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下,部分海外华人意外觅得财富机遇

收录于 出海 持续更新中
2025 年,全球跨境电商版图正被一场剧烈的政策风暴重塑。关税壁垒高筑、小额包裹免税红利消失,中国跨境卖家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压力陡增。然而,危机之下往往暗藏新机 &mda
2025 年,全球跨境电商版图正被一场剧烈的政策风暴重塑。关税壁垒高筑、小额包裹免税红利消失,中国跨境卖家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压力陡增。然而,危机之下往往暗藏新机 —— 一群身处海外的华人,正凭借家中的车库、仓库甚至储物间,开辟出一条全新的 “淘金赛道”,“家庭海外仓” 这一特殊业态,在贸易政策的缝隙中迅速崛起。


政策剧变:跨境卖家承压,家庭仓意外破局

跨境电商的命运,始终与政策走向紧密绑定。2024 年,一场由平台主导的模式变革已悄然酝酿 —— 以亚马逊、Shein 为代表的头部平台率先推动商家转向半托管模式,要求商品提前布局海外仓,以提升履约效率、优化用户体验。但这场转型并未惠及所有卖家:除了亚马逊、Shein 拥有自建自营海外仓外,其余平台均未搭建配套仓储体系,中小卖家被迫自行对接第三方海外仓。
彼时,传统第三方海外仓的价格已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海外仓平均租赁价格同比暴涨 35%,高昂的仓储、管理费用,让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卖家望而却步,半托管转型一度陷入停滞。
转折发生在 2025 年。年初,美国关税政策再度加码,叠加 800 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收紧,彻底堵死了中小卖家 “直邮避税” 的老路。平台也随之调整策略:4 月,Temu 紧急下架美区全托管商品,一个月后干脆关停中国商品直运美国的业务,直接切断了部分卖家的履约链路。
“要么转型海外仓,要么退出市场”,成为中小卖家的唯一选择。而就在此时,海外华人的 “家庭空间” 突然成为解决方案 —— 他们将自家车库、地下室、闲置储物间改造为迷你仓储点,提供仓储、一件代发、亚马逊换标等服务,形成了独特的 “家庭海外仓” 模式。
与传统第三方海外仓相比,家庭仓的优势堪称 “降维打击”:业主无需承担高额租金成本,收费仅为传统仓库的一半甚至更低;且运营灵活,可根据卖家单量调整服务,无需签订长期合约,尤其适配商品体积小、发货量不稳定的中小卖家。更重要的是,不少卖家将家庭仓作为 “试水产品” 的过渡渠道,先小批量备货测试市场,再决定是否扩大投入,家庭仓的低门槛特性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我来美国一年,买什么都是 Made in China,才想着做这个业务。” 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华人 Lulu,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入家庭仓领域。2025 年 1 月,她将自家两个车库改造成仓储空间,每天处理几单订单,亲自跑邮局投递,成为万千家庭仓业主的缩影。



业务起伏:见证跨境市场波动,从家庭车库到商业仓库

家庭仓的单量变化,几乎是中国跨境卖家在美国市场起伏的 “晴雨表”,Lulu 的经历尤为典型。
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重启关税战,本以为会冲击跨境订单,Lulu 的业务却意外迎来第一波增长。“关税一涨,更多卖家不敢直邮了,都来找家庭仓备货”,她回忆道。随着订单量从每天几单增至几十单,UPS、FedEx 的快递员开始主动上门揽件,她的 “车库仓库” 第一次有了 “小作坊” 的规模。
短暂的增长后,市场又陷入波动。6 月中旬,Lulu 的家庭仓迎来首次 “满仓”,但半个月后,一位核心 Temu 卖家客户的订单突然下滑 —— 彼时,Temu 因削减美国市场广告投放,平台日活用户、流量双双下跌,叠加消费者前期抢购热潮消退,不少依赖平台流量的卖家订单骤减,Lulu 的业务也随之承压。
直到 8 月底,新一轮政策刺激让家庭仓再次迎来爆发。美国正式取消 800 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同时将海关查验率提升至历史新高,彻底断绝了卖家 “侥幸直邮” 的念头,更多卖家下定决心布局海外仓。这一次,Lulu 的业务量呈几何级增长:货物堆满了家门口、车库、地下室,甚至侵占了客厅空间。
意识到 “家庭空间已无法承载需求”,Lulu 果断迈出升级步伐 —— 她租下一处 2000 平方英尺(约 185 平方米)的小型商业仓库,正式注册公司,从 “车库个体户” 转型为专业海外仓服务商,完成了从 “赚快钱” 到 “做事业” 的跨越。
Lulu 的转型并非个例。在跨境电商服务商 Yikun 看来,家庭仓的崛起本质是 “中国工厂出海的特殊需求适配”:“当年海外品牌进中国,政策友好、玩家都是跨国巨头,大型供应链服务商就能满足需求;但中国中小工厂出海,面临的是恶劣的政策环境,销售以一件代发为主,必须有足够便宜、灵活的供应链支撑,家庭仓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生存博弈:靠优势突围,却陷合规与竞争双重困境

家庭仓的崛起看似顺利,但背后暗藏着激烈的生存博弈。在跨境电商 “卷到离谱” 的当下,家庭仓业主想要留住客户,必须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 —— 有人靠地理位置,有人靠服务承诺,有人则在价格战中艰难求生。
居住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华人 momo,就把 “地理位置” 玩到了极致。孟菲斯是 FedEx 的全球总部,跨境货物抵达当地后,当天就能送到 momo 的家庭仓,比其他地区的仓库节省 1-2 天的中转时间。在此基础上,她还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服务承诺:24 小时内完成货物上架,出单后 24 小时内物流信息上网,甚至提供前两个月 “免仓储费” 的优惠,迅速吸引了一批对时效敏感的卖家。
关税战升级后,momo 还针对性地优化了服务:针对 Etsy、独立站等小单量卖家,她推出 “集中拼单” 模式 —— 卖家先将订单信息发送给她,她用美国邮政扫描系统提前录入物流信息,等卖家积累一定订单后,再将小包裹拼成大包裹寄送,最后在当地拆分贴单分发。这一操作不仅帮卖家减少了囤货压力,还能通过 “合并包裹” 摊薄关税成本,成为她吸引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但并非所有家庭仓都有这样的 “先天优势”。更多业主面临的是 “低价抢单” 的恶性竞争 —— 正如 Yikun 所说:“现在随便一个仓储需求,一打听就有几百个家庭仓业主抢单,不降价根本没人理。”
比竞争更致命的,是合规风险。家庭仓的 “住宅属性” 与 “商业用途” 本身就存在冲突,不少地区的法规明确禁止在住宅区内开展仓储、经商活动,一旦被举报,货物可能被扣留,业主还可能面临罚款。这也是 Lulu 决心转型商业仓库的重要原因 ——“车库里堆太多货,邻居难免有意见,万一被查就全完了。”
更隐蔽的风险来自 “灰色需求”。部分卖家为了欺骗消费者、规避平台监管,会要求仓库配合出具 “水单”“科技单”—— 即伪造物流信息的虚假单据。由于家庭仓大多未注册公司,监管痕迹薄弱,成为这类卖家的 “目标”。但此举的法律代价极高:一旦被美国监管部门或联邦调查局查实,业主不仅会面临高额罚款、货物扣押,甚至可能在邮局投递时被当场逮捕,彻底陷入法律危机。
除此之外,平台的政策倾斜也在挤压家庭仓的生存空间。2025 年下半年,Temu 已开始与多家大型第三方仓库合作,推出 “认证仓” 体系 —— 入驻认证仓的卖家可获得平台流量扶持,还能享受尾程物流折扣。而家庭仓因无法对接平台物流系统,无法提供尾程折扣,导致配送成本比认证仓高 2-3 倍。
“现在都在找关系进 Temu 认证仓,不然根本没竞争力。”momo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试图联系 Temu 负责人,希望自家仓库能获得认证,她的帖子下,数十位家庭仓业主留言 “同求”,暴露了行业的集体焦虑。


风口渐退:家庭仓的 “窗口期” 正在关闭

“任何机会,只要能在社交媒体上搜到,说明风口即将过去;能在首页刷到,说明风口已经过去了。”Yikun 的这句话,或许道破了家庭仓的未来命运。
尽管 2025 年美国海外仓需求同比激增 300%,但市场供给正在快速跟上。2025 年上半年,已有大量企业嗅到商机,开始扩建或新建商业仓库,预计下半年将有大批新仓库投入使用,届时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价格战。有业内人士预测,中小型仓库(包括家庭仓转型的小仓库)的淘汰率将高达 30%。
更关键的是,家庭仓的 “短板” 正在被无限放大。目前,多数家庭仓仍处于 “手工操作” 阶段:没有专业的仓库管理系统,货物靠人工盘点,订单靠 Excel 记录,一旦遇到大促节点,漏单、丢包、错发的问题频发,服务稳定性远不及正规商业仓库。
而从长期来看,监管趋严与平台规模化是必然趋势。随着美国对跨境物流合规性的审查加强,“住宅改仓库” 的模式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平台为了降低合规成本、提升履约效率,也会更倾向于与规模化、标准化的商业仓库合作,家庭仓的 “灵活优势” 将逐渐失效。
对于家庭仓业主而言,眼下的选择已十分清晰:要么像 Lulu、momo 一样,尽快完成从 “家庭作坊” 到 “正规商业仓” 的升级,完善系统、合规经营,争取对接平台认证;要么在即将到来的价格战与监管风暴中,成为被淘汰的 30%。
这场由政策催生的 “家庭仓狂欢”,终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贸易政策趋于稳定、市场供给回归平衡,家庭仓的 “窗口期” 将逐渐关闭,而那些能抓住机会完成升级的玩家,才有可能在跨境电商的长期竞争中站稳脚跟。

推荐出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