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基本面:低渗透率与高付费力的 “矛盾共生”
日本 AI 应用市场的 “特殊性”,首先体现在用户规模与付费能力的强烈反差上。从行业数据来看,日本个人用户对生成式 AI 的接受度远低于中美欧等主要市场 —— 日本总务省 2025 年 7 月发布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显示,其生成式 AI 采用率仅为 26.7%,不足中国(81.2%)的三分之一,也大幅落后于美国(68.8%)和德国(59.2%)。但低渗透率并未削弱市场的商业价值。Sensor Tower《State of AI Apps Report 2025》的数据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日本用户已成为多款全球顶级 AI 应用的核心收入来源。例如,日本始终是 ChatGPT 的第二大收入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出海 AI 录音产品 “Plaud” 凭借在日本市场的爆发,一举跻身 2025 年上半年全球 AI 应用内购收入 Top7,成为该榜单中唯一的非本土出海产品。

数据来源:Sensor Tower
二、效率工具类:通用助手稳占基本盘,硬件 + 软件模式打破收入天花板
在日本 AI 应用内购收入 Top10 榜单中,效率工具类产品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最受付费用户认可的品类。这一领域呈现出 “通用型产品维稳,创新型产品破局” 的格局。
1. 通用助手:订阅制奠定收入基本盘
ChatGPT、AI ChatBot、Claude 等通用型 AI 效率助手,凭借问答、写作、翻译等普适性功能,在日本市场形成了稳定的订阅收入。对日本用户而言,这类工具能够直接解决职场中的文书处理、跨语言沟通等基础需求,因此付费意愿明确 —— 日本也成为上述产品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内购收入市场。
「Adobe Acrobat Reader 」在现有产品
中加入了 AI 聊天助手
2. Plaud:硬件赋能场景,成为效率类 “黑马”
2025 年上半年日本效率工具类市场的最大惊喜,来自中国出海产品 “Plaud”。这款 AI 录音应用通过 “软件 + 硬件” 的组合模式,不仅解决了日本职场的核心痛点,更突破了传统转录类应用的收入天花板。
(1)精准切入日本 “会议纪要文化” 痛点
日本职场奉行 “报联相”(报告、联络、相谈)制度,对信息记录的严谨性要求极高 —— 即便是 5 人 15 分钟的小型会议,也需在 24 小时内产出正式会议纪要(議事録),作为责任划分与流程闭环的依据。但日语交流中的寒暄敬语、主语省略、语境依赖等特点,让人工记录效率低下,成为职场人的普遍负担。Plaud 正是抓住这一刚需,以 “AI 录音 + 实时转写” 为核心功能,直接替代人工记录。其联创许高在接受《福布斯日本》采访时提到:“日本人勤于做笔记和备忘的习惯,与 AI 录音机的定位高度契合,我们的产品能减轻这类任务对精力和注意力的消耗。”

(2)硬件拓展线下场景,高价年订阅成收入主力
与此前主打会议转写的 “Notta” 不同,Plaud 通过配套硬件(如便携录音设备 PLAUD NOTE、PLAUD NotePin),将使用场景从线上会议延伸至线下讲座、客户沟通、采访等场景,实现 “随时随地记录转写”。这种 “硬件 + 软件” 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撬动了更高客单价的付费。

点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Plaud」日本收入增长相当显著|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3)深度本地化筑牢市场壁垒
为巩固日本市场地位,Plaud 在 2025 年进一步加码本地化布局:在东京涩谷设立办公室并成立日本法人,任命具有 DJI、BlackShark 出海经验的 Watson Zhang 担任总经理,引入曾服务 ASUS、阿迪达斯、OPPO 的 Nao Suzuki 负责销售;同时,通过获取国际隐私安全认证、与职业球队 FC 东京达成官方合作,强化品牌信任度。据官方数据,截至 2024 年 12 月,Plaud 在日本已有 8 万用户,线下销售覆盖 280 家实体店,销售额较当年年初增长 21 倍;2025 年 7 月,其单月收入已达 260 万美元(Sensor Tower 数据),上半年收入轻松突破千万美元,日本市场贡献占比超 70%。
Plaud 的成功也引发了竞品跟进 —— 此前长期占据日本转录类应用榜首的 “Notta”,近期也推出了首款 AI 硬件产品 “Notta Memo”,试图复制 “硬件 + 软件” 的模式。

三、AI 社交类:全球爆款遇冷,“小而美” 产品靠本地化突围
与效率工具类的 “刚需属性” 不同,AI 社交类产品在日本市场面临更大挑战。尽管日本是 VTuber、Waifu 文化的发源地,但 Character.AI、Talkie 等全球 AI 社交爆款均未能在此打开局面。不过,两款 “小而美” 的产品 —— 韩国厂商 TainAI 的 “LoveyDovey” 与百度旗下的 “SynClub”,却凭借对日本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双双跻身上半年日本 AI 应用内购收入 Top10,其中 “SynClub” 更是成为日本 AI 社交品类月活第一的产品。

SynClub:复合体验 + 精细运营,打造本地化范本
作为百度旗下针对日本市场开发的 AI 社交应用,“SynClub” 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日本用户偏好的多重适配:1. “剧情 + 陪伴” 复合体验,兼顾娱乐与实用
“SynClub” 没有单纯主打 “AI 聊天”,而是构建了 “TRPG 剧情 + 日常陪伴” 的复合模式:一方面,提供大量 AI 角色与对话驱动的剧情,满足用户对沉浸式互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入陪睡 ASMR、天气播报、新闻推送等陪伴功能,甚至嵌入地震预警模块 —— 这一功能精准贴合日本多地震的地理环境,让 “AI 陪伴” 从娱乐延伸至生活实用场景,大幅提升用户打开频率。
提供天气预报、新闻播报以及地震预警在内的实用功能
2. 声音本地化:100 + 语音选项还原 “日式沉浸感”
语音是 AI 社交的核心体验之一,“SynClub” 在这一环节下足功夫:为日本市场专门定制了 100 多种语音选项,涵盖不同年龄层(少女、青年、中老年)、性格特征(温柔、傲娇、元气),甚至包含关西腔等方言;同时,每次进入对话时自动播放匹配场景的背景音乐,进一步强化 “虚拟伙伴” 的沉浸感。这种对声音细节的打磨,远超出多数全球 AI 社交产品的 “通用语音库” 模式,更贴合日本用户对 “细腻体验” 的追求。
定制了 100+ 日语声音选项
3. 绑定二创文化:从 “互动” 到 “共创”
日本的二创文化(同人创作)氛围浓厚,“SynClub” 精准抓住这一需求:支持将用户与 AI 的聊天内容一键转化为简单动画或漫画,同时搭建社区板块,鼓励用户分享创作、交流剧情。这种 “互动 - 创作 - 分享” 的闭环,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让产品从 “工具” 升级为 “二创生态平台”,吸引了大量二次元爱好者付费解锁高级创作功能。

生成简单动画和在 Web 端内测的漫画生成功能
四、创意工具类:垂直二次元赛道领跑,社区化运营激活付费
在 AI 创意工具领域,“二次元” 成为日本市场的核心关键词。Sensor Tower 榜单显示,两款二次元生图应用 “PixAI”(中国时代传浮旗下)、“SpellAI”(中国 Polyverse 旗下),以及音乐生成工具 “Suno”,共同跻身上半年收入 Top10。其中,专注二次元赛道的 “PixAI” 表现尤为突出,位列 Top6,单月内购收入达数十万美元,远超定位更 “泛” 的 “SpellAI”(Top9,单月收入十余万美元)。


上:「PixAI」;下:「SpellAI」
1. PixAI:垂直深耕,做 “二次元用户的专属生图社区”
“PixAI” 的核心策略是 “聚焦 + 社区”:- 模型与资源适配:自研二次元专属生图模型,同时集成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主流模型的二次元风格 LoRA 资源,降低新手创作门槛,确保生成的图像符合日本用户对 “二次元审美” 的期待(如萌系、校园、古风等细分风格);
- 社区化运营:搭建生图作品分享平台,定期举办主题创作比赛(如 “制服季”“夏日祭”),鼓励用户交流创作技巧,形成 “创作 - 反馈 - 迭代” 的社区氛围。这种 “工具 + 社区” 的模式,让用户从 “单次使用” 转化为 “长期活跃”,付费意愿自然提升 —— 用户为解锁更高清分辨率、更多模型使用权而订阅会员,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PixAI」此前举办的制服主题比赛
2. SpellAI:功能泛化,综合性定位难敌垂直赛道
相比 “PixAI” 的专注,“SpellAI” 的定位更偏向 “综合性 AIGC 平台”:除了图像生成,还加入 AI 社交(与 AI 角色聊天)、视频生成(将图片转化为短动画)等功能。但这种 “大而全” 的模式,反而导致核心体验不够突出 —— 在生图领域,其二次元风格的精准度不及 “PixAI”;在社交领域,又难以与 “SynClub” 等产品竞争。功能分散使得用户定位模糊,最终在收入表现上落后于垂直深耕的 “PixAI”。这一对比表明,在日本创意工具市场,“精准切入单一需求、做深做透” 的产品,比 “覆盖多场景、但各环节都不突出” 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 尤其是在二次元这一文化属性极强的领域,“懂用户” 比 “功能多” 更重要。

五、市场启示:日本 AI 应用的 “成功公式”
2025 年上半年日本 AI 应用市场的表现,为出海厂商提供了清晰的 “破局路径”:
- 需求端:从 “通用” 到 “痛点”,绑定本土场景
日本用户对 “解决具体问题” 的产品付费意愿远高于 “泛娱乐” 产品。无论是 Plaud 绑定 “会议纪要文化”,还是 SynClub 加入 “地震预警”,本质都是将 AI 功能与日本本土的职场生态、生活环境深度绑定 —— 找到 “别人没看到的小痛点”,比复制全球爆款更有效。 - 体验端:从 “能用” 到 “好用”,细节决定成败
日本用户对产品细节的敏感度极高,“细腻度” 是付费转化的关键。例如,“SynClub” 的 100 + 语音选项、“PixAI” 的二次元模型优化,都是通过细节打磨提升用户体验;反之,Character.AI 等全球爆款因忽略日语语境、文化差异,最终难以突围。 - 商业化:从 “低频付费” 到 “长期订阅”,延长用户生命周期
日本市场的高付费力,需要通过 “场景拓展” 和 “用户粘性” 来激活。Plaud 用硬件拓展线下场景,推动用户从 “月付” 转向 “年付”;PixAI 用社区运营提升用户活跃度,让 “单次创作” 变为 “长期订阅”—— 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是提升 ARPU 值(单用户平均收入)的核心。 - 本地化:从 “翻译” 到 “融入”,构建本土信任
真正的本地化不是 “语言翻译”,而是 “文化融入”。Plaud 在涩谷设办公室、与 FC 东京合作,SynClub 适配关西腔、绑定二创文化,都是通过 “本土团队 + 本土资源 + 本土文化” 构建信任 —— 在日本这个重视 “信任与合规” 的市场,品牌的 “本土属性” 直接影响用户付费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