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划,上海第三机场将按最高等级的 4F 标准建设,近期设计年旅客吞吐量达 4000 万人次 —— 这一规模已超过昆明、西安等部分中西部省会机场的现有吞吐量,其量级与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场关乎长三角航空格局的重大布局,背后藏着两大核心疑问:上海为何要在已有两大国际机场的基础上再建第三机场?为何最终选址南通,而非经济实力更强、对机场需求迫切的苏州?
01 上海建第三机场:不止是 “运力不够”,更是国家级战略的必然
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大 “双机场” 城市之一(另外两座为北京、广州),上海当前的航空实力已位居全国前列 —— 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合计达 1.24 亿人次,稳居全国第一;

但对上海这座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而言,现有运力远未触及天花板。不久前,上海与北京、广州一同获批 “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跻身我国 “3+7+N” 国际航空枢纽体系的第一梯队。

从区域需求来看,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商业最活跃、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作为区域中心的上海,两大机场的承载力已逼近极限。以浦东机场为例,尽管持续推进扩建,但高峰期的起降容量已接近饱和,且受限于上海市域的空间资源和空域规划,内部扩容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向外寻求拓展成为唯一选择。
更关键的是,随着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成为发展主流,“单打独斗” 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逐渐被淘汰,跨区域的资源协同与合理分工成为共识。这一趋势在航空布局中尤为明显:广州第二机场选址佛山与肇庆交界,深圳第二机场落子惠州,而上海将第三机场放在江苏省南通市,本质上都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 对上海而言,这既是完善自身都市圈功能的需要,更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 “应有之义”。

02 为何是南通,而非苏州?空域、区位与区域分工的三重选择
上海第三机场的选址,曾引发江浙多座城市的激烈竞逐,苏州、南通、嘉兴等城市均表现出强烈意愿。最终南通 “拔得头筹”,而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的苏州,其几十年的 “机场梦” 再次搁浅,这一结果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南通的 “先天优势”:空域充足 + 区位辐射
首先,南通的空域资源相对充足,且具备连接上海与苏北的关键区位价值。南通与上海虽分属江苏、上海两地,但仅隔长江口,地理距离相近;新机场选址与浦东、虹桥机场的距离均约 100 公里,这一 “适中距离” 既能有效承接上海两大机场的溢出客流与运力,又能避免与上海本土机场形成直接竞争,实现功能互补。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南通一直以 “上海北大门” 为定位,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接轨上海” 的战略。依托新机场,南通正加速构建 “轨道上的机场”—— 通过高铁、城轨、市域铁路等交通网络,实现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的无缝对接,同时打通通往苏州、盐城、泰州等周边城市的通道,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区域交通枢纽,进一步扩大上海对苏北、苏中地区的辐射力。

苏州的 “现实困境”:空域受限 + 资源冗余
反观苏州,其 “机场梦” 难圆,主要受制于两大现实问题:空域资源紧张与周边机场冗余。关于空域问题,江苏省发改委曾明确表态:“鉴于苏州周边地区的军民用机场密集,空域资源紧张,军民航飞行矛盾较大,建设苏州机场存在较大难度,目前仍处于研究论证阶段。” 苏州周边 50 公里范围内,已分布着上海浦东、虹桥、苏南硕放(无锡与苏州共用)等多座机场,空域资源早已饱和,新增机场的飞行安全与效率难以保障。
从资源利用角度看,苏州已形成 “环苏州机场群” 的格局:上海两大机场距离苏州主城区均不足 100 公里,且已有跨市地铁(如上海 11 号线延伸至苏州昆山)实现通勤级连接,苏州居民前往上海乘机的便利性极高;此外,位于苏州与无锡交界处的苏南硕放机场,本身就是为苏锡两地服务的共用机场,已能满足苏州大部分航空需求。在已有充足替代资源的情况下,苏州自建机场的必要性大幅降低。
03 长三角机场群:数量与能级双高,空白地市仅剩 9 个
不止上海在加码航空布局,整个长三角地区正掀起一场 “机场建设热潮”—— 这里不仅是我国机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机场能级最强的区域之一。日前,浙江丽水机场已正式通航;嘉兴南湖机场、安徽亳州机场、安徽蚌埠机场预计于近期陆续投运。待这 4 座机场全部启用后,长三角地区的机场总量将增至 28 座;加上已纳入规划的机场项目,未来长三角的机场总数将达到 32 座。若考虑到芜湖宣城机场、扬州泰州机场等 “共用机场”,长三角地区没有机场的地市已寥寥无几。

目前,长三角地区仍存在机场空白的地市仅有 9 个,可分为三类:
- 近省会型:如江苏镇江(靠近南京)、浙江绍兴(靠近杭州)、安徽马鞍山(靠近合肥),可直接享受省会机场的溢出效应,无需自建机场;
- 低能级型:如安徽淮南、淮北、铜陵等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总量较小,且铁路交通便捷,对机场的需求有限;
- 受限型:如江苏苏州、宿迁,浙江湖州,受限于空域资源紧张或周边机场竞争,即便有需求,机场建设也难以落地。
机场规划从来不是 “一城一市的私事”,它涉及区域交通网络的整体布局、空域资源的科学分配、市场腹地的合理划分,以及城市间的竞争与协同。对那些错过布局窗口的城市而言,想要再补上 “机场短板”,难度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