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 × 英特尔:芯智协同重构智能会议新范式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当陈立武在 2025 年 3 月的某个清晨走进英特尔总部时,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装着两份文件:一份是 200 多家客户的访谈记录,另一份是英特尔中层管理人员的名单。几乎同一时间,在北
当陈立武在 2025 年 3 月的某个清晨走进英特尔总部时,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装着两份文件:一份是 200 多家客户的访谈记录,另一份是英特尔中层管理人员的名单。几乎同一时间,在北京阿里中心的无招正拆开一封快递,里面是某客户偷偷寄来的 "钉钉吐槽清单",密密麻麻记着 37 项未解决的功能缺陷。这两个相隔万里的职业经理人,在回归老东家的初期,都选择用最原始的方式触摸企业的脉搏 —— 直接倾听那些被层层汇报过滤掉的真实声音。


归来者的手术刀

大公司的沉疴往往有着相似的病灶。英特尔的董事会会议室里,曾经永远显示 "绿色" 的业绩看板背后,是 10.89 万员工创造的 531 亿美元营收,这个数字仅为英伟达的 40%,却需要支付 3 倍于对手的人力成本。而钉钉在叶军时代构建的 "阿里北欧",那些看似和谐的工作生活平衡背后,是客户满意度从巅峰滑落至 30% 的残酷现实。两位 "二进宫" 的领导者都清楚,他们首先要切除的,是企业机体上那些过度增生的中层组织。
 
陈立武的手术刀异常锋利。上任满月后,他就将三位芯片工程负责人直接纳入汇报体系,砍掉了从技术骨干到 CEO 之间多达 6 层的管理层级。这场被内部称为 "扁平化风暴" 的改革,最终导致英特尔 15% 的裁员比例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层管理岗位。按计划,到 2025 年底英特尔员工总数将缩减至 7.5 万,相当于裁掉了一整个英伟达的规模。"官僚主义的中层就像芯片上的冗余电路," 陈立武在内部邮件中写道,"它们只会消耗能量,不会产生价值。"
无招的组织重构则带着鲜明的产品经理烙印。他将钉钉原本金字塔式的部门结构,拆解为十余个 AI 创新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保持 "每周迭代、双周关键更新" 的创业节奏。一位幸存的中层干部透露:"原来带 20 人的团队现在只剩 5 人,而且必须亲自写代码、跑客户,纯管理者在这里活不下去。" 这种近乎激进的调整在四个月内产生了奇效 ——574 项用户反馈问题被清零,1850 项需求被重新评估,但也付出了 "能走的都走了" 的代价。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陈立武在楷登电子的 "拯救神话" 恰恰始于类似的手术 —— 他当年将这家芯片设计软件公司从亏损边缘拉回,最终实现收入翻倍和 3200% 的股价增长,靠的正是 "砍掉管理层级 + 聚焦客户需求" 的组合拳。无招创立钉钉时的 "疯人院" 模式也证明,当 150 人的团队保持每天 15 小时的工作强度,能在疫情期间一周内推出教育版钉钉这样的 "不可能任务"。现在,他们都试图在更大的组织体内复刻这些成功经验。


方法论的双刃剑

客户的评价从来不会说谎。陈立武从英特尔客户那里得到的 "C 或 F" 评级,与无招发现的 "99% 好评率" 谎言,共同揭示了大公司最危险的病症:与真实世界的脱节。这促使两位领导者都将 "客户至上" 奉为圭臬,但在实践中却遭遇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水土不服。
陈立武的 "取悦客户" 哲学带有鲜明的创投基因。这位投资过 251 家半导体公司的 "亚洲风投先驱",上任后用 40% 的工作时间密集拜访客户,甚至创造了单月 22 次商务晚餐的纪录。他在楷登电子时期的成功证明,这种近乎偏执的客户导向能让公司起死回生 —— 当时他亲自带队解决某个关键客户的芯片设计难题,最终将其年度订单从 100 万美元提升至 5000 万美元。现在他试图复制这套打法,却发现英特尔面临的代工良率不足 10% 的技术瓶颈,远非客户关系所能弥补。
无招的 "共创三部曲" 则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位曾带领团队入驻客户公司同吃同住的产品狂人,回归后用四个月走访近 100 家客户,却发现钉钉已从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助手" 异化为 "功能臃肿的付费迷宫"。某零售企业的 IT 负责人抱怨:"基础功能都藏在付费墙后面,连查历史聊天记录都要开通专业版。" 这种背离初心的商业化路径,使得珀莱雅、伊芙丽等核心客户转投飞书怀抱,而无招祭出的 "飞书 50% 报价" 的价格战,更凸显了增长焦虑。
最深刻的悖论在于经验的有效性边界。陈立武笃信小团队的创新能量,就像他投资的以色列 Annapurna Lab 那样,用百人规模团队创造被亚马逊 3.7 亿美元收购的价值。但当他在英特尔推行 "内部初创公司" 模式时,却遭遇了既有技术体系的强大阻力 ——18A 制程工艺的良率问题不是靠小团队敏捷开发就能解决的。无招同样陷入困境,他要求团队重拾创业期的 "激情文化",却发现当代年轻人对 "凌晨四点修 bug" 的故事已不再感动,反而质疑 "每天 12 小时工作是必要创新还是服从性测试"。
市场竞争的残酷对比更凸显转型压力。飞书用 "多维表格月活 1000 万" 的成绩证明,聚焦核心场景的深度优化能赢得小米、理想等高质量客户;而英伟达 1305 亿美元的年营收,更是给英特尔的 531 亿美元上了沉重一课。当陈立武在 Vision 大会上宣布 "英特尔要成为世界一流代工厂" 时,市场反应平淡;无招在发布十余个 AI 产品后,钉钉 32.7% 的市场份额仍面临飞书 18.9% 的紧逼,且后者的大客户收入占比已达 65%。


时代的审判场

半导体行业流传着一句话:"当陈立武讲话时,整个行业都会倾听。" 这位被《财富》赋予如此分量的领导者,确实能用个人声望暂时稳住局面 —— 英特尔股价在他回归后出现明显反弹。但资本市场最终要看的是财报改善,而截至目前,裁员带来的成本节约尚未转化为技术突破。在 AI 芯片领域,英伟达的先发优势已形成生态壁垒,英特尔想要突围,需要的不仅是客户关系,更是制程工艺的实质性进步。
无招面临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审判。阿里集团用收购 HHO 公司股份的方式将他请回,本质上是希望这位 "钉钉灵魂人物" 能在 AI 时代重现辉煌。但他回归后的 "拆墙运动"—— 下架冗余付费功能、开放基础表格免费使用 —— 虽赢得口碑,却未能阻止高端客户流失。飞书 CEO 谢欣的嘲讽 "被撬走的都是叫不上名字的公司",刺痛了钉钉的自尊,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市场,飞书已建立起体验优势。
两位领导者的个人风格也面临时代拷问。陈立武 "每天睡 4 小时" 的工作狂模式,与无招 "凌晨查岗" 的管理方式,在崇尚 "work-life balance" 的当下都遭遇非议。英特尔员工在内部论坛质疑:"66 岁 CEO 的体能标准能要求 30 岁工程师吗?" 钉钉的年轻人则用脚投票,某离职员工透露:"四五十人连续四月每天睡不足 5 小时,这种强度下没人能保持创造力。" 更微妙的是价值观的变迁 —— 陈立武 "厌恶失败" 的人生信条曾推动楷登电子逆袭,但在英特尔现有困境下,这种执念可能导致决策失衡;无招从 "钉钉是自己的事业" 到 "钉钉是阿里巴巴的钉钉" 的表态,既显示成熟,也暗藏锐气消磨的隐忧。
未来的战场早已划定。在芯片领域,英特尔必须在 AI 算力竞赛中证明自己,陈立武将宝押在 "捕捉客户 AI 需求" 上,但其 18A 制程的量产能力仍是未知数。办公软件市场的 AI 表格之争已白热化,钉钉强调 "每个单元格都是 AI 入口",飞书则凭借 "1000 万热行数据处理" 技术领先,这场较量本质上是阿里与字节大模型能力的间接比拼。
或许最具启示性的,是两位主角对 "傲慢" 的反思。陈立武用 "保持谦逊" 对冲英特尔的历史自负,他常引用妻子的话:"不全是你的功劳";无招则反复告诫团队 "我们连一个人的企业都服务不好"。这种自我警醒揭示了大公司转型的本质 —— 不是简单复制成功经验,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重塑组织能力。
当陈立武在篮球场上思考 "如何与勒布朗一对一" 时,他或许明白英特尔的黄金时代已难重现,能争取的最好结果是成为有竞争力的幸存者。无招则在 "共创" 与 "商业化" 之间艰难平衡,试图让钉钉在保持 3 亿用户基本盘的同时,找到 AI 时代的新支点。他们的努力共同构成了商业史上最具观察价值的实验:当经验主义遇上时代变革,复兴者的使命究竟是重现过去,还是创造未来?答案或许要等下一个财报季揭晓,但变革本身,已经写下了最精彩的注脚。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