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tlassian 以 6.1 亿美元(约 43 亿人民币)收购 The Browser Company 的消息传开时,AI 浏览器赛道的创业者们大多心照不宣 —— 这不是一场 “天价并购”,而是一次带着行业隐喻的 “体面退场”。11% 的溢价(去年公司估值 5.5 亿美元),叠加 Atlassian Ventures 作为早期投资方的 “渊源”,让这场交易更像 “老股东接盘” 而非 “巨头抢筹”。
但比价格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次收购背后的行业困局:曾凭 Arc 浏览器掀起 “十年最创新” 热潮的 The Browser Company,为何最终选择 “抱大腿”?寄托着团队转型希望的 AI 浏览器 Dia,又为何没能打破宿命?这场 “联姻”,或许正在为 99% 挣扎的 AI 浏览器创业公司,写下未来的终局剧本。
一、Arc 的荣光与陨落:创新为何赢不了大众?
在 Dia 之前,The Browser Company 的名字,是和 “颠覆浏览器行业” 的 Arc 紧紧绑在一起的。2022 年,当 Arc 带着渐变色界面、个性化欢迎页、智能标签分组与自动归档功能亮相时,整个浏览器行业都为之侧目 —— 这个被网友称为 “十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浏览器”,精准戳中了重度互联网用户的痛点:谁没被几十上百个杂乱的标签页逼到崩溃过?Arc 的设计,像是给浏览器做了一次 “减法手术”,发布仅数月用户数就破 10 万,创始人 Josh Miller 更是喊出了 “打造互联网计算机” 的雄心。
但这份荣光,很快就撞上了现实的壁垒。
Arc 的问题,从一开始就藏在 “创新” 里:它的设计哲学太前卫了,前卫到把普通用户拒之门外。团队引以为傲的 “智能分组”“自动归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 “用不上的复杂功能”;Reddit、X(原 Twitter)上的用户反馈里,“学不会”“操作绕” 成了高频词 —— 很多人下载后新鲜几天,就因 “没必要的复杂” 退回 Chrome 或 Safari。
最终的结果是:Arc 虽攒下百万级用户,日活却始终低迷,用户池高度集中在 “技术极客” 群体。Josh Miller 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我们高估了大众对‘复杂创新’的接受度,也低估了小众市场的天花板。”
更致命的是,团队早期对数据的 “选择性忽视”。当 Arc 的留存率、增长曲线开始下滑时,内部一度不愿承认 “创新错配需求” 的事实,错过了调整的最佳窗口。直到烧掉 1.5 亿美元融资后,才在 2023 年紧急转向,押注原生 AI 浏览器 Dia—— 这不是一次 “主动创新”,而是一场 “被动求生”。
二、Dia 的困境:AI 再强,也破不了 “三座大山”
如果说 Arc 是 “为优化体验而生”,Dia 则是 The Browser Company 押注的 “为 AI 而生” 的新筹码。APPSO 曾深度体验过 Dia:极简主页、AI 聊天为核心的交互、“AI + 搜索” 双模式、个性化定制…… 从架构到细节,它都在刻意与 Arc 的 “复杂” 切割,试图用 “AI 原生” 打动用户。但团队很快发现,他们面对的不是 “产品好不好” 的问题,而是整个 AI 浏览器赛道的 “结构性死局”—— 三座绕不开的大山,压得所有创业者喘不过气。
第一座山:操作系统的 “入口绑架”
浏览器是 “互联网的入口”,但浏览器的入口,早就被操作系统攥在手里。Windows 预装 Edge,macOS 绑定 Safari,海外 Android 深度集成 Chrome,iOS 所有网页链接默认指向 Safari—— 用户要换浏览器,得主动搜索、下载、手动设置默认,这三步操作,已经筛掉了 80% 的 “懒用户”。Dia 再好用,也过不了 “系统预装” 这道关。第二座山:插件生态的 “虹吸效应”
Chrome Web Store 有数十万款扩展插件,任何浏览器的创新功能,几乎都能在几周内被复制成插件。Arc 的 “标签分组”“自动归档”,Dia 的 “AI 摘要”“阅读模式”,甚至不用换浏览器,装个插件就能实现。用户没必要为了 “新功能” 抛弃熟悉的 Chrome 环境 —— 这直接让 AI 浏览器的 “创新壁垒” 变成了 “伪命题”。第三座山:账号体系的数据 “锁死”
书签、密码、支付信息、浏览历史…… 这些用户最核心的数据,早已和 Google、Apple、Microsoft 的账号深度绑定。换浏览器,意味着要重新同步所有数据,甚至面临 “密码丢失”“书签找不到” 的风险。对大多数人来说,“换浏览器的成本” 远大于 “体验新功能的收益”—— 这道 “数据护城河”,比任何技术壁垒都难突破。这种困境,不止 The Browser Company 遇到过。上个月,Manus 创始人张涛就透露:团队曾投入 20 人、耗时半年做 AI 浏览器,却在上线前紧急叫停 ——“我们意识到,就算做出来,也只能圈住一小波极客,反而会拖垮团队,错过更大的机会。” 最终他们选择 “壮士断腕”,转向通用 Agent 才成功破局。

三、联姻 Atlassian:不是妥协,而是 “战略突围”
当 Dia 的增长再次遇阻,The Browser Company 终于想通了一件事:在巨头壁垒前,“做好产品” 远远不够,“找对渠道” 才是活下去的关键。Josh Miller 在公开信里写了三个决策核心问题:“怎样才算赢?朝什么方向冲刺?底线是什么?” 他的答案很务实:“要让 Dia 赢,必须有强大的分发能力 —— 规模够大,速度够快。” 而 Atlassian,恰好是那个能提供 “渠道” 的巨头。
为什么是 Atlassian?不是 OpenAI,也不是 Perplexity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Perplexity 都曾接触过 The Browser Company,但最终胜出的是 Atlassian。原因很简单:Atlassian 手里有 AI 浏览器最缺的东西 ——
- 企业级渠道:Atlassian 服务数百万企业用户,覆盖 25 万家公司(包括 Netflix、Spotify、NASA),2024 年 Stack Overflow 开发者报告里,其旗下 Jira、Confluence、Trello 包揽前五之三。这些企业用户,正是 Dia 突破 “大众市场” 的突破口;
- 现金与运营能力:Atlassian 账上有 25 亿美元现金,还有成熟的销售、运营体系 ——Dia 要做企业市场,需要的 “安全合规”“审计追踪”“管理控制”,都是 Atlassian 深耕 20 年的优势;

- 战略契合度:Atlassian CEO Mike Cannon-Brookes 是 Arc 早期用户,早就想 “把浏览器变成企业协作工具”。他曾尖锐批评现有浏览器:“它们是为‘浏览’而生,不是为工作设计的 —— 用户打开的标签页都是待办事项,但浏览器只是旁观者,不懂工作背景,也不懂优先级。” 这和 Miller “互联网计算机” 的愿景,恰好不谋而合。
四、终局预演:AI 浏览器的未来,不在 “C 端” 在 “B 端”
Atlassian 收购 Dia,真正的野心不是 “做一款更好的浏览器”,而是要把 Dia 变成 “企业协作的新前台”。现在的企业协作,大多分散在 Jira、Slack、飞书等 SaaS 工具里,而浏览器是访问这些工具的 “必经之路”。Dia 的核心能力 —— 跨标签页理解、上下文整合,恰好能把这些 “碎片信息” 串成 “统一视图”:比如在 Dia 里看客户邮件,能一键生成 Jira 任务并附带背景;在浏览会议文档时,能调用 Trello 的待办事项,形成 “团队公用记忆”。
这才是 Dia 与 Atlassian 的 “1+1>2”:Dia 提供 “AI 上下文能力”,Atlassian 提供 “企业协作生态”,最终把浏览器从 “信息入口” 变成 “协作节点”—— 这正是 Cannon-Brookes 想要的 “知识工作者专属工具”,也是 Miller 最初 “互联网计算机” 愿景的另一种落地方式。
而对整个 AI 浏览器赛道来说,这次收购更像一次 “终局预演”:C 端市场早已被操作系统、插件生态、数据锁定堵死,99% 的创新都只能在 “小众圈” 里打转;而 B 端市场,凭借企业客户的付费意愿、定制需求、以及巨头生态的加持,或许才是 AI 浏览器的 “生路”。
Miller 在公开信末尾写了一句感性的话:“我曾希望儿子十岁前看到‘互联网计算机’的实现,几个月后他就满五岁了,未来五年任重道远。” 这句话里,有对愿景的坚持,也有对现实的妥协 ——AI 浏览器的理想,或许不用靠 “颠覆大众市场” 实现,而是藏在企业协作的每一个细节里。
这场 6.1 亿美元的收购,不是 The Browser Company 的终点,更像是 AI 浏览器赛道的 “转折点”:它告诉所有创业者,在巨头壁垒前,“死磕产品” 不如 “找对生态”;而 AI 创新的终极答案,从来不是 “做更酷的东西”,而是 “解决更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