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 “弃” 东南亚?出境游目光转向中国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长期以来,“出境大国” 是韩国旅游市场的核心标签。疫前每年近 3000 万的出境人次,不仅重塑了亚洲航空航线网络与目的地竞争格局,更让韩国成为全球旅游市场争抢的 &l
长期以来,“出境大国” 是韩国旅游市场的核心标签。疫前每年近 3000 万的出境人次,不仅重塑了亚洲航空航线网络与目的地竞争格局,更让韩国成为全球旅游市场争抢的 “黄金客源池”。然而,2025 年上半年,一场静悄悄的 “转向革命” 正在发生:出境市场虽恢复至疫前高点,却陷入 “增量停滞” 的瓶颈;与之相反,入境市场在多重动力加持下加速扩张,年内突破 2019 年历史纪录已成大概率事件。这种 “出境遇顶、入境冲高” 的双轨态势,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韩国旅游市场长期结构重构的起点 —— 对投资者与创业者而言,读懂这一转折背后的逻辑,远比追逐表层数据更具战略价值。


出境市场:高原期降临,客源流向改写 “短途版图”

2025 年上半年,韩国出境人次录得 1456 万,较 2024 年同期增长近 4%,看似延续复苏态势,但增长曲线已显露出清晰的 “天花板” 特征。回望疫前峰值 ——2018 年 2870 万人次、2019 年 2871 万人次,即便 2025 年全年出境人次能小幅刷新纪录,增幅也将被牢牢锁定在个位数区间,“边际增长见顶” 已成既定事实。
对深耕出境游的企业而言,这一信号尤为关键:市场已从 “规模扩张” 阶段进入 “存量博弈” 阶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存量市场内部的 “客源再分配” 正在改写亚洲短途旅游版图 —— 中国目的地正在替代部分原本流向东南亚的客源,成为韩国人短途出境的 “新优先项”。
从数据看,2025 上半年韩国出境自然增量约 54 万人次,其中赴中、赴日旅客净增合计 74 万人次,赴中贡献了其中的 47 万人次,占比超 63%;另一边,韩国赴泰国、菲律宾的旅客分别净减 15 万、14 万人次,两者合计减量恰好是赴中净增量的六成多。这意味着,韩国短途出境市场的 “流量天平” 已向中国倾斜,东南亚传统热门目的地的吸引力相对弱化。
对航空公司与在线旅游平台(OTA)而言,这一变化绝非简单的 “目的地替换”,而是资源配置逻辑的重构:航司需重新规划中韩航线密度,增加二线城市直飞班次;OTA 则需从 “东南亚线路批量输出” 转向 “中国目的地深度开发”,比如推出 “美食 + 文化”“自然 + 休闲” 等细分主题产品 —— 唯有贴合客源流向的新变化,才能在增量有限的市场中守住盈利空间。



入境市场:突破历史在即,两大动力打开增长新边界

与出境市场的 “停滞感” 形成鲜明对比,韩国入境市场正沿着陡峭的上升曲线冲刺。2024 年,韩国全年接待入境游客 1697 万人次,处于 2018-2019 年的中间水平;而 2025 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达 915 万人次,按此趋势推算,全年入境人次突破 2019 年 1750 万人次的历史纪录几乎已成定局。更重要的是,2025 年的入境增长并非 “单纯的数据回升”,而是伴随内容升级的 “质量型增长”,其核心动力来自两大新边界的突破:“地域拓展” 与 “文化赋能”。

动力一:“K - 旅游岛” 计划:跳出首尔釜山,激活全域旅游潜力

长期以来,韩国入境旅游存在 “首尔 - 釜山依赖症”,多数游客的行程集中在两大城市,自然风光与地方文化资源未被充分挖掘。为打破这一局限,韩国政府启动为期四年的 “K - 旅游岛” 培育计划,选定巨文岛、白翎岛、郁陵岛等五处岛屿,试图将生态资源、渔村文化、在地饮食整合为 “国际级休闲产品”。
尽管这些岛屿的规模远不及济州岛,但差异化定位正是其核心优势:相较于济州的商业化与热闹,巨文岛的宁静海岸、郁陵岛的火山地貌、白翎岛的渔村风情,更能满足国际游客对 “深度体验” 的需求。若能实现 “交通衔接 + 服务升级 + 营销联动”,这些岛屿有望成为韩国入境旅游的 “新名片”,推动市场从 “城市单点” 转向 “全域扩散”。

动力二:韩流文化:从 “内容输出” 到 “旅游转化” 的闭环

如果说 “K - 旅游岛” 是 “在地资源激活”,那么韩流文化则是 “外部吸引力放大器”—— 如今的韩流已不再是单纯的 “文化符号”,而是能直接转化为旅游消费的 “流量引擎”。以 Netflix 动画电影《K-Pop 恶魔猎人》为例,影片上映后一个月内,美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市场的 “韩流相关体验订单” 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市场的 K-Pop 线下舞蹈课程预订量环比增 52%,中国台湾地区的 “韩剧取景地打卡游” 订单翻倍,新加坡的 “韩食烹饪体验” 预约排期延长至两个月后。
这一现象背后,是韩国入境需求的 “结构升级”:游客已从 “餐饮 + 购物” 的基础消费,转向 “文化体验 + 深度互动” 的高阶消费。更关键的是,文化体验能显著提升 “复游率”—— 看过 K-Pop 演唱会的游客可能为 “偶像生日会” 再次赴韩,体验过传统茶道的游客可能为 “秋夕民俗活动” 重返韩国。这种 “内容驱动的复游”,正是入境市场长期增长的核心密码。


客源地新图谱:多元支撑下,告别 “单一依赖” 时代

要真正理解 2025 年韩国入境市场的增长韧性,必须拆解其客源地结构 —— 与 2019 年高度依赖单一市场的格局不同,2025 年的韩国入境市场已形成 “多元支撑” 的新图谱,不同客源地扮演着差异化的角色,共同构筑起增长的 “护城河”。
  • 中国内地:绝对基盘,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国内地依旧是韩国最大入境客源地,2025 上半年贡献 218 万人次,占入境总量的 24%;更关键的是,其 29.7 万人次的年增量,占整体入境增量的 26%,意味着中国游客不仅是 “基本盘”,更是 “增量主力”。随着中韩航班持续加密、签证政策便利化,中国游客的消费场景也从 “免税购物” 向 “文化体验”“乡村旅游” 延伸,成为拉动入境市场质量升级的核心力量。
  • 日本与港台:稳健增长,补充中层需求
    日本以 191 万人次稳居第二,增速约 17%,受 “日韩旅游便利化协定” 与 “文化同源性” 驱动,日本游客更倾向于体验韩国的 “传统民俗” 与 “自然景观”;中国台湾地区(增速 30%)、中国香港地区(增速 24%)则以 “高消费力” 著称,两者合计贡献 131 万人次,是韩国高端旅游产品(如高尔夫度假、医疗旅游)的重要客群。
  • 美国:长线黑马,地缘与文化共振的意外增量
    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市场 ——2025 上半年入境 39 万人次,不仅是长线客源中的首位,更是次位加拿大(7.8 万人次)的 4 倍以上。这一 “反常高增长” 源于双重逻辑:一方面,韩流文化在北美市场的渗透(K-Pop、韩剧、韩餐)持续深化,形成 “文化种草” 效应;另一方面,地缘经济政策推动 —— 美国与日韩的 “对等关税政策” 使日韩成为欧洲旅游的 “高性价比替代”,而韩国凭借 “文化 + 自然” 的复合吸引力,成为美国游客的 “亚洲延伸之选”。
此外,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呈现两位数增长,虽总量尚小,但潜力显著。这种 “中国为基、日韩港台为腰、欧美为增量” 的多元结构,彻底改变了 2019 年韩国入境市场 “依赖单一客源” 的脆弱性,为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折背后的机遇:投资者与创业者的策略锚点

2025 年韩国旅游市场的 “双轨转向”,本质上是从 “规模驱动” 向 “质量驱动” 的转型,这一转型中蕴含着三大核心机遇:
出境游企业而言,“增量见顶” 不代表 “机会消失”,而是 “赛道切换”—— 需从 “大众线路批发” 转向 “细分市场深耕”,比如针对中老年人的 “健康养生游”、针对年轻人的 “小众目的地探索游”、针对家庭的 “亲子文化游”,通过精准定位挖掘存量市场的价值。
入境游企业而言,两大方向值得聚焦:一是 “地域拓展”,围绕 “K - 旅游岛” 计划布局岛屿旅游的 “交通衔接”“住宿升级”“在地体验开发”;二是 “文化赋能”,开发 “韩流 IP 衍生产品”(如《K-Pop 恶魔猎人》取景地主题游)、“传统与现代融合体验”(如韩服 + 网红打卡地联动),抓住 “文化体验” 这一核心增长点。
跨领域投资者而言,“客源流向变化” 催生新的产业链机会:中韩航线的 “航空配套服务”、针对美国游客的 “多语言导游培训”、岛屿旅游的 “生态环保设施”,以及连接 “文化内容” 与 “旅游消费” 的平台型企业,都可能成为下一轮增长的 “潜力股”。
总而言之,2025 年的韩国旅游市场,已告别 “出境一枝独秀” 的旧时代,步入 “双轨并行、多元驱动” 的新阶段。对参与者而言,唯有跳出 “数字崇拜”,深刻理解市场结构的重构逻辑,才能在这场转折中抓住真正的长期机遇。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