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既要 “快马加鞭”,亦要 “三思而行”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当中国新能源车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第一,这场看似单一市场的领先,实则标志着全球汽车工业百年未有的史诗级权力转移 —— 从燃油时代的机械叙事,转向新能源时代的 &ldqu
当中国新能源车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第一,这场看似单一市场的领先,实则标志着全球汽车工业百年未有的史诗级权力转移 —— 从燃油时代的机械叙事,转向新能源时代的 “三电 + 软件 + 供应链” 综合竞争,而最终的战场,已锁定在 “四个轮子的智能体” 这场智能化革命中。


一、欧美燃油豪车的 “退场”:不是销量下滑,是工业权力的失势

曾占据中国高端车市场绝对话语权的欧美燃油豪车,如今正经历一场 “昂贵的退场”。这不仅是销量与利润的双跌,更是传统工业体系在新能源浪潮下的权力崩塌。

1. 数据见证的 “集体陷落”

无论是德系豪门还是日系高端,2024-2025 年的业绩曲线都呈断崖式下滑:
  • 德系 BBA:2024 年净利润集体暴跌 —— 宝马税后净利润 76.78 亿欧元(降 36.9%),奔驰 104.09 亿欧元(降 28.4%),奥迪 41.89 亿欧元(降 33.08%);中国市场销量同步下滑,奥迪在华交付 64.99 万辆(降 10.9%),为 BBA 中跌幅最大。
  • 超豪华品牌:保时捷 2024 年在华交付 5.69 万辆(降 28%),全球第一大市场地位失守;2025 年一季度更暴跌 42%,仅交付 9471 辆,同比减少近 7000 辆。
  • 日系高端:雷克萨斯打破 “进口神话”,2025 年落地上海国产 —— 这一曾靠进口维持高端形象的品牌,最终向成本压力低头;日产更陷入 “卖身” 困境,2024 年第三财季净亏损 141 亿日元,裁员 9000 人后仍需向本田、富士康抛出橄榄枝,前 CEO 卡洛斯・戈恩直言 “这是绝望的举动”。
  • 进口市场萎缩:2025 年 1-2 月,中国进口汽车 5.6 万辆(降 46%),进口超豪华车下滑 31%,八缸、十二缸的燃油 “大排尊严”,已难抵新能源的冲击。

2. 衰落的本质:工业标准的 “权力转移”

欧美燃油豪车的颓势,核心是 **“豪华定义权” 的丢失 **:
  • 传统豪华的标准由 “机械参数” 决定:轴距≥3000mm、排量 > 3.0 升、真皮内饰 + 高保真音响,代表车型是奔驰 S 级、宝马 7 系;
  • 中国新能源车重构了豪华内涵:以 “智能体验 + 综合性价比” 为核心 —— 比亚迪仰望 U8(109.8 万元)靠智能座舱、原地掉头技术年销 7366 辆;华为尊界 S800(150 万元)主打软件生态与自动驾驶,直接对标迈巴赫;极氪 009、红旗 E-HS9 等车型,用更大尺寸、更长轴距 + 更低价格,撕开传统豪华市场缺口。
更宏观的背景是 “新旧能源权力的交替”:中国在旧能源时代 “贫油少气”,但在新能源时代,风能、太阳能是 “新煤炭”,锂电池、氢能是 “新石油”—— 依托锂资源储备与光伏、风电产业优势,中国从 “能源弱势” 转向 “能源强国”,这为新能源车产业提供了底层支撑;而人民币结算协议的扩大(如中法液化天然气人民币结算),则削弱了 “美元霸权” 下欧美品牌的定价权,加速了高端市场的权力转移。


二、传统车企的自救困局:本地化救得了成本,救不了技术短板

面对颓势,欧美车企并非无动于衷,但其自救策略始终跳不出 “成本优化” 的局限,未能触及 “技术补课” 的核心。

1. BBA 的 “中国供应链依赖”

为应对中国市场竞争,BBA 纷纷加码本地化生产与供应链整合,但效果有限:
  • 奔驰:将中国列为全球最重要市场,2024 年在华交付超 71.4 万辆(豪华品牌销量冠军),并建立德国以外最大研发网络 —— 但优势仅存于 80 万元以上市场,50 万元级市场已被中国新能源车渗透,本地化仅能降低成本,无法弥补智能系统与电池技术的差距。
  • 宝马:2024 年研发投入达 91 亿欧元(增 17.1%),资本支出 125.8 亿欧元(增 10%),重点押注电动车与中国供应链 ——2024 年在华纯电交付突破 10 万辆,占全球纯电销量的 25% 以上。但其策略仍聚焦 “分散风险”(中美欧三地建厂)与 “规避关税”,未能突破传统机械思维,2025 年一季度中国市场仍面临增长压力。
  • 奥迪:采取 “双合作伙伴” 模式(一汽 + 上汽),2024 年上汽奥迪交付增 70% 至 4.32 万辆,但核心的一汽奥迪销量下滑 12% 至 61.11 万辆。为救市,奥迪 A4L 终端价低于极氪 007,但 “以价换量” 仅能短期维系份额,无法改变智能技术落后的现状 —— 其 2024 年底推出的电动车专属品牌 AUDI,市场声量远不及中国新势力。

2. 二线豪华品牌的 “双重困境”

无论是日系的雷克萨斯、英菲尼迪,美系的凯迪拉克、林肯,还是欧系的宾利、玛莎拉蒂,都陷入 “燃油车降价保份额、新能源车研发乏力” 的两难:
  • 燃油车端:林肯、凯迪拉克部分车型降价幅度超 10 万元,但 2024 年销量仍下滑 5%-8%;
  • 新能源车端:宾利将首款电动车发布时间从 2025 年推迟至 2026 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从 2030 年延后至 2035 年;兰博基尼则坚持生产 V12、V8 燃油车型至 2030 年初 —— 其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既无技术亮点,也无品牌溢价,未能复制燃油时代的成功。


三、燃油与新能源的共存博弈:电池技术决定 “退场时间表”

尽管中国新能源车势头迅猛,但燃油车并不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 两者的共存周期,取决于颠覆性电池技术的产业化速度

1. 新能源车的 “现实短板”

当前主流新能源车(纯电、插电混动、增程式)仍面临三大瓶颈:
  • 补能与续航:充电难、充电桩分布不均仍是痛点;续航 500 公里的车型需搭载耐高温电池,成本显著高于燃油车;
  • 使用成本:维修费用比燃油车高 30%-50%,保险费用高 20% 以上;非免费换电模式下,更换电池组费用可达 10 万 - 20 万元;
  • 技术局限:液态锂电池在安全性(低温自燃风险)、环保性(回收难度)上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仅是 “过渡方案”,而非终极解。

2. 燃油车的 “残留优势”

经过百年迭代,燃油车已形成 “技术成熟 + 配套完善” 的闭环:
  • 综合可靠性高:发动机故障率低于电动车三电系统;
  • 补能网络密集:全国加油站超 12 万个,是充电桩数量的 3 倍以上,彻底解决里程焦虑;
  • 成本可控:维修、保险费用低,适合下沉市场与商用场景。

世界部分汽车厂商对燃油车的态度和策略


3. 全球 “禁售燃油车” 的不确定性

从全球政策与车企规划看,燃油车的 “退场” 并非铁板一块:
  • 政策层面:大部分国家将禁售时间定在 2035 年,但欧盟内部已出现分歧 ——2024 年欧盟电动车市场份额仅 13.6%(降 1 个百分点),大众、奥迪等车企正施压要求推迟禁售计划;
  • 企业层面:丰田章男多次公开反对 “激进电动化”,坚持发展混动车型;日产、本田则将资源向混动倾斜,纯电研发进度滞后。
这种 “青黄不接” 的现状,决定了未来 5-10 年将是 “燃油与新能源共存的混合时代”—— 如同数码相机普及后,胶片仍在专业领域存活,燃油车将在商用、下沉市场等场景长期存在,直至固态电池、氢电池等技术实现量产突破。


四、换电模式的 “豪赌”:是补能解药,还是沉没成本?

换电模式被视为解决新能源车补能痛点的关键方案,但这场 “时间换空间” 的基建博弈,面临着资金、技术、标准三大风险,其未来取决于 “能否在颠覆性技术到来前跑通生态”。

1. 换电模式的 “冰火两重天”

  • 优势显著:补能效率高(蔚来换电仅需 3 分钟)、车电分离降低购车门槛、电池统一检测提升安全性;
  • 劣势致命:基建投入巨大(一座重卡换电站耗资数百万元,乘用车换电站超百万元)、电池标准难统一、技术迭代风险高。

2. 从 Better Place 到宁德时代:换电的 “标准之争”

换电模式的发展史,本质是 “标准统一” 的博弈史:
  • 先烈 Better Place:2007 年创立,巅峰估值 22.5 亿美元,2013 年因 “高投入低回报 + 电池标准不统一” 破产,印证了换电模式的核心痛点;
  • 蔚来的实践:2014 年入局,累计融资 1183 亿元,却亏损超 800 亿元(2024 年净亏 224 亿元,单车亏损 10.09 万元),换电站基建是主要成本 —— 尽管换电体验受高端用户认可,但 “200 公里一座站” 的密度目标,需持续投入数百亿元,盈利前景渺茫;
  • 宁德时代的入局:2021 年成立时代电服,2024 年推出 “标准化换电块”,2025 年计划投资超 10 亿元建设 300 座重卡换电站 —— 其目标并非 “拯救蔚来”,而是推动电池从 “非标品” 变为 “标准品”,掌控补能生态制高点。但车企是否愿意放弃电池定义权,仍是最大未知数。

3. 换电的 “生存场景”:重卡优于乘用车

从当前趋势看,换电模式在封闭场景更具生命力,在乘用车领域仍挑战重重:
  • 重卡领域:2024 年中国电动重卡销量 8.2 万辆(增 139%),渗透率达 9.2%,2025 年一季度逼近 20%—— 干线物流重卡路线固定、补能需求集中,换电站可精准布局(如京沪线、沪广线),且重卡电池规格相对统一,标准易落地;
  • 乘用车领域: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资金投入大(全国布局需千亿元级资金),二是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若 3-5 年内量产,换电站将成沉没成本),三是车企藩篱(蔚来换电仅支持自家车型,宁德时代合作车型有限,难以形成统一网络)。


尾声:汽车工业的新叙事,中国的 “下半场”

当 “智能即豪华” 成为新共识,汽车工业的叙事逻辑已彻底改变 —— 就像智能手机时代后,没人再为诺基亚的 “耐用” 买单,如今的消费者也不再将 “欧美品牌 = 豪华” 奉为圭臬。
中国新能源车的领先,不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 “产业生态” 的胜利:从电池技术(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超 35%)到软件生态(鸿蒙智行车型均价逼近 40 万元),从供应链集群(长三角、珠三角汽车零部件配套率超 95%)到人才储备(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工人超 500 万人),中国已构建起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
而未来的竞争,将是 “智能化 + 电池技术” 的双重较量:谁先突破固态电池量产,谁就能主导新能源时代;谁先实现 “四个轮子的智能体” 大规模落地,谁就能定义汽车工业的下半场。
对于欧美燃油豪车而言,用 “旧地图找新宝藏” 已行不通;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场权力交接只是开始 —— 如何在智能化、电池技术、补能生态上持续突破,将决定中国能否从 “汽车大国” 真正迈向 “汽车强国”。
全球汽车工业的史诗级变革,仍在继续。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