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倒逼监管:宣传误导与 OTA 滥用成重灾区
此前数年,智能驾驶赛道的 “流量竞赛” 让行业陷入非理性狂欢。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的营销话术不断突破边界:“全自动驾驶辅助”“零接管驾驶” 等词汇被反复使用,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手中的车辆已具备 “自动驾驶” 能力,甚至放松驾驶警惕。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专家黄金晶曾明确指出,当前市场上所有标榜 “自动驾驶” 的功能,本质仍是辅助驾驶,驾驶者需承担与普通驾驶完全一致的法律义务,任何宣传误导都可能引发安全风险。OTA(远程在线升级)本是智能汽车迭代的核心优势,却在部分企业手中沦为 “补锅工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熊璐揭露行业潜规则:有的车企通过 OTA 偷偷降低电池续航,以规避续航虚标争议;有的为赶进度,将半成品功能包装成 “迭代优化” 推给用户,实则让消费者成为 “免费测试员”;更有企业借 OTA 掩盖功能缺陷,而非深挖问题根源并上报,形成 “升级掩盖缺陷、新缺陷再升级” 的恶性循环。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让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信任度持续下滑。

新规四大维度筑墙:六次 “不得” 划死行业红线
这份征求意见稿并非单一维度的约束,而是从汽车召回、生产一致性、商业宣传、事件事故报告四大核心领域,构建起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其中,六次出现的 “不得” 禁止性措辞,更是直接击碎行业长期依赖的 “灰色操作空间”。在最受关注的宣传规范上,新规直指 “自动驾驶误导”:企业不得在车型命名、营销宣传中使用任何可能让消费者误解为 “自动驾驶” 的字眼,不得暗示车辆可替代人类驾驶;同时必须真实、全面披露驾驶自动化等级及系统实际能力,杜绝 “夸大宣传”“功能虚构”。
而在OTA 升级管理上,新规更是堵住了 “随意升级” 的漏洞:未经备案不得开展任何 OTA 升级活动;不得将未经过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不得通过 OTA 方式隐瞒车辆缺陷。对于频繁开展 OTA 升级的企业,市场监管总局还将启动重点抽查与专项核查,从流程上强制企业回归 “安全优先”。
此外,新规还强化了 “生产一致性” 监管(防止车企 “宣传一套、交付一套”)与 “事故报告” 要求(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事故后需及时上报系统数据),形成 “从生产到使用、从宣传到售后” 的全链条约束。
头部车企应对分化:有人承压延期,有人合规突围
新规落地的影响已迅速传导至行业,不同车企因此前策略差异,正面临截然不同的应对挑战。
小鹏汽车:OTA 延期遇挫,智能化标签承压
小鹏汽车近期在《小鹏 MONA 答用户问第 17 期》中坦言,原定于 2025 年 3 月的 OTA 计划,因工信部 2 月 28 日出台的 “新增重点软件变更需先公告再备案” 要求被迫延期。对于小鹏 MONA M03 这款核心走量车型而言,OTA 升级的延迟不仅可能影响用户体验,更会削弱其 “智能化” 核心竞争力 —— 要知道,OTA 本是小鹏维持产品迭代优势的关键手段。新规下,小鹏必须重构 OTA 流程,加强测试验证与备案环节,这对其研发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都是不小的考验。理想汽车:安全导向升级,贴合新规节奏
相比小鹏的被动调整,理想汽车的 OTA 策略更显 “合规前瞻性”。2025 年 2 月,理想推出 OTA 7.1 版本,搭载国内首个、全球唯一的 “百公里零接管智能驾驶系统”(AD Max V13);近期又推送 OTA 7.5 版本,引入 “超级对齐” 概念 —— 通过行为对齐、法律常规对齐、技术安全对齐、对齐监督四大维度,确保辅助驾驶行为与人类价值观、交通法规一致。这种以 “安全”“合规” 为核心的升级逻辑,恰好契合新规对 “充分测试”“真实能力” 的要求,也让理想在监管过渡期内更易适应。华为智驾:无感升级合规,成果背后藏模式思考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动作则兼具 “合规性” 与 “技术性”。2025 年 8 月 22 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宣布,乾崑智驾 HUAWEI ADS 4 与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 首版 OTA 正式推送,且采用 “无感升级” 模式 —— 后台自动完成升级,无需用户手动操作,既提升体验又符合 “稳定可靠” 的测试要求。同时,华为公布的四项成果也印证其技术沉淀:搭载乾崑智驾的车辆超 100 万辆、激光雷达累计出货 100 万台、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使用 1000 万次、累计辅助驾驶里程 40 亿公里。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关于辅助驾驶收费模式的表态,也暗合新规 “真实宣传” 原则:“不存在真正免费的服务,看似免费的功能本质是另一种商业模式”,这种坦诚避免了 “免费噱头” 的误导,与新规要求的 “信息透明” 高度契合。

行业阵痛与机遇:短期承压换长期健康生态
新规的落地,注定会给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带来一场 “刮骨疗毒” 式的调整,但短期阵痛背后,是长期发展的确定性利好。从短期影响来看,依赖 “概念营销” 的车企将首当其冲:此前靠 “自动驾驶” 话术拉高估值的企业,需紧急调整宣传口径;习惯用 OTA “打补丁” 的企业,需重新搭建测试与备案流程,研发周期可能拉长;部分中小玩家甚至可能因合规成本过高而退出赛道。
但从长期价值来看,监管的完善正在为行业扫清障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认为,新规将消除虚假宣传乱象,重建消费者对智能技术的信任 —— 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则指出,短期合规压力将倒逼企业加大算法、算力投入,推动技术从 “噱头式迭代” 转向 “实质性成熟”,最终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展望:行业分化加剧,消费者迎来 “透明时代”
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正告别 “野蛮生长”,迈入 “合规竞逐” 的新阶段,行业分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标普全球汽车供应链与技术首席分析师李凡妮观察到一个关键变化:车企 OTA 升级节奏已从 “快速迭代” 转向 “稳健规范”——2024 年下半年部分企业还能保持 “每两周一次升级”,到 2025 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升级频次明显放缓。这一变化背后,是企业对 “测试充分性”“合规性” 的重视提升,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信号。
未来,行业将呈现 “两极分化”:真正具备技术实力、能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技术突破的企业(如华为、理想等)将脱颖而出;而只会玩 “概念营销”、技术根基薄弱的玩家,将在监管高压下被市场淘汰。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变革更是直接利好:今后买车时,不必再被 “自动驾驶”“零接管” 等模糊话术忽悠,企业需清晰告知 “车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OTA 升级也将更安全可靠,无需担心 “被公测”“功能缩水”。智能网联汽车的 “透明时代”,正在监管重拳下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