工厂产能充分释放,加上吉利 4.0 工厂投产后,不仅杭州,整个浙江的整车产量都将显著提升。
近十年来,汽车产业的逻辑和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汽车第一城的归属也在不断更替。重庆的突破、合肥的逆袭、郑州的崛起、深圳的下滑、上海的停滞不前、西安的稳步发展、柳州的异军突起、北京的重新崛起……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不仅凸显了统计口径调整带来的影响,更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新能源驱动产业升级,智能化重塑竞争格局,供应链强化本土韧性,技术自主抵御市场波动。当北上广仍在努力应对合资品牌转型的挑战时,重庆与合肥已先行一步,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当然,随着西安比亚迪二期投产、长安合肥新基地建设推进,小米汽车为北京带来新机遇,尚界和雷克萨斯可能助力上海再次辉煌,中国汽车城的格局仍在持续变化和重构,谁能成为 “汽车第一城” 的竞争从未停止。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