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年,中国电视机或成日本人的唯一选购选项

收录于 出海 持续更新中
在 2024 年东京秋叶原的家电卖场里,一位日本主妇的犹豫成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的微观注脚 —— 她面前的索尼 XR 系列与海信 E8K 电视,画质参数几乎持平,但后者价格
在 2024 年东京秋叶原的家电卖场里,一位日本主妇的犹豫成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的微观注脚 —— 她面前的索尼 XR 系列与海信 E8K 电视,画质参数几乎持平,但后者价格少了 3 万日元。最终,她选择了十年前在日本尚属 “陌生面孔” 的海信。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日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可回溯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松下、索尼、东芝的 “绝对主场”。从 “日本制造” 垄断全球电视市场,到中国品牌占据日本近半份额,这场跨越数十年的产业更迭,不仅藏着日本电视机产业从巅峰跌落的无奈,更成了观察中国制造业与日本制造业 “谁强谁弱” 的最佳窗口。


一、日本电视:从 “统治全球” 到 “小众求生” 的坠落史

日本电视产业的黄金时代,用 “统治级” 形容毫不夸张。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垄断,它曾是 “日本制造” 最耀眼的名片,也奠定了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标杆地位。

1. 黄金时代:技术壁垒筑起的 “电视帝国”

日本电视的崛起,始于一场场精准的技术革命与时代红利的叠加:
  • 起步与突破(1950s-1960s):1950 年代,松下推出首款黑白电视,正式拉开日本电视产业的序幕;1960 年代,索尼研发的特丽珑显像管技术,让日本彩电实现 “代际领先”—— 相比同期其他国家的产品,特丽珑在色彩还原、画面细腻度上优势显著,直接定义了 “高品质彩电” 的标准。1970 年大阪世博会,松下展出的 49 英寸超大屏彩电,更是让全球惊叹 “日本制造” 的工业实力。
  • 垄断巅峰(1980s-1990s):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电视企业凭借技术壁垒与品牌口碑,迅速垄断全球高端市场。1990 年,仅索尼、松下、东芝三家企业,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就超过 40%;在欧美市场,“日本电视” 几乎等同于 “高品质” 的代名词,消费者愿意为松下、索尼的品牌溢价支付更高价格。
彼时的中国电视产业,还处于 “组装代工” 的初级阶段 —— 核心部件如显像管、芯片全靠进口,企业利润微薄,更谈不上技术话语权。这种差距,并非单一企业的实力落差,而是整个日本制造业上升期的缩影:当时日本汽车已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份额,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超 10%,资本与技术的双重优势,让日本家电产业稳稳站在行业顶端。

2. 坠落拐点:三大失误葬送 “电视帝国”

21 世纪初,全球电视产业迎来 “技术转型窗口期”,而日本企业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却让其从巅峰跌落:
  • 技术路径误判:押注 “死胡同” 的等离子:当全球产业向液晶技术倾斜时,松下却固执押注等离子技术 —— 它认为等离子在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优势能碾压液晶,甚至在 2009 年豪掷 6000 亿日元收购日立、先锋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 “等离子帝国”。无独有偶,索尼也深陷 “CRT 技术依赖”,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错失液晶技术的布局良机。
  • 战略保守:决策迟缓错失市场窗口:日本企业的 “终身雇佣制” 与层级文化,导致决策效率极低。2010 年前后,中国企业已开始布局智能电视,索尼、松下却还在纠结 “是否要加入互联网功能”,担心会影响传统画质优势 —— 这种保守与当前丰田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的 “慢节奏” 如出一辙。
  • 资源分散:多元化陷阱挤压主业研发:日本企业普遍陷入 “多元化迷思”:松下将大量资金投入核电、电池业务,东芝涉足半导体、医疗设备,电视业务的研发投入被严重挤压。反观同期的韩国三星、LG,果断 “all in” 液晶技术,快速抢占市场。
当日本企业意识到错误时,窗口期已过:2013 年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业务,此时液晶电视全球市场份额已超 80%;索尼电视业务从 2005 年开始连续 13 年亏损,不得不出售海外工厂、缩减规模。

3. 数据佐证:从 “垄断者” 到 “边缘玩家”

Omdia 的统计数据,直观呈现了日本电视的衰落轨迹:
  • 全球市场:2010 年日本品牌全球电视出货量占比 28%,2024 年已跌至 9%;
  • 本土市场:松下份额从 2018 年的 16.8% 暴跌至 2024 年的 8.8%,东芝更是直接退出消费级电视市场;
  • 定位变迁:曾经的 “技术王者”,如今只能在 8K、OLED 等高端小众市场艰难求生,再也无力与中韩企业争夺主流市场。


二、中国电视:从 “组装代工” 到 “征服日本” 的突围路

与日本电视产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而 “征服日本市场”,正是中国电视产业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 这并非靠 “低价策略”,而是 “技术突破 + 产业链掌控 + 本地化运营” 的综合胜利。

1. 全球地位:从 “追随者” 到 “领跑者”

2024 年,中国电视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
  • 全球份额突破 30%: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达 30.2%,首次突破 30% 大关;
  • 超越韩企:海信、TCL、小米三家合计份额达 31.3%,超过三星、LG 的 28.4% 总和;
  • 打破大屏垄断:在 75 英寸及以上大屏市场,TCL(15.0%)、海信(14.6%)份额逼近 LG(15.1%),终结了韩企对大屏市场的长期垄断。
其中,海信长期以接近 15% 的全球份额稳居前二,成为全球电视市场的 “核心玩家”—— 这种全球优势,最终转化为对日本市场的 “渗透力”。

2. 日本市场:从 “鲜少问津” 到 “份额第一”

《日本经济新闻》与 BCN 的联合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实现 “历史性突破”:
  • 近半份额:2024 年 1-9 月,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份额达 49.9%,7 月后连续单月超 50%;
  • 登顶日本:海信以 25.4% 的份额成为日本市场销量冠军,这是首个拿下日本电视销量第一的中国品牌;
  • 挤入前列:TCL 以 9.7% 的份额跻身第四,超过松下、夏普等日本本土品牌。

3. 突围关键:三大核心能力的构建

中国品牌能征服 “挑剔” 的日本市场,核心在于摆脱了 “组装代工” 标签,构建起三大关键能力:
  • 技术突破:从 “跟跑” 到 “超越”:中国企业不再依赖进口技术,而是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 海信自研的信芯 X 画质芯片,针对日本用户喜爱的 “电影模式” 优化色彩还原,其 Mini LED 电视在日本专业评测中,画质评分超过索尼 XR 系列;
    • TCL 华星光电的 ADS Pro 硬屏技术,解决了液晶电视视角偏色问题,完美契合日本家庭 “多人围坐看电视” 的场景需求。
  • 产业链掌控:全球最完整的产业生态:中国已构建起从上游面板到下游售后的完整电视产业链:
    • 上游:京东方、华星光电是全球顶尖的面板制造商,保障了面板供应的稳定性与成本优势;
    • 中游:芯片研发、整机设计自主可控,避免了 “卡脖子” 风险;
    • 下游:渠道铺设、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全球。
      这种产业链整合能力,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 当日本用户关注 “低功耗” 时,中国企业 3 个月内就能推出符合日本能效标准的新品,而日本企业往往需要 6 个月以上。
  • 本地化运营:精准踩中日本用户痛点:中国品牌深入理解日本市场需求,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 产品适配:针对日本住房空间小的特点,推出超薄机身、可壁挂的小尺寸电视;
    • 内容整合:联合日本本土内容平台,预装 NHK、富士电视台的流媒体应用;
    • 售后优化:提供日语 24 小时客服和上门安装服务,打破日本用户 “本土品牌更靠谱” 的固有认知。



三、中日制造业:从 “电视之争” 看深层维度差

电视产业的此消彼长,并非单一行业的偶然,而是中日制造业整体差距的缩影。两国制造业的强弱对比,早已超越 “技术高低” 的单一维度,演变为 “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市场响应能力” 的全方位较量。

1. 技术生态:封闭 vs 协同

  • 日本:技术封闭性陷阱:日本企业习惯 “内部闭环研发”,不愿与外部合作。例如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拒绝开放专利,导致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协同,最终被开放的液晶生态淘汰;在汽车领域,中日车企的合作声量远低于中德、中美合作,本质也是技术封闭性的体现。
  • 中国: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国制造业形成了 “共享式创新” 生态 —— 京东方研发出柔性 OLED 面板后,能快速与 TCL、小米共享技术,推动中国电视企业在折叠屏、卷曲屏等新形态产品上领先全球;华为鸿蒙系统与电视企业合作,让智能电视融入 “万物互联” 生态,提升用户黏性。

2. 战略决策:保守 vs 敏捷

  • 日本:层级文化导致决策迟缓:终身雇佣制与 “论资排辈” 的层级文化,让日本企业决策效率低下。2010 年智能电视兴起时,索尼、松下还在纠结 “是否加入互联网功能”;如今汽车电动化转型中,丰田的 “慢节奏” 也重蹈了电视产业的覆辙。
  • 中国:市场导向的敏捷决策:中国企业以 “市场需求” 为核心,决策链条短、响应速度快。例如当日本市场兴起 “低功耗” 需求时,中国企业 3 个月内就能推出适配产品;在智能电视、Mini LED 等新赛道,中国企业往往比日本企业早 6-12 个月布局。

3. 资源聚焦:分散 vs 主业

  • 日本:多元化挤压主业:日本企业普遍陷入 “多元化陷阱”—— 松下投入核电、电池,东芝涉足半导体、医疗,导致电视业务研发投入被严重挤压;2024 年索尼电视业务研发费用不足 50 亿元人民币,远低于中国企业。
  • 中国:聚焦主业 + 持续研发:中国企业虽也推动多元化,但始终聚焦家电主业:海信、TCL 通过成立独立子公司或上市公司,保障电视业务的资源投入;两家企业每年将营收的 5% 以上投入研发,2024 年海信研发投入达 120 亿元,是索尼电视业务的 2 倍多。

4. 效率革命:传统 vs 智能

  • 日本:传统制造模式瓶颈:日本制造业仍依赖传统生产模式,生产周期长、不良率高。例如日本电视企业的新品研发周期普遍在 6-9 个月,生产周期超 10 天。
  • 中国:智能制造的弯道超车:借助 “智能制造 2025” 战略,中国制造业实现 “智能化 + 规模化” 的效率革命:
    • TCL 惠州工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将电视生产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5 天,不良率降至 0.3%;
    • 海信青岛研发中心:利用 AI 模拟测试,将新品画质优化时间从 3 个月压缩至 1 个月。


四、结论: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背后的逻辑

从日本电视的 “统治与坠落”,到中国电视的 “突围与征服”,我们能清晰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已超越日本制造业—— 这种超越,不是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 “产业链效率 + 创新速度 + 市场响应能力” 的全方位领先。
  • 对日本制造业而言,电视产业的衰落不是个例: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半导体产业全球份额从 2000 年的 20% 跌至 2024 年的 6%。若不能打破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效率、开放技术生态,未来在更多产业中可能失去竞争力。
  •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征服日本市场” 只是起点。如何在 8K、OLED 等高端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避免陷入 “价格战” 陷阱,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业链,才是长久之计。
全球制造业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产业生态、创新模式和市场逻辑的全方位重构 —— 没有永远的 “技术王者”,只有永远的 “时代创新追随者”。未来,当我们再走进秋叶原的家电卖场,或许会看到更多中国品牌的身影,而这,只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崛起的一个缩影。

推荐出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