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25 码限速定调,影响几何?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当 3.8 亿辆电动自行车(相当于每 4 个中国人就拥有 1 辆)构成城市交通的 “毛细血管”,任何一项政策调整都牵动着千万家庭的日常。2025 年 9 月 1 日,被冠以 “
当 3.8 亿辆电动自行车(相当于每 4 个中国人就拥有 1 辆)构成城市交通的 “毛细血管”,任何一项政策调整都牵动着千万家庭的日常。2025 年 9 月 1 日,被冠以 “史上最严国标” 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取代 2018 版旧标,这场以 “安全” 为名的改革,却迅速在车主、车商、骑手之间掀起关于 “速度与生计” 的激烈讨论。


一、新国标:从 “限速” 到 “封死改装”,技术管控升级

不同于旧国标仅对 25km/h 时速作纸面限制,新国标的核心杀伤力在于 “技术锁死”—— 不仅增设 “超速断电” 机制(时速超 25km/h 时电机自动停转),更从生产端切断了 “破解” 的可能:要求限速器(无论独立模块还是集成于控制器)不得具备修改功能,禁止通过剪线、跳线调整控制器,限流装置严禁留 “后门”。
这意味着,过去商家通过简单操作就能将车速提至 60km/h 的 “行业惯例”,如今成了技术禁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指出,新国标通过多重技术壁垒,将破解难度提升至 “普通用户与商家难以企及” 的水平,试图从源头终结 “限速形同虚设” 的乱象。



二、上海执法困局:15km/h 与 25km/h 的 “标准打架”

政策落地首周,上海的电动自行车主率先遭遇 “执法迷雾”。家住嘉定区的孙女士刚买的新国标车,时速一达 25km/h 就 “嘀嘀” 报警,她吐槽 “跟骑自行车没差”;更让她困惑的是,社交媒体上大批网友晒出 “超速罚单”,罚款依据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中 “非机动车道内最高时速 15km/h” 的条款。
“设计时速 25km/h,实际只能开 15km/h?” 这一矛盾成了车主热议的焦点。有用户实测发现,以 15km/h 骑行时,车身会明显抖动、车头摇摆,“反而更不安全”—— 要知道,15km/h 相当于每秒不足 5 米,比普通人慢跑速度快不了多少。
更混乱的是罚款标准:《IT 时报》记者咨询上海宝山交警,得到 “暂未收到具体通知,问题不大” 的回复;但网友晒出的抓拍图片显示,部分路段限速值标为 35km/h,被罚者速度多在 40km/h 以上;而公安交管部门公布的案例中,涉事非机动车时速甚至超过 50km/h。标准不统一、执法尺度模糊,让 “合规骑行” 成了一道难题。


三、车商承压:从 “破解盈利” 到 “卖车无利”

新国标下,电动自行车商家的日子尤为艰难。在上海某社区经营门店的 “00 后” 老板张天霖,店门口堆着数十辆新旧混杂的电动车,风吹日晒下车身已显斑驳 —— 这些库存里,新车占 1/3,二手车占 2/3,而今年 8 月上市的新国标车,只剩两个月销售窗口期(旧标车宽限期至 2025 年 11 月 30 日)。
“以前客户要提速,剪根线就行;现在厂家管得死,破解要花大成本,利润全没了。” 张天霖苦笑,卖一辆电动车利润仅 100-200 元,即便是 5000 多元的高端车,毛利率也只有 10%-15%,扣除房租、人工后几乎 “白忙活”。他所在的 3 公里范围内,挤着 15 家同行,即便一年卖 1000 台,总利润 30 万元也刚够覆盖成本,如今只能靠修车业务维持。
不过,政策也催生了 “以旧换新” 的浪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销量达 846.5 万辆,是 2024 年同期的 6.1 倍,月均环比增长 113.5%。但张天霖坦言,这波热潮并未惠及小门店,“大厂有补贴,我们只能跟着政策走,适应就好”。


四、骑手隐忧:旧车暂安,但 “速度 = 收入” 的逻辑难破

在这场 “限速风暴” 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外卖、快递骑手 —— 过去,他们常以 45-50km/h 的速度与配送系统赛跑,时速若降至 25km/h,单量锐减将直接冲击收入。
但目前,骑手群体暂未感受到明显变化。某外卖平台站长透露,站点尚未通知换车;多位骑手也表示,“车子还是以前的,没影响”。此前美团宣布 2025 年底前全面取消超时罚款,更让骑手不必为 “赶时间” 而超速,这被视作平台对政策的适配。
但隐忧并未消失。一位骑手算了笔账:以前 1 小时能送 8-10 单,若限速 25km/h,路程耗时增加 30% 以上,1 小时顶多送 5-6 单,“单价不变的话,一天少赚几十块,一个月就是上千”。在 “时间 = 金钱” 的行业逻辑下,新国标执行趋严后,收入缩水仍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五、破局之道:不止于 “限速数字”,更需动态治理

这场关于电动自行车速度的争议,本质上是城市交通 “安全与效率” 的博弈。媒体评论指出,解决限速困境,绝非简单调整 25km/h 或 15km/h 的数字,而是需要一套 “科学、动态、差异化” 的管理体系:
首先,要修订滞后的法律条款 ——《道路交通安全法》中 “非机动车道 15km/h” 的规定,已难以适配新国标车的技术水平,需与国标形成统一标准;其次,技术手段需更精准,比如上海试行的 “区间测速”,应避免 “一刀切”,可根据路段(如主干道、社区路)设置差异化限速;更重要的是转变治理理念,兼顾普通车主的通勤效率、骑手的生计需求,而非仅靠 “严格执法” 覆盖矛盾。
3.8 亿辆电动自行车背后,是千万普通人的出行与生计。唯有在安全与效率间找到平衡点,建立动态调整的治理体系,才能让城市交通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 这,远比设定一个 “限速数字” 更重要。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