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换市场?新茶饮闯北美的 “赌局” 与生机

收录于 出海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的北美新茶饮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中国力量” 爆发期。8 月 1 日,喜茶在美國加州库比蒂诺 Main Street 的新店正式开业 —— 这家紧邻苹果公
2025 年的北美新茶饮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中国力量” 爆发期。8 月 1 日,喜茶在美國加州库比蒂诺 Main Street 的新店正式开业 —— 这家紧邻苹果公司总部的门店,不仅是喜茶的又一里程碑,更印证了中国新茶饮品牌在北美的扩张速度。据红餐网梳理,截至此时喜茶在美门店已达 35 家,远超一年前的 2 家,在 “开店慢、拓店难” 的美国市场中跑出了 “狂飙” 节奏,更一举成为美国门店数量最多的新茶饮品牌。
这场扩张潮并非喜茶独舞。茉莉奶白以 “黑马” 姿态迅速崛起,不仅在美开出 5 家门店,更凭借高人气成为当地新茶饮圈的焦点;霸王茶姬则借 “美国首个上市新茶饮品牌” 的东风,今年 5 月进驻洛杉矶富人区 Westfield Century City 商场后,不到三个月便在洛杉矶都会区再落一店;乐乐茶也于今年 7 月进军纽约、洛杉矶,延续国内 “茶饮 + 烘焙” 的标志性模式,开业即引发热议。而茶百道、奈雪的茶(以 “Naisnow” 之名)、茉酸奶等品牌也已箭在弦上 —— 茶百道官宣北美首店将落地纽约,奈雪的茶门店进入围挡阶段,茉酸奶计划年内登陆纽约、西雅图,一场 “集体出海” 的大戏正在北美上演。
市场热度早已用数据说话。喜茶纽约时代广场 TEA LAB 店今年初开业时,首日销量突破 3500 杯,此后日均稳定在 2000 杯以上;茉莉奶白的表现更显惊艳,其纽约店 2024 年 10 月单月营收超 57 万美元,刷新国内新茶饮门店营收纪录,洛杉矶首店首月 GMV 则突破 419.5 万人民币,创下品牌海外单月销售新高;霸王茶姬开业当日销量超 5000 杯,沪上阿姨美国首店在纽约法拉盛运营三天内,便收获 3024 份订单、GMV 达 6.5 万美元。从华人到本土消费者,北美市场对新茶饮的热情正持续升温。


从东南亚红海到北美蓝海:新茶饮的全球迁徙逻辑

新茶饮品牌集体锚定北美,并非偶然,而是对全球市场格局的主动研判与调整。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指出,这一趋势的背后,与东南亚新茶饮市场的竞争态势密切相关 —— 当前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主要市场,茶饮门店数量激增,已显现明显的饱和信号,“性价比血拼” 的红海模式让品牌增长空间收窄,也倒逼它们转向更具潜力的北美市场寻求突破。
相较于东南亚的低价内卷,北美市场的核心吸引力,首先体现在 “高客单价红利” 上。负责新茶饮品牌美国落地业务的 LHFB 创始合伙人 Brian 透露,美国新茶饮品牌的客单价可达 6-10 美元,按汇率计算是国内的 3 倍以上;即便单店日均销量仅 400-1000 杯,每日营业额也能达到 10 万 - 30 万美元,“同样的出杯量,美国市场的营收规模远高于国内”。这种盈利空间的优势,成为品牌扎堆北美的直接动因。
更关键的是,北美消费者对新茶饮的接受度,远超许多人的预期。尽管美国尚未形成 “日常喝奶茶” 的消费习惯,但当地消费者对 “新鲜”“健康”“口感升级” 的产品需求,与新茶饮的核心特质高度契合。Brian 观察到,近年来北美陆续开出的鲜果茶门店,已收获越来越多本土消费者的青睐;而在北美主流的珍珠奶茶市场中,鲜奶茶作为更进阶的品类,也展现出亮眼表现 ——“很多美国消费者第一次喝鲜奶茶时,就像国内消费者初尝茶颜悦色一样惊艳”,这种 “尝鲜热情”,为品牌培育长期消费群体埋下伏笔。
此外,北美市场的 “分散格局”,也为中国新茶饮品牌提供了 “重新洗牌” 的机遇。据研究机构 IBIS 数据,2025 年美国奶茶店总量仅 8000 家,且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 5%;在消费者感知中,当地 “正经奶茶店” 仍属稀缺。Brian 直言,由于北美暂未出现统治级茶饮品牌,国内头部品牌与中小品牌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谁能做好本地营销、保证产品品质,谁就能抢占先机”。
不过,这片蓝海的窗口期或许并不长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美国人口基数远少于中国,且作为 “咖啡文化主导” 的国家,培育奶茶消费习惯需要漫长过程,每日总销量有限,难以承载大量品牌同时扩张。在 Brian 看来,“未来两三年内,北美新茶饮市场走向饱和将是大概率事件”—— 这也意味着,当下正是品牌抢占市场的关键节点,一旦错过,后续入场的竞争难度将大幅提升。


北美拓荒不易:高成本与加盟模式的现实选择

尽管北美市场机遇显著,但对新茶饮品牌而言,开拓之路并非坦途。无论是已开 35 家店的喜茶,还是即将落地首店的茶百道,都需以 “二次创业” 的心态面对陌生市场,而 “高额成本” 则是横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
美国门店的投入规模远超国内。据红餐网了解,即便是几十平方米的小店,涵盖设备、装修、房租、囤货等环节,总投入也高达 5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60 万元),大店则接近 10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720 万元)。人工成本同样居高不下 —— 拥有 13 年出海经验的品牌营销专家 May Lin 介绍,美国服务员月薪最低 4000 美元,一家茶饮店若配备 4 名服务员,每月仅人工支出就需 30 万元人民币以上。
高额投入直接导致回本周期充满不确定性。Brian 坦言,“生意好的门店可能 1 年多回本,生意一般或不佳的则需 2-3 年,若缺乏足够单量支撑,甚至存在亏本风险”。面对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市场环境,“开放加盟” 成为多数品牌的稳妥选择。May Lin 表示,除霸王茶姬、柠季等少数品牌采用直营模式外,其余几乎均以加盟模式切入北美市场。
选择加盟,本质是品牌借助本土资源降低试错成本。有相关餐饮经验的美国加盟商,往往手握丰富的本地人脉、选址资源与合规运营经验,能帮助品牌避开陌生市场的 “坑”—— 比如在选址时避开高租金低人流区域,在证照办理时符合当地卫生、税务等法规要求。这种模式让品牌无需承担直营的高额投入,就能实现快速扩张,避免因 “扩张慢” 错过市场窗口期,成为新茶饮品牌出海的 “优选打法”。


从华人区到本土化:新茶饮的 “循序渐进” 之路

如果说 “控制成本” 是品牌在北美的生存基础,那么 “本土化转型” 则是决定其能否长期立足的核心课题。从当前实践来看,新茶饮品牌的本土化路径,呈现出 “以华人区为起点,逐步向外渗透” 的鲜明特征。
初期阶段,品牌普遍选择贴着华人区开店,借此快速建立基本盘。纽约法拉盛王子街便是典型案例 —— 这片华人扎堆的区域,被网友戏称为 “糖尿病一条街”,沪上阿姨、喜茶、茉莉奶白等品牌均在此起步,原本冷清的街道逐渐变成热闹的 “茶饮街”。在华人区,品牌 “自带知名度”,无需过多教育就能吸引稳定的消费群体,有效降低了市场进入风险。
但这种 “聚焦华人” 的策略,也引发了 “本土化不足” 的争议。不少人发现,当前多数新茶饮品牌的美国菜单,仍以复刻国内产品为主,针对本地消费者推出的专属产品寥寥无几 —— 从受众到产品的 “复制粘贴”,让外界质疑 “新茶饮出海,实则是在北美争夺华人市场”。
事实上,华人区对品牌而言,不仅是 “基本盘”,更是 “本土化试验场”。据红餐网了解,即便是新茶饮品牌首选的华人区,华人占比通常也仅 20%-30%,其余均为本土消费者或其他族裔群体。品牌在华人区的经营过程,本质是在积累本土化经验:当越来越多本土消费者进店消费,意味着部分产品已获得非华人圈层的认可;而有了这样的产品基础,品牌才能更有底气地向非华人区扩张。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品牌的本土化突破点,将集中在 “产品创新” 上 —— 结合北美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推出更具本地特色的产品(比如适配当地低糖需求、融入本土水果或香料),才能真正打破 “华人专属” 的标签,触达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结语:窗口期下的竞争与未来

当下的北美新茶饮市场,正处于 “机遇与挑战并存” 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市场尚未饱和、消费潜力释放、无巨头垄断的格局,为中国新茶饮品牌提供了 “弯道超车” 的可能;另一方面,高成本压力、本土化难题、窗口期压缩的风险,也考验着品牌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
未来两三年,将是北美新茶饮市场的 “洗牌期”—— 既能看到更多品牌入场,也会出现因经营不善而退出的案例。对品牌而言,想要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不仅需要快速抢占点位,更需在本土化产品、消费者教育、供应链优化等方面持续深耕。正如业内观察到的,北美市场对新茶饮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而谁能率先抓住这种趋势,谁就能在这片蓝海中站稳脚跟。
这场新茶饮的 “北美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推荐出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