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友记》的 Chandler,是我们心中 “最想嫁的朋友”?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在《老友记》的主角群像里,Chandler Bing 起初并不算最耀眼的一个。他没有 Phoebe 的古灵精怪,也不及 Joey 的天真直率,却在剧情推进中慢慢占据了观众的心 —— 那份
在《老友记》的主角群像里,Chandler Bing 起初并不算最耀眼的一个。他没有 Phoebe 的古灵精怪,也不及 Joey 的天真直率,却在剧情推进中慢慢占据了观众的心 —— 那份藏在层层幽默感之下的脆弱与敏感,总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
我们渐渐看清,这个总用玩笑掩饰真心的人,其实背负着沉重的童年创伤。十季时光里,Chandler 在友情与爱情的滋养中缓缓疗愈,从一个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与回避的人,蜕变为愿意承担责任、真诚去爱的成熟个体。
图源 | 《老友记》
 
2023 年 10 月,Chandler 的扮演者 Matthew Perry 猝然离世,享年 54 岁。这则消息让无数影迷陷入震惊与悲痛,直到最近读完他的自传《朋友、恋人和糟心事》,我才真正明白:Chandler 并非他演绎的一个简单角色,而几乎是他生命经历的缩影。
Matthew 与 Chandler 的成长轨迹惊人地相似 —— 破碎的家庭、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对亲密关系的抗拒,以及用幽默武装自己的习惯。不同的是,剧中的 Chandler 最终在爱与联结中找到了归宿,现实中的 Matthew 却始终在酒精与药物的深渊里挣扎。他一次次靠近又逃离亲密关系,即便身处事业巅峰,也难逃空虚与孤独的侵蚀。
演员与角色的高度共鸣,以及两人人生结局的巨大反差,让人怅然许久。也正因如此,回望《老友记》中 Chandler 的故事,便不只是怀念,更想探寻:一个人如何在创伤中挣扎,又如何在关系中慢慢修复自己。


角色画像

Chandler 是一位白人男性,第一季出场时约 26 岁,作为独生子,他的童年被 9 岁那年的感恩节彻底改变 —— 父母在那天宣布离婚,从此他对感恩节相关的食物避之不及,还染上了抽烟的习惯,幽默与玩笑成了他保护自己的铠甲。
他的家庭关系充满戏剧性:父亲婚内出轨男性,离婚后变性成为洛杉矶的变装皇后;母亲则是知名的情色小说作家。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在人际关系中始终带着微妙的张力。
他与 Ross(大学室友)、Monica(Ross 的妹妹)、Phoebe(Monica 的前室友)、Rachel(Monica 的高中同学兼室友)、Joey(室友)组成了紧密的六人小团体,几乎每天都黏在一起,彼此支撑着走过人生的起伏。
亲密关系里,他曾与 Janice 分分合合,充满拉扯;最终与好友 Monica 走到一起,结婚后共同领养了两个孩子,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
职业上,他曾是高薪的数据建构师,却始终困于工作的无意义感;后来勇敢辞职,以实习生的身份踏入广告行业,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
性格里,他幽默爱自嘲,总爱讲带点讽刺的笑话;敏感细腻,却常被误认为缺乏性魅力,甚至被调侃为 “同性恋”;他害怕冲突,不懂得拒绝他人,在亲密关系中更是对承诺充满恐惧 —— 这些特质,都藏着他未曾愈合的伤口。


角色的动力学分析

剧中,Chandler 的早期经历始终绕不开 9 岁那年的家庭解体。这场突如其来的离婚,像一颗石子投入他的成长轨迹,激起了深远的负面涟漪。从精神动力学视角看,他的性格与关系模式,都能在这段经历中找到源头。


图源 | 《老友记》

 

“I'm hopeless and awkward and desperate for love”(“我绝望、笨拙、渴望爱”)—— 这句经典台词,不仅是他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剖白,更是他所有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他一边渴望亲密与接纳,一边又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于是总用逃避应对情感压力。
这种矛盾,正契合依恋理论中的 “回避 - 矛盾型” 特征。父母离婚后,他在两人之间辗转,最终被送往男校寄宿,年幼的他反复经历着分离焦虑与被抛弃感。潜意识里,“被遗弃” 与 “不被爱” 的恐惧深深扎根,让他学会了用幽默、自嘲、讨好来换取他人的接纳。他无法忍受尴尬的冷场,总觉得自己要让所有人开心;甚至因升职后与下属疏远而痛苦,本质上是害怕再次被孤立。
可当真的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要走向承诺时,他又会下意识逃避。心理距离的拉近,会激活他深层的被抛弃焦虑,让他本能地远离可能带来伤害的情境。

图源 | 《老友记》
剧中多次出现他的 “预设分离” 反应:与 Monica 第一次争吵后,他立刻以为对方要分手 —— 因为在他的经验里,争吵就意味着关系终结;婚礼前夜,他甚至想逃婚 —— 在他的认知里,婚姻最终只会走向失败与孤独。潜意识的冲突,就这样左右着他对亲密关系的态度,让他在渴望与恐惧中反复拉扯。
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Chandler 发展出了多种防御机制,最显著的便是幽默感。成为人群中最风趣的人,既能赢得喜爱与认可,又能用玩笑化解尴尬与紧张。他的幽默总带着自嘲,主动调侃自己缺乏阳刚气、性格偏中性,其实是在预防他人的批评与伤害 —— 幽默成了一道屏障,既遮住了内心的伤口,也隔开了真实的自我,让他与他人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心理距离。
父母离异后开始的抽烟习惯,是他另一种逃避方式。好友们多次劝他戒烟,他却屡屡复发,尤其在情绪紧张时更甚。Ross 和 Rachel 冷战期间,他因焦虑疯狂抽烟,还试图用尬舞分散注意力缓和局势 —— 滑稽动作下的痛苦藏不住,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退行:通过依赖口部快感减轻焦虑,重演童年创伤带来的无助。
这些防御机制在幼年时曾是他的保护伞,帮他扛过难以承受的情绪风暴;可到了成年,却成了阻碍他正视伤痛的枷锁。幽默的面具下,是从未真正愈合的创伤,和对爱深切的渴望。


关系中的疗愈与整合

成年后的友情与爱情,成了 Chandler 修复创伤的良药。那些被爱、被需要、被支持的瞬间,像一束束光,慢慢照亮了他过去的阴霾。
感恩节曾是他最恐惧的节日,可十季里,六个人每年都一起度过,像一个 “替代家庭” 重新养育着他。朋友们是他的后盾:帮他戒烟,在他辞掉不喜欢的工作时给予鼓励,陪他见证人生重要时刻,真心为他的成就喝彩。
感情里,每当 Chandler 想逃避,Monica 总会用信任与理解陪伴他,让他明白冲突不是结束,而是沟通的开始。婚礼前夜,朋友们陪他一起邀请父母,成了他勇敢面对内心创伤的重要支撑。
随着剧情推进,Chandler 的变化愈发明显:幽默变得温和,少了讽刺;处理情绪的方式更成熟,开始学会承担责任,接纳自我。他勇敢迈入婚姻,面对生育挑战,成为两个领养孩子的父亲;还辞掉高薪工作,以实习生身份闯入新行业—— 这些改变与新身份,都源于从朋友和爱人那里获得的安全感与爱。Chandler 的成长,成了关系疗愈的理想图景。

图源 | 《老友记》
而现实中,Matthew 的人生比剧本艰难得多。他一个月大时因胃痛服药,过早接触成瘾性物质;一岁时父亲离开,他成了家庭里的 “表演者”,正如他所说:“逗人们笑的时候,我感觉拥有了一切。”
年幼的他独自搭乘飞机在父母间辗转,自传里写道:“没有家长陪伴的航程,是我一生困于被抛弃感的诸多原因之一…… 如果我足够好,他们就不会丢下我一个人,对吗?”
14 岁那年,他在酒精中找到片刻安宁,却从此陷入数十年的成瘾困境 —— 酒精、烟、处方药轮番掌控他的人生。即便是《老友记》最辉煌的时期,他也在后台经历着最深的崩溃。65 次戒毒、住院、抢救、复发、孤独…… 痛苦成了他生命的底色。
愿 Matthew Perry 安息。他用幽默与脆弱,塑造了独一无二的 Chandler;也用讲述与行动,照亮了无数相似的挣扎者。他不回避痛苦,也不放弃希望,跌倒过,又一次次站起。
他在自传结尾写道:“我可以帮助他人,爱护他人。因为不管我曾堕落到多深的地方,我都有故事可讲,我的故事切切实实地能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已经成为我的答案。”
Chandler 的成长,是关系修复的理想模样;Matthew 的生命,则提醒我们:哪怕疗愈不完整,爱与连接依然有意义,甚至能在遗憾中延续。他的离去令人惋惜,但他展现的脆弱、勇气与善意,始终照亮人心。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