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座竹子搭建的教育乌托邦
当北京的暑假被奥数班、英语课和各种才艺培训填满时,我带着十岁的女儿,踏上了前往印尼巴厘岛的旅程。目的地不是知名的海滩度假村,而是一所全部由竹子建成的学校 ——Green School。更准确地说,是学校旗下的 Green Camp。
作为习惯了内卷的北京 "海淀老父母",我和孩子在这里共同经历了一场关于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深刻碰撞。

一、竹屋:视觉的盛宴与生活的挑战
创始人的绿色执念
最初触动我来到这里的,是创始人约翰・哈迪(John Hardy)的故事。2010 年,61 岁的他结束了成功的珠宝生意,带着全部资金来到巴厘岛的 Sibang Kaja 村,在丛林与泥地上建起这座 "绿色校园"。这位加拿大企业家看完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后深受震撼,决心从教育入手改变世界。他为学校定下铁律:所有基础设施必须远离污染材料,完全遵循绿色原则。于是,这座由竹子搭建的校园应运而生。
竹子的天然优势
巴厘岛堪称竹子的 "天选之地":竹子强度高、韧性好,兼具自然美感,三年即可成材,还能抵御地震、锁住水分。加上当地有大量技艺精湛且成本适宜的工匠,材料、人才、资源条件一应俱全,一场围绕竹子的 "绿色风暴" 就此掀起。校园中心的 "学校之心" 是座令人惊叹的竹制建筑,走进时需脱鞋。高高的穹顶搭配螺旋楼梯,初见时竟有几分教堂的肃穆感。但这里没有祷告,只有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的课堂 —— 若有孩子在竹桌上涂鸦,不会受罚,而是要参加两堂 "定制课":打磨竹桌并上蜡,这张桌子日后会成为他的毕业礼物。

竹屋生活的真实考验
竹屋的美毋庸置疑,但居住体验却充满挑战。在五天夏令营里,我们仿佛住进了 "绿色水库",深刻体会到生态多样化的另一面。恰逢连日降雨,营地植被茂密,竹子又自带储水属性,潮湿感无孔不入:孩子带来的书一夜之间像从水里捞出来,还留下小虫 "阅读" 的痕迹;衣服永远晒不干,只能凑合着穿。
马桶严格分干湿两类,如厕前必须先判断 "大小",用铲子铲木屑掩味,潮湿加持下的气味更是难忘。公用浴室需要和同住 villa 的韩国家庭协调时间,热水不够热,水量也小得可怜。
竹子的天然缝隙让房间完全不隔音,除了睡眠时间,所有人都得时刻注意言行举止。
二、环保理念:从建筑到生活的全方位实践
Green School 的环保并非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个细节中:
- 巧妙的建筑构造让穿堂风替代了空调
- 厕所用草灰木屑掩盖粪便、去除异味
- 草地上的牛被当作 "活动割草机"

- 小河里的涡轮机为校园提供基础电力
- 每晚九点半准时熄灯,用物理方式切断 "内卷" 可能

三、文化碰撞:最卷的依然是中国家庭
Green Camp 面向全球开放,每期都会控制国籍配比,中国家庭通常不超过两三家。我们这期除了我们,还有西安的一对母女和中国台湾的三口之家,其余则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营地日常:像上班一样的日程表
我们选择的五天家庭营,日程从早六点半排到晚九点半,紧凑得让我忍不住向外国家长感叹:"好像在上班。" 费用却出人意料 —— 三人折合人民币一万出头,比国内同类项目性价比更高。

难以割舍的 "内卷" 惯性
营地明确要求减少塑料制品,自带生活用品,禁止携带 pad 等电子产品。但实际观察发现,中国家庭还是最难离开手机:我太太被单位要求视频开会,我需要用电脑工作,女儿也要抽空完成视频作业发到海淀的家校群里。
四、绿色能量:在实践中重构亲子关系
营地的课程有个鲜明特点:老师说得少,动手环节多,家长和孩子完全平等参与。我们曾按家庭分组,从用竹子捆绑橡胶轮胎开始,亲手打造皮筏艇并下水试划;也曾一起划船进入红树林中心,在淤泥里种植树苗;爬树、泥地摔跤等项目更是打破年龄界限,让成年人也找回童真。


结语:一场值得的 "绿色洗礼"
夏令营结束后,我们多留了两天,在一家美式摇滚主题酒店里,享受着明亮宽敞的卫生间和水量充足的抽水马桶,俗人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直到飞机落地首都机场,睡了一夜后醒来,我才发现胳膊和腿上布满砂石擦伤的血痕、蚊子包的残留印记,还有划船时被桨板撞击的瘀青。

这段经历到底值不值?或许行动本身就是答案。
对女儿而言,这是她户外时间最多、接触电子产品最少、睡得最早也最沉的日子,她真切体验到了松弛的快乐,甚至在结营仪式上,主动用生涩的英文分享感受。
对我和太太来说,从未如此 "折腾" 过肉身,尽管伤痕累累,却有种撑过来的骄傲。
我们未必彻底接受了绿色生活方式,但这场经历带来的改变真实可见:少动嘴、多动手,活在当下 —— 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能量的 "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