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官宣造车,目标直指全球超跑之王布加迪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当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进入加时阶段,一家以扫地机器人闻名的企业却高调宣布闯入这片 “血海”—— 追觅科技,这家成立仅 8 年的公司,不仅要造汽
当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进入加时阶段,一家以扫地机器人闻名的企业却高调宣布闯入这片 “血海”—— 追觅科技,这家成立仅 8 年的公司,不仅要造汽车,还直接将目标锁定为 “世界上最快的车”,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 2027 年亮相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这场看似疯狂的跨界,究竟是深思熟虑的布局,还是一场危险的豪赌?


一、从 “清洁王者” 到 “超跑挑战者” 的跳跃

追觅科技的名字,此前更多与智能家居绑定。2017 年成立后,它凭借小米生态链的加持,迅速在扫地机器人赛道崛起,如今已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扫地机器人品牌,在法国、意大利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市场榜首。除了扫地机器人,其产品线还涵盖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等,销往 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
或许是在清洁领域的成功让其野心膨胀,追觅给自己贴上了 “中国的苹果” 标签,称自己是 “极少数能在每一个进入的市场都迅速跻身顶端的中国品牌”。这一次,它盯上的是被称为 “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的汽车工业。
追觅的造车计划并非心血来潮。据其透露,早在 12 年前,团队在清华科创社团就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2024 年,便有消息曝出其启动造车项目;2025 年 1 月,造车主体 “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注册资本 10 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通过多层持股结构实际控制该公司 80% 股权。目前,追觅已组建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仍在持续扩张。


二、剑指 “全球最快”:野心背后的行业挑战

追觅的造车宣言充满了 “最” 字 —— 要造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要 “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其首款车型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这个全球最昂贵的跑车品牌之一,在中国市场普通车型起售价约 2500 万元,最贵车型超 1 亿元。
若不算加装火箭发动机的 “开挂” 车型,公认的全球最快量产车之一 SSC Tuatara 速度可达约 532 公里 / 小时,全球限量 100 辆,售价据传达 6900 万。追觅要做 “不加定语的全球最快”,相比蔚来 EP9 “比肩保时捷 918”、小米 SU7 Ultra “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 的表述,野心显然更甚。
但汽车工业的复杂度远超想象。从精密机械工程到智能软件生态,从万亿供应链整合到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即便是科技巨头苹果,耗时十年、耗资百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研发项目也无果而终;以跨界胆识闻名的雷军,也曾感慨汽车行业的复杂度远超预期。
更现实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进入白热化竞争。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新势力均在十年前启航,如今头部车企忙着扩产、降价、出海,中小玩家不断退场,行业生存线已提高到月销 2 万辆级别。而追觅首款车型至少要到 2027 年才亮相,起步已晚,挑战巨大。


三、底气何来?追觅的 “优势” 与外界的质疑

面对外界的审视,追觅列举了自身的入局优势:
  • 供应链红利:认为自己不是 “从 0 到 1 的冒险者”,而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国内经过十年发展,已有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
  • 品牌基础:在智能清洁领域位居全球头部,在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第一,具备全球品牌优势。
  • 产品自信:称造车的真正壁垒不是资金,而是做出 “正确产品” 的能力,相信自身能生产出市场认可的汽车。
然而,这些 “优势” 在业内看来并非那么可靠。成熟的供应链与新入局者能否快速获得信任、联动资源、投入制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此前,另一家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跨界造车,创立极石汽车,两年前发布首款车型极石 01,但近半年来单月销量从未超过 1400 辆,便是跨界不易的例证。
资金问题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蔚来创始人李斌曾直言:“没有 400 亿不要造车”,这里的 400 亿指的是成为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且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所需的资金储备。而追觅 2024 年营收为 150 亿元,且尚未上市,融资能力有限,缺乏类似小米的投资生态体系。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的资本需求,追觅能否支撑汽车规模量产,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四、商业模式猜想:贴牌出海能否支撑自研?

有媒体报道,追觅首款车型可能计划面向海外销售,其造车主体星空计划正在招聘大量海外岗位,涉及海外销售总监、海外商业化总监等,要求熟悉欧盟认证、美国经销商特许经营法等目标国汽车销售法规。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消息称星空计划试图通过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即找到一款车改制,重新设计造型、开发功能后贴牌卖到海外赚取现金流。据称,其第一批样车是用理想 L9 改造的 “宾利” 和 “库里南”,后面还有用小米 SU7 改造的 “布加迪” 和 “法拉利” 等。按照规划,未来几个月先推出一批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同时用 ODM 业务的收入支撑自研造车项目。
但汽车工业周期长、投入重、回报慢,这样的商业模型能否跑通仍是未知数。用 “改造车” 打响名气、获取资金,再反哺自研,听起来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品牌认可度、法规合规性、市场接受度等都是巨大考验。


五、结语:“无畏” 能否穿越 “血海”?

追觅在公告中说 “因为无畏,所以敢做”。这份 “无畏” 让它从扫地机器人赛道杀入汽车工业,从大众消费品对标顶级奢侈品。但造车不是儿戏,“无畏” 若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很可能变成 “鲁莽”。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形容造车是 “在血海里游泳”,对于追觅这样的后来者而言,这片 “血海” 的风浪只会更大。它能否凭借在清洁领域的积累,在汽车行业开辟出一条新路?能否用 “全球最快” 的梦想,撬动资本市场的信任?2027 年首款车型亮相时,或许能看到初步答案,但在此之前,它需要跨越的障碍,远比想象中更多。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