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正用抹布擦着搪瓷杯,闻言抬头笑了,杯沿的茶渍蹭在指尖:“你先别问‘能不能’,先想‘卖给谁’—— 是赚当地人的钱,还是赚中国人的钱?”
我当时愣在原地 —— 原来在非洲,“赚钱” 的答案,从一开始就藏在 “客户是谁” 里。
第一类人:赚当地人的钱 —— 用 “低成本供应链” 啃透下沉市场
很多人一落地非洲,看到街头小贩兜售的廉价拖鞋,听到当地人说 “100 块人民币够花一周”,就断言 “这里消费低,赚不到钱”。这话只对了一半。
非洲的 “消费低”,不是没需求,是没匹配的供给。当地人不是不想 “体面”,是付不起欧美进口货的价格;不是不需要日用品,是等不起三个月的海运周期。而能赚到钱的人,都在盯着这个 “供需缺口”—— 用国内的产能优势,做 “本地人买得起的好东西”。
老周认识的福建人老陈,在贝宁做二手衣服生意做了五年。国内服装厂的尾货、居民捐赠的旧衣服,他雇人分拣、消毒、熨烫,把破洞的补好,把起球的剃干净,再按 “男装”“女装”“儿童装” 打包成大箱。运到贝宁的市集时,一件 T 恤只卖 5 块人民币,一条牛仔裤 12 块。
“你别觉得便宜不赚钱,” 老周说,“老陈一次运 20 吨货,成本不到 2 万,到当地能卖 8 万多。当地人抢着买 —— 那些印着英文 logo 的 T 恤,比本地土布做的衣服时髦,价格却只要 1/3。”
比 “倒腾货物” 更狠的,是 “本地化建厂”。
尼日利亚的工人月薪只要 300-500 人民币,是国内的 1/20。这两年越来越多中国人来这里开厂,做的都不是什么高科技,却是 “硬刚需”:
- 纸壳厂:尼日利亚的电商刚起步,超市、小商铺天天缺包装,以前全靠从土耳其进口,一个纸箱卖 20 块;本地建厂后,成本压到 5 块,经销商带着现金来工厂门口等货,“只要能当天提,价格随便谈”。
- 编织袋厂:非洲农业靠天吃饭,玉米、可可收获后要装袋储存,以前进口编织袋要等 45 天海运;现在本地生产,今天下单明天就能送,农场主宁愿多付 1 块钱,也不愿冒 “粮食受潮” 的风险。
- 注塑厂:从塑料盆到垃圾桶,从儿童玩具到厨具,这些 “小物件” 以前全靠中国义乌发货,运到拉各斯港口还要交 15% 的关税;本地建厂后,一个塑料盆成本 3 块,卖 8 块,比进口货便宜一半,小贩们整车整车地拉。

第二类人:赚中国人的钱 —— 用 “情绪价值” 赚 “安全感溢价”
如果说赚当地人的钱是 “拓荒”,那赚中国人的钱,更像 “在异乡建一个‘中国岛’”—— 卖的不是产品,是 “熟悉感”,是 “安全感”。老周带我去过一家叫 “家乡味” 的中餐厅,在拉各斯的中国城附近。一碗煲仔饭卖 78 块,是国内的两倍多,可晚上七点不到,店里就坐满了人。
我问老板王姐:“这么贵,怎么还这么多人来?”
王姐正在后厨盛咸菜,闻言指了指邻桌:“那桌是来谈矿场生意的,从刚果(金)飞过来,连吃了三天本地饭,今天一进门就点了份梅干菜扣肉,吃着吃着就掉眼泪了。”
在非洲的中国人,对 “家乡味” 的渴望远超过 “性价比”。本地饭要么辣得像洗锅水,要么油得能析出一层,吃三天就会想念酱油、醋、咸菜 —— 王姐的店里,光是腌萝卜就有三种口味,很多老板宁愿花高价,也要在这里谈生意:“吃着顺口的饭,谈事也顺心。”
不止是餐厅,连最普通的民宿也在赚 “安全感的钱”。
拉各斯的中国民宿,一间只有床和衣柜的单间,要价 100 美金起步。但住客从不嫌贵 —— 民宿门口有会说中文的保安,房间里有国内的烧水壶,连洗发水都是 “海飞丝” 的国产款。有次一个浙江老板刚下飞机,拖着行李箱就往民宿跑:“在机场被黑哥围了三次,看到中文招牌,才算踏实了。”
这类生意的本质,是 “解决中国人的‘异乡焦虑’”:
- 签证中介:官方渠道要等 7 天,他们半天就能搞定,收 3500 块也有人找 —— 没人愿意在入境时卡关,耽误几十万的项目。
- 翻译中介:懂 “中国话 + 本地土语 + 英语” 的翻译,一天要 500 块,还得提前预约 —— 谈生意时,差一个词的翻译,可能就丢了一个订单。
- 安保中介:配一个带枪的本地保镖,一天 800 块起步,中资企业的老板出门必带 —— 在治安差的区域,“安全” 比 “省钱” 重要一万倍。
被互联网神话忽略的真相:非洲 90% 的生意在皮卡上
我曾问老周:“现在 TikTok、Jumia 在非洲很火,是不是做电商更赚钱?”老周摇了摇头:“你去查数据就知道,非洲电商占比不到 10%,而且这 10%,全是中产、留学生在买。剩下的 90%,还得靠‘车轮子’跑出来。”
在贝宁的市集,我见过一个叫科菲的加纳商人。他开着一辆漆皮剥落的皮卡,后备箱里塞满了国产手机壳 —— 有印着足球明星的,有镶着水钻的,最便宜的 5 块,最贵的 15 块。
科菲每天早上六点出门,要跑 20 家小店。每到一家,他先递上一个手机壳当样品:“卖完了再结账,卖不掉的我拿走。” 小店老板都愿意跟他合作 —— 不用垫钱,还能赚差价。
“一个月流水能有 30 万西非法郎(约 3500 人民币),纯利能有 1/3。” 科菲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不搞什么 APP,小店老板连信用卡都没有,你跟他说‘线上付款’,他只会瞪着你。”
这就是非洲生意的 “真相”:
- 当地人没信用卡,线上支付是 “天方夜谭”,交易全靠现金;
- 物流体系不完善,从拉各斯寄一个包裹到隔壁城市,可能要等一周,还会丢件;
- 很多人连 Wi-Fi 都用不明白,更别说下载 APP、逛直播间。
科菲说:“想在非洲卖东西,就得像走亲戚一样 —— 记得小店老板的名字,知道他孩子喜欢什么,下次来带点本地的腰果当礼物。生意是跑出来的,不是刷出来的。”

少数人的游戏:资源型生意的 “高风险高回报”
除了 “卖货”,非洲还有另一类赚钱的人 —— 他们不 “卖” 给谁,只把非洲的资源 “运回国”。老周认识的温州人老林,在莫桑比克包了一片林场。200 多个当地工人拿着斧头砍树,月薪只要 400 人民币。木材运回国后,做成实木餐桌,国内卖 3 万一张,材料成本却只要 3000 块。
“在非洲砍树,比在国内割草还便宜。” 老林说,但这话的背后,是常人不敢碰的风险:
- 政策风险:莫桑比克的环保政策一年三变,有次老林刚砍了 100 棵树,政策就改了,剩下的树全不能动,亏了几十万;
- 运输风险:木材要从林场运到港口,路上要经过三个检查站,每个检查站都要 “打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一旦没谈拢,货车能被扣半个月;
- 海关风险:第一次运木材时,老林的货在港口被扣了,说是 “手续不全”,他在当地跑了三个月,找了三个中间人,才把货弄出来。
老林说:“非洲的资源是中国制造的上游红利 —— 国内缺钴,刚果(金)的钴矿能赚钱;国内缺木材,赞比亚的林场能赚钱。但前提是,你得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坑。”
为什么很多人在非洲赚不到钱?
聊到最后,老周给我讲了个故事:有个年轻人来拉各斯,想做 “既赚当地人,又赚中国人” 的生意 —— 他开了家服装店,卖给当地人的衣服定高价,觉得 “非洲人不懂行情”;卖给中国人的衣服又用便宜料,觉得 “中国人只求便宜”。结果呢?当地人嫌贵,中国人嫌差,没半年就关门了,临走前还抱怨 “非洲没机会”。“很多人不是没机会,是‘两边不靠’。” 老周说。
他们想赚当地人的钱,却不肯放下 “国内思维”—— 觉得 “低价没面子”,不愿去跑市集,不愿跟小贩打交道,总想着 “搞个大平台”,结果连当地人的需求都没摸透;
他们想赚中国人的钱,却又嫌 “溢价太高良心不安”—— 卖餐厅嫌 “一碗饭卖 78 太黑”,做民宿嫌 “100 美金太贵”,最后把价格压下来,却没钱做安保、做服务,反而没人来;
他们看到别人做资源生意赚钱,就跟风去搞矿场,却没搞懂当地政策,没找对人脉,结果钱投进去,连水花都没溅起来。
其实非洲从不缺机会,缺的是 “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的人 —— 你是能扛住辛苦,去跑市集、做供应链的 “拓荒者”?还是能洞察情绪,给中国人做服务的 “服务商”?或是有资源、有胆量,能扛住风险的 “资源玩家”?
想清楚 “你要卖给谁”,比问 “能不能赚钱” 重要得多。
离开旅馆时,夕阳正把拉各斯的天空染成橘红色。老周站在门口,挥了挥手:“下次再来,别问‘能不能赚钱’了,先告诉我‘你想卖给谁’。”
是啊,在非洲赚钱,就像在沙漠里找水 —— 不是没水,是你得先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