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购车者的选择与市场的剧变
尼泊尔工程承包商 Bibek Dua 的购车经历,恰似尼泊尔汽车市场转型的缩影。作为日常需要携带工具和样品、穿梭于城市巷道与喜马拉雅陡坡的从业者,他对车辆的要求堪称 “六边形战士”—— 宽敞、智能、适应复杂路况。在考察了以耐用性著称的日系丰田、日产,以及凭借紧凑级 SUV 崭露头角的印度塔塔汽车后,Bibek Dua 始终未能找到心仪之选。直到中国电动汽车进入视野,他才被 “未来主义风格的外观、兼顾城市和山地驾驶的操控,以及充满科技感的简约仪表盘和触控操作” 所吸引,最终购入电动款上汽名爵 ZS。
这一选择在当时颇为另类。无论是中国还是尼泊尔,汽车都是家庭除房产外的最大支出,购车决策向来慎之又慎。而在燃油车主导的时代,不少尼泊尔人无力负担四轮车,两轮车成为主流出行工具,“六口人叠在一辆摩托上” 的危险场景屡见不鲜。
仅仅两年前,当起售价较低的电动汽车初入尼泊尔时,充电设施的不完善让多数人态度复杂 —— 一半是好奇,另一半则等着看 “电动爹” 割韭菜的笑话。但如今,局面已彻底改写:过去一年,电动汽车占尼泊尔所有乘用车销量的 76%,而五年前这一数字几乎为零。
Bibek Dua 不久前追购长安深蓝 S07 时,其选择已不再引人侧目。如今,尼泊尔街头每 5 辆新电车中,就有 4 辆贴着 “中国制造” 的标签。这些无尾气的交通工具正悄然宣告:印度和日本品牌的黄金时代即将落幕,汽车市场的 “改朝换代” 已然开启。

二、奇迹背后:成本账与政策力的双重驱动
在全球汽车电气化浪潮中,尼泊尔是个特殊的存在。作为联合国评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其 GDP 不及挪威的十分之一,却创造了 76% 的新车电动渗透率,远超英法德意等欧洲老牌工业国 10% 至 30% 的水平,直逼以近 90% 普及率领跑全球的挪威。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尼泊尔居民算清的 “经济账”。当地比亚迪代理商 Plugin Automobiles 人士算了一笔数:传统燃油车每月油费约 1 万尼泊尔卢比,而电动车不到 2000 卢比。以当地售价约 275 卢比的桶装薯片为参照,电动车每月的花费仅相当于 7 罐薯片,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油电成本的巨大差额,与尼泊尔的自然资源特征密切相关。该国高度依赖燃油进口,2015 年印度实施的经济封锁切断石油供应,曾让尼泊尔陷入严重能源危机。此后,转向电力成为 “水到渠成” 的选择 —— 尼泊尔拥有喜马拉雅山脉河流蕴藏的丰富清洁能源,水电蕴藏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2.3%。中国投资建设的上马相迪 A 水电站投运后,持续输出稳定优质的清洁电力,有效缓解了当地旱季电力紧张的局面。
如今,尼泊尔几乎所有家庭都能用上电,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自然成为更经济的选择。总部位于尼泊尔的 LRR 汽车公司调研报告显示:当地中产阶级有优先购买电动车的能力和倾向,目前 500 万燃油机动车(含两轮、三轮、四轮)用户中,仅 1% 购买了电动产品,剩下的 99% 未来将迅速转向电动车,“现在进入市场的品牌,将抢占先发优势”。
中国电动汽车的到来,不仅惠及中产,更有望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过去,购买燃油车的高昂成本让许多家庭只能选择危险的 “超载摩托”—— 五胎家庭六口人 “叠罗汉” 挤在一辆摩托上,重心失控、侧翻风险极高,事故中乘员常像保龄球瓶般被抛甩,非死即重伤。
而现在,尼泊尔政府的政策激励让中国电动汽车更具价格竞争力。现行进口关税政策中,电动车综合关税仅 10% 至 30%,燃油车则常超过 200% 至 300%。这一税收优势使得比亚迪、哪吒等中国品牌电动车,售价明显低于配置相近的印度和西方燃油车竞品,在尼泊尔市场比同等规格燃油车型便宜 16%。同时,银行利率从 12% 至 13% 降至 6% 至 7%,进一步降低了购车门槛。
“中国电动汽车让收入水平尚可的普通尼泊尔人也能开得起车了”,上述比亚迪代理商人士表示,这些产品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尼泊尔政府的目标更为激进:计划 2025 年实现电动汽车占私人乘用车销量的 25%,2030 年提升至 90%;强制要求超 20 年车龄的燃油车报废,部分地方政府还规定新出租车必须为电动汽车。在政策 “组合拳” 激励下,尼泊尔汽车市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蓝海。
三、中国品牌的 “用心”:平等对待与本土化适配
8 月初的加德满都酷暑难耐,却挡不住民众前往车展了解中国汽车品牌的热情。比亚迪推出起售价 289 万卢比的 Atto 1(对应国内海鸥车型),其展位成为全场最热闹的区域之一,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这场车展的主角远不止比亚迪,极氪、零跑等中国品牌也同台亮相。事实上,小鹏、智己、广汽埃安、上汽名爵等一众中国汽车公司已瞄准尼泊尔市场,加速开疆扩土。

来源:凤凰网《风暴眼》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尼泊尔国土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盘山公路曲折蜿蜒,不少路段甚至未硬化。只有深度适配当地需求的产品,才能通过口碑传播转化为竞争优势。“比亚迪为尼泊尔提供的车型离地间隙更高,悬挂调校也针对当地道路进行了改良”,上述代理商介绍道。
其他中国品牌同样收获好评。每年 6 月至 9 月的雨季,湿滑泥泞的陡坡对车辆是极大考验。Bibek Dua 表示,他驾驶的名爵 ZS 和深蓝 S07 在复杂地形中表现可靠,“尽管极端泥泞路况仍需小心,但中国汽车的牵引力控制系统和坡道起步辅助功能,让爬坡时充满信心”。
与多数跨国巨头 “重发达国家、轻小国市场” 的态度不同,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用心让当地人感受深刻:“中国汽车公司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们平等对待尼泊尔市场,就像对待欧洲市场一样。”
在产品适配之外,中国企业还吃透当地政策以放大优势。尼泊尔规定,电机功率高于 100kW 的车型将征收更高关税,而比亚迪在售车型电机功率均低于这一数值,得以享受更低税率,让民众负担得起。
这种量身打造的适配性,让中国电动汽车成为本地代理商眼中的黄金赛道。已代理北汽、吉祥汽车等中国品牌的 LRR 汽车公司,正与更多知名中国车企洽谈合作。有时,多家代理商还会争抢同一中国品牌的代理权,即便 LRR 这样的年轻公司,也要与尼泊尔最成熟的代理商同台竞争。
面对陌生市场的潜在风险,LRR 等新锐代理商努力证明自身价值:“我们会告诉潜在中国合作方,当同行还在用传统燃油车思维经营时,我们已率先专注于电动汽车,而非将其视为边缘业务。”
四、挑战与机遇:从卖车到生态构建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车驶向尼泊尔街头,但对于追求无污染生活的民众和守护原生态雪山的尼泊尔当局而言,这还远远不够。目前,二手日本车主导的中低端私人市场仍是尼泊尔汽车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尼泊尔汽车行业专家 Kuber Chalise 建议,中国汽车品牌可针对用车 3 至 8 年的日系二手车主,推出认证置换或升级计划,提供明确的换购激励;同时关注 B 端市场,“瞄准车队、公共交通和商业领域,如轻型商用电动车、出租车、电动面包车等,中国品牌在这些领域能更好发挥成本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中国品牌尚未抓住尼泊尔市场的机遇。吉利、蔚来、理想等品牌在此知名度不高。以呼声较高的吉利为例,其过去主要通过旗下宝腾品牌辐射南亚,但面对尼泊尔电动化转型机遇,宝腾反应迟滞 —— 直到今年三月,宝腾首款电动汽车 e.MAS 7 才进入尼泊尔市场,而上汽名爵 2020 年就引入了 MG ZS 电动车型,比亚迪更是十年前便开始在此布局。据当地行业人士透露,2019 年至今,宝腾在尼泊尔总销量不超过 200 辆。
如今,随着尼泊尔对中国电动汽车接纳度提高,嗅觉敏锐的当地代理商已向吉利发出规模化卖车邀约。LRR 汽车公司人士表示,正诚挚邀请吉利正式进入尼泊尔市场。
对中国汽车公司而言,出海尼泊尔,卖车只是第一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是一场长跑,想要行稳致远,不仅需要产品出口,更要构建本地生态,甚至实现产业链出海 —— 这将决定海外发展的上限。
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在尼泊尔虽已起势,但维保售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位中国品牌代理商坦言,常见投诉包括配件缺货、获取耗时、维护费用高,且服务网点远不及深耕多年的外资燃油车品牌。
“中国制造商似乎对品牌建设重视不足,普遍更注重销售,对服务投入不够。日本和印度燃油车在尼泊尔存在已久,已证明自身价值,当地人对其更有认同感。中国电动车要赢得信任,还需要时间。”
售后网络的不完善,导致车主面临维修难、成本高的问题,电池等核心部件衰减后更换困难,可能降低车辆长期使用价值。这使得市场对电动车二手流通持谨慎态度,残值被压低,成为中国汽车公司长期发展的潜在威胁。
对多数尼泊尔消费者而言,确保汽车投入 “物尽其用” 至关重要。若无法确认购买中国电动汽车后能转售回收剩余价值,消费者的选购决策可能迟滞。
放眼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尼泊尔还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当地从业者认为,政策流动性是一大变量 —— 无法完全确认政府未来会持续保持对电动汽车的关税优待。尼泊尔政党林立,各党及派系斗争激烈,每届政府的主推政策和外交态度可能存在差异。
对此,时机成熟时,中国汽车公司或许可考虑在尼泊尔建厂。建厂模式能深度嵌入东道国经济体系,相较单纯出口更具风险抵御能力:被视为 “本地企业” 可减轻民族主义情绪冲击;通过雇佣本地员工、采购原材料,与东道国利益相关方形成共生关系;在政治动荡时也能增加缓冲空间。
尼泊尔政府对此持积极态度。当地官员表示,政府非常鼓励中国车企建立本地组装或制造基地,特别是电动车及相关零部件领域。“这类投资符合尼泊尔创造就业、发展工业能力和减少进口依赖的目标,为此政府提供 5 至 10 年免税期、机械设备及原材料进口关税减免等优惠,并将简化审批流程。”
具体政策显示,2022/23 财年预算中,新建电动车组装厂可享受 6 年内所得税减免 40%、消费税减半的优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建厂毫无风险,企业仍需谨慎评估投入与回报。扎根尼泊尔,中国汽车公司需要时间、速度,更需要踏实的行动。
从边缘试探到主流引领,中国电动汽车在尼泊尔的崛起,不仅是一场商业成功,更是绿色革命的实践。在喜马拉雅南麓,这场由中国品牌推动的变革,正悄然改写着当地的出行生态与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