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墙时刻:新能源汽车维修需打破封闭格局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当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因拒绝向独立维修商开放技术信息,在澳洲面临1000万澳元罚款的消息传来,这不仅是海外市场给中国车企上的一堂合规课,更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繁

当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因拒绝向独立维修商开放技术信息,在澳洲面临1000万澳元罚款的消息传来,这不仅是海外市场给中国车企上的一堂合规课,更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繁荣表象下的售后沉疴。在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的争议早已暗流涌动,从车主被迫接受"天价维修费"到独立修理厂陷入"无活可干"的窘境,一个由技术壁垒与商业利益构筑的维修围墙,正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维修权之困:从"自由选择"到"被动接受"

燃油车时代的维修自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成为"过去时"。彼时,车主可自主选择街边修理厂或4S店,维修员凭借经验与通用设备就能完成大部分保养;而现在,新能源车主的维修清单上几乎只剩下"车企授权网点"这一个选项。等待周期长、配件价格高、工时费离谱,成为车主们的共同吐槽点。某新势力品牌车主反映,其车辆小电瓶故障需更换,授权网点报价高达3000元,而第三方市场同款配件仅需800元,却因"无法匹配车辆系统"而无法使用。
这种选择权的丧失,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本质差异。电池、电机、电控组成的"三电系统",取代了发动机成为核心部件,而这些部件的维修离不开专属诊断设备与软件接口。当车企牢牢把控着这些"技术密钥"时,独立维修商就如同拿着没有密码的钥匙,即便拥有硬件设备,也无法真正触达车辆故障核心。


安全与垄断的边界:一场模糊的辩解

车企对维修业务的绝对控制,常以"安全"为挡箭牌。2024年末上海嘉定法院的一起案件,似乎为这种辩解提供了注脚:两名维修工因改装某品牌电池管理系统被判刑,判决书中"确保电池安全"的表述,被不少车企引为"维修必须直营"的依据。但矛盾的是,特斯拉车主在第三方修理厂维修却鲜有类似风险,难道特斯拉的电池就不存在安全隐患?
显然,安全并非维修垄断的"万能借口"。真正的问题在于,车企将"安全标准"与"独家授权"进行了捆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独立维修企业的技术认证体系尚未建立,70%的独立修理厂缺乏三电系统检测设备,但这并非车企拒绝开放数据的理由,反而凸显了行业标准缺失的短板。正如反垄断专家所言:"安全需要的是统一的技术规范,而非排他性的业务垄断。"



利益棋局:售后市场成"内卷"下的利润高地

剥开安全的外衣,维修垄断的核心是商业利益的博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整车销售的利润率已降至冰点,部分品牌单车毛利率不足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售后市场的利润率高达30%-50%,成为车企眼中的"利润奶牛"。某头部车企财报显示,2024年其售后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8%提升至15%,这种"卖车不赚钱,修车赚大钱"的模式,让车企不愿轻易放开维修控制权。
这种闭环式的直营售后体系,本质是"垂直整合"模式在下游市场的延伸。车企通过控制维修、保险、二手车、电池回收等全链条服务,构建起"车主终身消费生态圈"。但这种模式的代价是市场竞争的缺失:独立维修商被迫退出,车主失去议价权,整个售后市场陷入"一家独大"的僵化格局。据统计,目前国内40余万家汽车维修企业中,仅不足5%具备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维修能力,大量传统修理厂面临转型困境。


破局之道:拆掉围墙才能行稳致远

售后乱象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除了维修垄断,不断上涨的保险费用、混乱的二手车残值体系、不规范的电池回收流程,都在侵蚀消费者的信任。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若任由当前局面发展,不仅会损害数千万车主的切身利益,更会阻碍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开放的市场生态。首先,法律法规需要明确"数据开放"的义务,将《反垄断法》《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中的原则性条款细化为可执行的技术标准,强制车企向第三方维修企业开放诊断接口与维修数据。其次,行业组织应加快建立独立的维修技术认证体系,推动检测设备的国产化与标准化,降低独立维修商的准入门槛。最后,监管部门需加强反垄断执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车企依法处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现在正站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拆掉维修垄断的围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市场回归开放与竞争,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车主,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