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28 日,虎嗅智库第 52 期 502 线上同行活动以《AI + 营销真实落地案例解读》为主题,邀请瑞泰信息副总裁葛开钢、探迹科技合伙人陈晓锋两位一线实践者,从技术底层搭建到营销场景落地,用真实案例拆解 AI 如何与业务深度融合,为企业增长提供可复制的路径。以下是经重构的核心内容,从 “痛点破题 - 技术支撑 - 场景落地 - 价值升华” 四层逻辑,呈现 AI + 营销的实践精髓。
一、破局前提:AI 需先做 “业务化改造”—— 从通用大模型到企业级 “第二大脑”
面对 OpenAI、DeepSeek、豆包等通用大模型,企业常陷入 “想用却不敢用” 的困境:数据上传有安全风险、功能与业务流程脱节、权限管理混乱…… 瑞泰信息副总裁葛开钢指出,AI 要真正服务企业,必须先经历 “业务化改造”—— 搭建一个连接通用大模型与企业需求的 “中间层”,即瑞泰信息的 “小瑞 AI 平台”。这一平台并非简单的工具集合,而是企业销售、营销、服务人员的 “第二大脑”,其核心价值在于将 “消费级 AI 能力” 转化为 “企业可用的智能资产”。
1. 中间层(中台层)的四大核心能力:解决 “能用、安全、适配” 问题
通用大模型的短板,恰恰是企业级 AI 的发力点。小瑞 AI 平台通过四大能力,填补了通用技术与业务需求的鸿沟:
- 知识库管理:将企业私有知识(如产品手册、客户历史数据、行业报告)进行 “切片 - 向量化 - 存储”,避免通用大模型 “失忆” 或 “编造信息” 的问题。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百种产品参数、送样记录,可转化为 AI 能实时调用的 “智能数据库”,而非散落的文档。
- 工作流引擎:将 AI 能力嵌入企业现有流程,而非 “另起炉灶”。比如在样品申请流程中,AI 可自动触发审批节点、同步客户需求,无需销售手动填写表单或跟进进度。
- 对话机器人:提供贴合行业术语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不同于通用聊天机器人,该模块能理解 “车型适配”“送样周期” 等专业表述,避免因语义误解导致的效率损耗。
- Agent 创建助手: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定制 AI 智能体。例如,销售经理可通过可视化界面,配置 “AI 商机挖掘师” 的触发条件(如 “抓取新上市车型信息”),无需依赖 IT 团队开发。
2. 场景落地:某世界 500 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 “全旅程 AI 赋能”
有了底层技术支撑,AI 如何解决具体业务痛点?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核心困境的是:客户(吉利、蔚小理、小米等车企)发展快、车型迭代频繁,销售人员难以实时跟踪客户动态、精准匹配产品,送样流程繁琐且易遗漏关键信息。

(1)获客阶段:AI 当 “情报员 + 挖掘师”,杜绝商机遗漏
- AI 客户情报员:自动爬取车企公开财报、新品发布会信息、高管访谈,提炼出 “销售额增长 30%”“计划推出纯电 SUV”“采购总监变动” 等销售核心关注点,每日生成《客户动态简报》,省去销售手动搜索的 2-3 小时 / 天。
- AI 商机挖掘师:实时抓取车企研发公告、预售信息中的新车型数据,与企业内部商机系统自动比对 —— 若某新车型尚未匹配自家产品,系统会立即触发 CRM 提醒,推送 “未覆盖商机清单”,避免因信息滞后错失合作机会。
(2)转化阶段:AI 当 “推荐官 + 助理”,提升成交效率
- AI 产品推荐官:销售人员输入客户车型(如 “小米 SU7”),AI 从数百种零部件中筛选出适配的传感器、连接器等产品,并自动生成 “产品适配报告”(含技术参数、过往合作案例),推荐准确率从人工的 60% 提升至 92%。
- AI 销售助理(三大子场景):
- 语音助手:销售通过 “嘿,小瑞” 唤醒语音交互,直接说 “申请给小米 SU7 送样 3 套传感器”,系统自动填写申请单、流转审批,将原本 1 小时的流程压缩至 5 分钟。
- 拜访教练:自动分析客户拜访录音,提取 “客户关注成本控制”“提及竞争对手 A 产品” 等关键信息,生成《拜访复盘报告》,并提示 “未讨论我方产品质保期优势” 等遗漏点,为销售优化沟通策略提供依据。
- 样品专家:整合历史送样数据(如 “给吉利送样失败,因交付周期超需求”“竞争对手 B 产品价格低 5% 但稳定性差”),生成《送样决策指南》,帮助销售避开过往误区。

二、B2B 营销破内卷:AI 重构供需匹配,实现 “降本、增效、高质量增长”
“当前 B2B 行业的内卷,本质是‘供需匹配失灵’。” 探迹科技合伙人陈晓锋一针见血地指出。宏观环境下,国际关系动荡、国内产能过剩加剧竞争;微观运营中,企业要么 “盲目获客”(卖家向非目标客户推销),要么 “精准需求难满足”(买家被不匹配信息骚扰)—— 最终导致卖家陷入价格战、买家错失优质供应商的 “双向折磨”。而 AI 的核心价值,正是成为 “供需匹配的精准定位器”:既帮买家找到适配供应商,也帮卖家打破 “认知边界”(如芯片贸易商通过 AI 发现产品可用于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开辟新市场。陈晓锋强调,AI 并非 “万能神器”,而是通过数据智能 + 流程重构,实现 “降本、增效、高质量增长” 三大目标,其落地路径可通过以下案例具象化:

1. 降本:从 “泛投浪费” 到 “精准锁定”,获客成本砍半
传统困境:B2B 企业投放广告时,常因 “人群不精准” 陷入 “高成本、低质量” 陷阱 —— 某医疗设备企业曾投放 “全国医疗行业” 广告,留资成本高达 180 元 / 条,且 30% 线索无实际采购需求,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AI 破局逻辑:通过 “定向人群包” 筛选高匹配度客群,只向 “有需求、有资质” 的企业推送信息,减少无效投入。
- 案例:探迹 AI 为某深圳医疗设备企业定制 “精准人群画像”——“年营收 5000 万以上、拥有二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近 6 个月有设备采购记录”。基于该画像定向投放广告后,留资成本从 180 元 / 条降至 85 元 / 条,降幅超 50%;同时有效线索(有明确采购计划)占比从 40% 提升至 75%,避免了 “广撒网” 带来的预算浪费。
2. 增效:从 “手动低效” 到 “智能拓客”,销售效率翻 3 倍
传统困境:B2B 销售的时间常被 “非核心工作” 占据 —— 每天花 4 小时找客户联系方式、验证企业资质,实际仅能拜访 2-4 家客户;尤其面对小众产品(如菌落计数仪、冷门芯片),更是 “找不到目标客群”,导致触达效率极低。AI 破局逻辑:通过 “智能拓客工具” 自动挖掘下游客户、整合关键信息,将销售从 “繁琐事务” 中解放,聚焦 “沟通转化”。
- 案例 1(菌落计数仪厂商):该厂商原以为目标客户仅为 “食品厂”,通过探迹 Sales GPT 输入 “菌落计数仪” 关键词后,AI 自动分析产品应用场景(微生物检测),挖掘出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 5 个下游行业,生成 5 万家潜在客户清单,并同步提供企业主营产品、采购负责人联系方式 —— 销售每日拜访量从 3 家提升至 6 家,触达效率翻番。
- 案例 2(冷门芯片贸易商):某贸易商代理一款 “XX321 型号芯片”,长期找不到稳定客户。AI 通过分析芯片参数(低功耗、高稳定性)与下游行业需求(智能家电控制、车载中控屏),发现 2 万家有该型号采购记录的企业,并生成 “客户采购频次、历史合作供应商” 等信息 —— 销售无需再手动搜索,直接对接精准客户,3 个月内新签客户数量增长 2 倍。
3. 高质量增长:从 “求数量” 到 “抓质量”,利润提升 30%
传统困境:不少 B2B 企业陷入 “客户数量陷阱”—— 某跨境物流公司年投入 200 万获客,开发 1000 家美国站电商客户,但仅 15 家能持续合作(月订单超 10 万),剩余 985 家客户因 “需求匹配度低”(如无海外仓需求),不仅无法贡献利润,还消耗大量服务成本。AI 破局逻辑:通过多维度数据(行业趋势、企业增长、需求强度)筛选 “高价值客户”,集中资源服务,实现 “少客户、高利润”。
- 案例:该跨境物流公司通过 AI 分析亚马逊美国站数据,锁定 “汽摩配件类目月销增长超 50%、有海外仓需求、客单价超 200 美元” 的卖家。调整策略后,虽合作客户从 1000 家缩减至 80 家,但高价值客户(月订单超 10 万)占比从 1.5% 提升至 35%;订单利润率从 15% 提升至 45%,年利润反而增加 80 万 —— 印证了 “精准比数量更重要” 的增长逻辑。
三、AI + 营销的下一步:从 “案例惊喜” 到 “系统落地”,破解行业困惑
两位嘉宾的案例分享后,现场来自迪士尼、爱慕、小鹏、OPPO 等企业的决策者,围绕 “销售漏斗优化”“线索分级管理”“AI 与现有系统打通” 等核心问题展开热议 —— 这也折射出当前行业的普遍困惑:“知道 AI 有用,但不知道如何结合自身业务落地”“担心技术投入大,回报不确定”。为解决这一痛点,虎嗅智库联合大鲸案例库策划 “智能营销・实效为王” 主题研讨会,将从 “趋势厘清、方法论输出、标杆参考” 三大维度,帮助企业跨越 “认知 - 落地” 的鸿沟:
- 趋势厘清:邀请三只松鼠、元气森林等快消头部企业,拆解 “AI 在内容创作、用户分层中的真实价值”,明确 AI 的应用边界(如 “不能替代策略思考,但能提升执行效率”),避免企业陷入 “技术迷信”。
- 方法论输出:火山引擎、阿里妈妈、京东等技术服务商,将基于数百个服务案例,输出 “从 AI 工具选型到增长目标转化” 的 SOP(如 “快消行业 AI 内容营销的 5 步流程”“B2B 企业 AI 拓客的 3 个关键指标”),让企业 “照方抓药”,少走弯路。
- 标杆参考:大鲸案例明星企业将现场剖析技术底座(如 “如何搭建适配自身的 AI 中间层”)与案例细节(如 “某家电企业用 AI 提升复购率的具体步骤”),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 “可对标、可复制” 的认知坐标系。
结语:AI + 营销的核心,是 “业务驱动技术”
从瑞泰信息的 “企业级 AI 中间层”,到探迹科技的 “B2B 供需匹配重构”,两个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AI 不是 “独立于业务的技术炫技”,而是 “嵌入业务流程的效率工具”。它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但能通过 “精准定位痛点 - 重构核心流程 - 量化价值产出”,逐步将企业从 “成本黑洞” 拖向 “增长引擎”。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纠结 “要不要用 AI”,不如思考 “如何让 AI 服务于我的业务”—— 毕竟,真正的 AI 价值,永远藏在 “解决具体痛点” 的实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