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风暴:从配额争议到政权更迭的深层逻辑
孟加拉国 2024 年的政权更迭,看似由公务员配额制度恢复直接引发,实则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这场政治地震的酝酿、爆发与收尾,勾勒出这个国家复杂的政治生态。
(一)导火索:配额制度的 “反复” 点燃民怨
公务员配额制度并非新鲜事物,其核心是为特定群体保留政府公职:30% 留给 1971 年独立战争老兵后代、10% 给女性、10% 给落后地区、5% 给少数族裔、1% 给残障人士,总计 56% 的配额占比,让无数普通年轻人将其视为就业路上的 “拦路虎”。事实上,2018 年在学生运动的压力下,哈西娜政府曾废除该制度,短暂缓解了青年群体的不满。但 2024 年 6 月,孟加拉国高等法院以 “废除违法” 为由,裁定恢复配额制度。这一判决如同火星,瞬间点燃了青年群体积压多年的怒火 —— 彼时的孟加拉国,虽凭借年均 6% 左右的 GDP 增速被誉为 “南亚奇迹”,但青年就业问题愈发严峻,66% 的国立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困境,2023 财年近 9.7% 的高通胀率更让民生雪上加霜,“就业难” 与 “物价高” 的双重压力,早已让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暗流涌动。
(二)催化剂:腐败与权力垄断加剧信任危机
配额制度引发的抗议,之所以能迅速升级为全国性运动,与哈西娜政府的腐败问题、权力垄断密不可分。民众普遍认为,哈西娜家族长期掌控政治权力,发展红利多向执政党朋党倾斜,而哈西娜子女在海外拥有巨额资产的传闻,更让民众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在青年群体看来,配额制度的恢复,本质上是政府维护既得利益群体、挤压普通民众生存空间的 “特权工具”。(三)爆发与收尾:从和平示威到流血冲突,最终政权更迭
2024 年 7 月,抗议运动从大学校园蔓延至全国,初期以和平示威为主。但哈西娜政府的强硬应对,让局势急转直下:执政党学生翼 “恰特拉联盟” 与警方使用催泪弹、实弹驱散示威者,特警部队进驻街头,上百名学生被逮捕。7 月底,达卡发生 “七月大屠杀”,短短几周内约 266 名抗议者遇害,其中包括 32 名未成年人,暴力镇压彻底激化了社会矛盾。8 月 5 日,无视宵禁与军方戒严的抗议者发起 “进军达卡” 总游行,成千上万人涌向总理官邸。当日下午,哈西娜见大势已去,宣布辞职并乘直升机逃往印度,这一时刻被民众称为孟加拉国 1971 年独立后的 “第二次解放”,全国陷入狂喜与混乱交织的状态。
哈西娜下台后,孟加拉国出现短暂权力真空。总统沙哈丁迅速解散议会,与军方、各界代表协商组建临时政府。陆军参谋长瓦克尔・乌兹・扎曼将军宣布军方 “暂时接管国家”,承诺尽快恢复秩序并移交文官政府。最终,曾获诺贝尔和平奖、以 “小额信贷之父” 闻名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因兼具国际声望与 “技术型领袖” 特质,被各方推举为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实际代总理),于 8 月 6 日正式上任。
(四)后更迭时代:秩序重建与潜藏的政治不确定性
尤努斯上任初期,孟加拉国街头呈现出 “两极分化” 的景象:一方面,民众挥舞国旗欢庆 “新时代”,大学生自发充当临时交通志愿者,成为社会秩序重建的缩影;另一方面,打砸抢事件频发,前总理家族住宅被破坏、萨德基拉县监狱遭袭致近 600 名囚犯越狱,穆斯林极端分子还借机煽动针对少数族裔的袭击。为稳定局势,尤努斯政府双管齐下:一面安抚民心,一面下令军警打击趁火打劫者,组织青年志愿者保护少数族裔社区。截至 2025 年,政局虽总体趋稳,但不确定性仍未消除 —— 主要反对派民族主义党(BNP)多次要求尽快举行大选,而尤努斯以 “经济改革未完成” 为由,暗示将选举推迟至 2025 年底或 2026 年上半年。2025 年 3 月,BNP 资深人士莫因汗警告,若年内不还政于民,可能引发新的局势动荡。不过,经历过 2024 年的政治剧变后,各派对内乱均心存忌惮,基本保持克制,为经济恢复争取到了宝贵的稳定窗口。

二、经济新政:临时政府的 “止血” 与 “造血” 双路径
2024 年的政治动荡给孟加拉国经济带来重创:2024-2025 财年 GDP 增速预期骤降至 3.8%,为近二十年最低;对美服装出口(孟加拉国经济支柱之一)2024 年上半年同比下滑 10.97%,西方采购商因局势不稳缩减订单;洪灾与政局动荡叠加,导致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塔卡对美元汇率跌至历史低点。面对 “内忧外困” 的局面,尤努斯政府将经济复苏作为核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 “止血” 与 “造血” 并举的措施。
(一)短期 “止血”: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
针对高通胀、汇率贬值、外汇储备不足等紧急问题,尤努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果断举措:- 货币政策收紧:2024 年 7 月通胀率高达 12%,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同时放宽汇率管制允许塔卡贬值,以抑制进口成本。这一操作超出了 IMF 的建议范围,力度为历年罕见。
- 财政政策调整:压缩政府开支,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将 “控物价” 置于优先位置,避免民生进一步恶化。
- 激活外汇来源: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侨汇汇入与出口回升。2025 年 6 月数据显示,侨汇同比增长 26%,出口止跌回升 8.6%,带动外汇储备从 2024 年底的 200 亿美元左右回升至 270 亿 - 320 亿美元区间。
(二)长期 “造血”:推进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升级
在稳定短期局势的同时,尤努斯政府还着眼于长期发展,启动了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试图为经济注入 “造血” 能力:- 税制改革破冰:孟加拉国税收占 GDP 比率常年不足 10%,为全球最低水平之一,税收征管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临时政府果断拆分重组国税局,将税务与海关部门职能分离,以减少权力交叉、提高征管效率。尽管这一改革引发税务官员的抵制抗议,但尤努斯团队并未让步,被舆论称为 “突破多年禁区的大胆一步”。
- 数字化与简政放权:加快政府数字化进程,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减少官僚主义对企业的掣肘。尤努斯提出 “智慧孟加拉” 愿景,计划通过科技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为营商环境优化奠定基础。
- 产业多元化探索:长期以来,孟加拉国经济高度依赖服装出口,抗风险能力较弱。临时政府积极倡导产业多元化,重点鼓励纺织面料(减少对进口面料的依赖)、制药、电子组装、汽摩装配等领域发展,试图推动经济从 “单一依赖” 向 “多元支撑” 转型。
三、外交转向:务实平衡下的中孟合作新空间
孟加拉国历届政府均奉行 “大国平衡” 外交策略,在中、美、印等大国间保持中立,以争取最大利益。哈西娜执政时期,中孟关系密切,中国是孟加拉国第一大援助国和贸易伙伴,帕德玛大桥、卡纳普里河底隧道等标志性中资项目相继落成。政权更迭后,中孟关系是否生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态势来看,尤努斯政府不仅延续了对华友好政策,还在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同时也注重维护与美、印等国的关系,形成了 “务实平衡” 的外交格局。
(一)对华合作:从 “延续” 到 “升级”
2025 年 3 月,尤努斯率团访问北京,成为其上任后的重要外交动作,此次访问标志着中孟合作进入新阶段:- 资金与项目落地:双方签署九项合作协议,中国承诺提供 21 亿美元资金支持,包括 4 亿美元用于蒙格拉港升级、3.5 亿美元用于吉大港 “中国经济工业园” 建设、1.5 亿美元用于人力资源培训。此外,中方金融机构下调对孟贷款利率,减轻孟加拉国债务负担。
- 产业合作深化:尤努斯在京出席招商推介会,与 100 多家中国大企业对接,近 30 家中国制造业企业承诺向吉大港中企专属经济区投资 10 亿美元,涉及纺织面料、制药、轻工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这些投资若落地,将为孟加拉国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助力其从 “成衣代工” 向 “高附加值制造业” 转型。
- 自贸协定启动:中孟双方同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若谈判成功,将进一步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为中国企业进入孟加拉国市场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二)对美与对印:修复关系,维持平衡
尤努斯政府在深化对华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修复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避免 “选边站队”:- 修复美孟关系:2024 年 9 月,尤努斯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与时任美国总统拜登会晤,双方强调 “基于共同民主价值的伙伴关系”。此后,美方放宽对孟加拉国部分出口产品的关税待遇,美国企业也加大对孟投资兴趣,如 SpaceX 的 “星链” 计划已申请在孟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执照。
- 缓和印孟嫌隙:哈西娜流亡印度及少数族裔问题,曾导致孟印关系出现紧张。为平息印度疑虑,尤努斯公开表示愿与印度保持友好合作,强调孟加拉国 “不选边站队” 的外交基石。通过高层沟通与议题协调,孟印关系逐步缓和,避免了地区局势复杂化。

四、投资研判:中国企业出海孟加拉国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孟加拉国的吸引力主要来自 “人口红利 + 政策支持 + 区位优势”,但基础设施薄弱、营商环境不稳定、地缘政治复杂等问题,也构成了显著挑战。企业需全面评估利弊,制定科学的出海策略。
(一)机遇:三重优势打开市场空间
- 人口红利与消费潜力:1.7 亿人口中,15-29 岁青年占比超 28%,不仅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还孕育着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具体领域为例:
- 汽车消费:伴随中产阶层崛起,2025 年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 10 万辆;
- 数码产品:中国品牌(小米、OPPO、vivo 等)已占据超 40% 的智能机市场份额;
- 大众消费品:服装、食品、家电、摩托车等领域需求旺盛,增长空间广阔。
- 政策支持与投资便利:孟加拉国是南亚对外资政策最宽松的国家之一:
- 除少数敏感行业外,允许 100% 外资独资;
- 投资者可自由汇出利润与资本;
- 按行业与地区不同,新企业可享受 5-10 年企业所得税减免,大型基建、电力项目可申请更长税期;
- 已建成 8 个出口加工区,100 多个经济特区(含专门为中企打造的吉大港 “中孟友谊工业园”),提供厂房租赁优惠、电力保障、保税进口等便利。
- 产业升级与基建需求:
- 基建领域:首都达卡交通拥堵严重,电网输配能力不足,夏季频繁拉闸限电,道路、港口、能源等基建项目需求巨大;
- 制造业领域:作为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国,孟加拉国正推动产业升级,纺织面料、制药、电子组装等领域急需外资与技术;
- 服务业领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包装食品、电商(阿里巴巴 2018 年已并购当地最大电商平台 Daraz)、金融服务等领域增长迅速。
(二)挑战:四大风险考验企业实力
- 政治与政策不确定性:临时政府的政策能否延续,取决于未来选举结果与新政府的施政方向。若新政府上台,不排除对现有外资项目进行审查或调整,政策连续性存在风险。
- 营商环境短板:
- 行政效率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用地审批等手续流程繁琐,官僚主义严重;
- 腐败问题突出:2022 年国际透明组织排名中,孟加拉国位列第 147 位(全球腐败程度较高),工程、海关等领域商业贿赂与寻租现象普遍;
- 外汇管制严格:因美元短缺,央行对利润汇出审批严格,部分外企曾遭遇汇回拖延问题。
- 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瓶颈:
- 劳动力成本低(2023 年成衣工人月最低工资约 800 元人民币),但受教育程度有限,技能水平不足,企业需投入额外成本进行培训;
- 基础设施薄弱:除达卡、吉大港等主要城市外,其他地区交通、电力、物流设施不完善,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 地缘政治与竞争压力:印度对中孟合作心存戒备,孟加拉国难以成为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 “跳板”;同时,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在争夺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与孟加拉国形成竞争。
五、战略建议:中国企业出海孟加拉国的 “三步走” 策略
面对孟加拉国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需摒弃 “短期冲刺” 思维,以 “长期深耕” 为目标,制定科学的出海策略。
(一)第一步:全面调研,找准契合点
- 深入研究孟加拉国产业政策:聚焦临时政府重点扶持的领域(如纺织面料、制药、基建、新能源),寻找与当地发展战略的契合点,避免进入产能过剩或政策限制领域;
- 评估市场需求与购买力:孟加拉国人均 GDP 仅约 2650 美元,消费能力集中于城市中产与出口制造业就业人群,企业需根据当地购买力调整产品结构与定价策略,避免简单复制国内高端产品模式;
- 调研营商环境细节:了解当地法律法规、税务流程、劳工政策,尤其是外汇汇出、环保认证、社会责任(如欧美买家对供应商的合规要求)等关键问题,提前做好风险预案。
(二)第二步:循序渐进,搭建本地化团队
- 起步阶段:可先设立贸易代表处或小型办事处,开展市场调研与客户对接,熟悉当地商业规则,避免盲目大规模投资;
- 团队建设:注重培养本地化团队,招聘熟悉当地语言、文化、法律的员工,减少沟通成本与文化冲突;同时,选派经验丰富的中方管理人员,把控核心业务与风险。
- 合规经营: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拒绝商业贿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改善员工福利、参与公益项目),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第三步:抱团出海,形成协作网络
- 寻找优质本地伙伴:与当地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合作,借助其资源(如政府关系、本地渠道)降低运营风险;
- 中企协同合作:同一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国企业,可组建协作网络,共享物流、仓储、供应链资源,降低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在吉大港中企经济区内,可形成 “原材料进口 - 生产加工 - 出口” 的产业链协同。
- 依托平台资源:借助中国驻孟使馆、孟加拉国中国商会、“一带一路” 相关合作平台的支持,及时获取政策信息,解决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六、结语:长跑而非冲刺,深耕方能收获
孟加拉国正处于政治过渡期与经济复苏期的交汇点,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片充满潜力的 “新热土”,但也绝非 “低风险洼地”。机遇在于 1.7 亿人口的市场潜力、临时政府的经济改革决心与中孟友好的合作基础;风险则来自政治不确定性、营商环境短板与地缘竞争压力。正如孟加拉国中国商会负责人所言:“成功出海孟加拉,靠的是长跑而非冲刺。” 中国企业若能秉持长期主义战略,全面评估风险,找准市场定位,搭建本地化团队,形成协作网络,稳扎稳打深耕这片土地,未来必将在孟加拉国的经济复苏与产业升级中,收获丰厚且可持续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