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意十足!电池行业企业集体开启 “好日子” 模式

收录于 车与出行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中国电池行业挣脱此前 “双龙头垄断、中小企承压” 的旧有桎梏,以产销量激增、出口规模扩容、企业业绩飘红、股市行情走强的全链路增长态势,奏响行业发展新
2025 年,中国电池行业挣脱此前 “双龙头垄断、中小企承压” 的旧有桎梏,以产销量激增、出口规模扩容、企业业绩飘红、股市行情走强的全链路增长态势,奏响行业发展新强音。从市场格局到技术赛道,从国内需求到全球布局,中国电池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多层次竞争生态与多赛道增长引擎共同构筑起行业发展的新护城河。


一、市场格局重塑:从 “双雄争霸” 到 “百舸争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池市场被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龙头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二三线企业多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市场活力略显不足。但 2025 年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行业正式迈入 “多层次、多赛道” 的健康发展新阶段。
头部阵营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依旧保持稳健领跑姿态,凭借技术积累与产能规模,在动力电池主流市场中稳固基本盘;而二线企业则迎来爆发期,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企业实现 “业绩 + 股价” 双丰收,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 “新势力” 的崛起 —— 正力新能、瑞浦兰钧等新兴企业成功抓住市场红利,前者上半年实现盈利,后者亏损幅度收窄超八成,成为行业增长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这一格局转变的核心逻辑,在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与细分赛道的扩容。动力电池领域不再是唯一战场,储能电池的爆发、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的出现,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中小企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与快速的赛道切入能力,成功打破龙头企业的 “虹吸效应”,推动行业从 “垄断型” 向 “竞争型” 生态转型。


二、需求端双引擎:动力电池放量,储能电池异军突起

2025 年中国电池行业的增长,并非单一领域驱动,而是呈现 “动力电池稳增长、储能电池高爆发” 的双引擎格局,两大细分市场共同撑起行业需求天花板。

(一)动力电池:单车带电量跃升,增速跑赢新能源汽车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保持增长,但动力电池销量增速已远超整车增速,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 年 8 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达 98.9GWh,同比增长 44.4%;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39.5 万辆,同比增长 26.8%,动力电池增速较整车高出 17.6 个百分点。
增速差异的关键在于单车平均带电量的大幅提升。2025 年 8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带电量为 54.0kWh,较去年同期的 46.4kWh 同比增长 16.4%,其中混动车型(插混、增程式)带电量增长尤为显著。当前,续航 300 公里 + 已成为混动车型的标配:岚图 FREE 增程版 CLTC 纯电续航突破 300km,零跑 C11、极氪 9X 插混 SUV 纯电续航分别达到 300km、380km,智己 LS6 增程版更是将这一数据提升至 450km。带电量的提升,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需求,更直接推动了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张。

(二)储能电池:海外需求爆发,成增长最快细分领域

如果说动力电池是 “稳增长” 的基石,那么储能电池就是 2025 年行业 “超预期增长” 的关键。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部分地区能源设施重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储能电池出口量呈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 “其他电池” 出口的核心力量。
从数据来看,2025 年 1-8 月,我国 “动力 + 其他电池” 累计出口 173.1GWh,同比增长 48.5%;其中 “其他电池”(以储能电池为主)累计出口 61.6GWh,同比激增 99.0%,增速近乎是动力电池(30.3%)的 3 倍。这一增长背后,是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强势突破 —— 据 24 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4 年至 2025 年 8 月,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总规模近 250GWh,是 2024 年全球海外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81.5GWh)的 3.07 倍。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分区域看,中东、欧洲、澳大利亚是主要订单来源地:中东地区因战争后电力设施重建与能源转型需求,订单规模达 52.96GWh;欧洲、澳大利亚分别以 45.41GWh、36.14GWh 紧随其后。海外需求的爆发,不仅推动储能电池销量增长,更带动部分企业完成战略转型 —— 瑞浦兰钧、亿纬锂能等企业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已超过动力电池,“动力 + 储能” 双轮驱动模式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新支撑。


三、企业业绩分化:头部稳健,二线高增,新人破局

市场需求的旺盛直接反映在企业业绩上。2025 年上半年,中国电池企业呈现 “头部稳增、二线高增、新人破局” 的业绩分化态势,不同梯队企业凭借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突破。

(一)头部企业:规模优势稳固,盈利能力提升

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上半年营收突破 1788.9 亿元,同比增长 7.27%;净利润同比增长 33.33%,盈利增速远超营收增速,体现出规模效应下的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提升。比亚迪虽未单独披露电池业务数据,但依托整车与电池的垂直整合优势,整体业绩保持稳健,为电池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内部需求支撑。

(二)二线企业:高增速成常态,经营效率优化

二线企业成为 2025 年业绩增长的 “主力军”,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创新航上半年营收 164.19 亿元,同比增长 31.68%;归母净利润 4.66 亿元,同比激增 87.14%,盈利增速远超营收增速,反映出企业在产能利用率、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国轩高科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营收 193.94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15.48%;净利润 3.67 亿元,同比增长 35.22%,为近七年最高水平。

(三)新兴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实现阶段性突破

正力新能与瑞浦兰钧等新兴企业,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关键突破。正力新能上半年营收 31.72 亿元,同比增长 71.9%,并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达 2.2 亿元;瑞浦兰钧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上半年营收 94.91 亿元,同比增长 24.9%,净亏损 0.65 亿元,亏损幅度较去年收窄超八成,为后续盈利奠定基础。


四、出口市场:中国电池全球竞争力强化,二线企业成出口主力

2025 年,中国电池出口不仅规模扩大,更呈现 “二线企业领跑出口增长” 的新特征,反映出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 “头部单打” 向 “梯队作战” 升级。
从出口数据来看,2025 年 8 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 15.1GWh,同比增长 35.7%;1-8 月累计出口 111.5GWh,同比增长 30.3%。值得注意的是,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因湃电池、蜂巢能源等二线企业,8 月出口增速分别达到 113.9%、89.7%、2433%、46.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这些企业的出口优势,源于其与国际车企的深度合作:蜂巢能源已为 Mini、Stellantis 提供超 10 万套电池包;中创新航与丰田、大众、福特等国际车企达成新平台合作,并助力吉利、小鹏等国内车企实现整车出口,间接带动电池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此外,海外储能市场的爆发,也为中国电池出口开辟了新渠道。中东、欧洲等地区对储能电池的强劲需求,推动 “其他电池” 出口增速近 100%,成为中国电池出口增长的重要补充。


五、资本与技术:固态电池引关注,新兴赛道打开想象空间

2025 年电池行业的强势行情,不仅得益于基本面的支撑,更离不开资本对技术前景与新兴赛道的乐观预期,两者共同推动行业估值提升。

(一)固态电池:下一代技术核心,市场预期高企

尽管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时间表尚未明确,但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其产业热度持续攀升,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据国信证券预测,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144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30 年的 218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72%。这一乐观预期,反映出市场对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优势的认可,也为行业长期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新兴赛道:人形机器人打开新增长空间

除了传统的动力与储能赛道,人形机器人的兴起为电池行业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人形机器人对小型化、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为二三线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 相较于龙头企业,中小企在定制化电池研发、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方面更具灵活性,能够快速切入这一新兴赛道,为自身增长寻找新的突破口。

(三)成本端利好:原材料低位运行,盈利空间拓宽

2025 年碳酸锂、钴、镍等核心原材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有效缓解了电池企业的成本压力。原材料成本占电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其价格回落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端支出,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成为支撑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外部因素。


六、挑战与展望:周期属性仍在,核心竞争力决定长远发展

尽管 2025 年中国电池行业迎来强势增长,但行业仍面临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风险,需保持清醒认知。
从风险层面看,行业的周期性属性并未消失:碳酸锂、钴、镍等原材料价格受供需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仍是影响企业成本与行业盈利的核心不确定因素;同时,当前需求端的强劲增长可能引发部分企业盲目扩产,若未来需求增速不及预期,将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加剧,甚至触发行业新一轮洗牌。
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电池行业的向上空间依然清晰: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在提升,储能需求随能源转型持续增长,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不断打开市场空间。但企业能否在行业周期中平稳穿越,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 无论是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电池)、成本控制(原材料布局、规模效应),还是市场拓展(海外订单获取、新兴赛道切入),只有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才能在行业变革中立足,实现长效发展。
总体而言,2025 年是中国电池行业 “格局重塑、动能切换” 的关键一年,多极竞争生态与双轮驱动模式为行业注入强劲活力。尽管挑战仍在,但行业整体处于周期筑底后的上升阶段,后续增长动能充足,有望在全球电池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推荐车与出行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