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认可,却有人深信:放血喝尿的 “治病偏方” 为何能传这么久?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都是一场交织着愚昧、勇气与科学精神的漫长探索。为了拆解医学史上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 “神操作”,聊聊科学思维如何将 “作死行为&rdqu
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来都是一场交织着愚昧、勇气与科学精神的漫长探索。为了拆解医学史上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 “神操作”,聊聊科学思维如何将 “作死行为” 转化为真正的医学进步,小编特别邀请到科普作家、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外科李清晨医生,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一、重金属:古代 “养生” 的隐形毒药

在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古代,人们对 “养生” 的探索常常陷入 “病急乱投医” 的误区 —— 越是罕见的物质,越容易被赋予 “神奇疗效”,重金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李清晨医生指出,中国古代流行的各类丹剂、散剂,大多含有铅、汞等重金属,许多历史名人正因长期服用这类 “养生药”,最终死于重金属中毒。“重金属刺激性强,会引发人体起泡、不适等反应,但古人却把这些中毒症状,当成了药物起效的‘证据’。”
这种因文化传统导致的误区,即便到了现代仍未完全消失。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一位医生接诊了一名 2 岁的严重铅中毒儿童,其血铅浓度高达每升 124 微克 —— 要知道当时美国已普遍重视铅中毒危害,这一案例显得格外反常。经详细问诊才发现,孩子是墨西哥后裔,家人长期给其服用一种橘黄色民间药粉缓解腹痛,而这种药粉几乎是纯氧化铅。
“我们聊医学史,不只是为了猎奇。” 李清晨强调,许多看似消失的误区,只要有合适的 “土壤” 就可能复现,了解过去正是为了规避当下的风险。


二、放血疗法:流行千年的 “残酷无效论”

提到古代西医的 “神操作”,放血疗法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 —— 这种如今看来既荒唐又残酷的治法,在主流西医领域竟持续了近千年。
“放血疗法的底层逻辑,源于希波克拉底到盖伦的‘四体液理论’。” 李清晨解释,古代医学秉持 “整体论”,认为人体健康依赖四种体液平衡,放血就是 “调节平衡” 的核心手段。更荒谬的是,有些疾病本身会导致失血,医生却仍用放血 “治疗”,堪称雪上加霜。
小编进一步追问:为何千年间极少有人怀疑其有效性?李清晨给出了关键原因:
  1. 自限性疾病的误导:多数疾病(如普通感冒)有自限性,不放血 5 天痊愈,放血 7 天好转,人们反而会将恢复归因于放血;
  2. 群体认知的强化:当 “放血有用” 成为共识,错误认知会互相加强,形成 “你错我也错,反而都觉得对” 的怪圈;
  3.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即便维萨里完善了解剖学、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这些划时代的理论也没能直接改变临床实践 —— 当时的医生仍依赖放血治病。
直到近代媒体兴起,放血疗法的 “骗局” 才被逐步戳破。美国费城黄热病流行期间,著名医生拉什坚持激进放血疗法,一位英国记者整理其病例后发现:接受放血的患者死亡率,竟高于未放血者。更令人惋惜的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 虽不能说他不放血就一定能活,但放血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
此后,有人对肺炎患者做了对照实验:放血组的死亡率明显更高。这一结果让医学界陷入巨大痛苦 —— 医生们终于意识到放血无用、多数药物无效,却又不知道什么有用。“这一代医生是医学史上最痛苦的群体,” 李清晨说,当时流行的 “治疗虚无主义” 正源于此:医生更关注症状、原理和尸检,对治疗却近乎放弃,也正因如此,“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的说法才会流传开来。



三、血液与动物入药:那些被迷信带偏的尝试

在医学史上,“血” 曾被赋予 “无所不能” 的想象 —— 从早期乱输血,到后来的 “喝血大补”,处处都是误区。
李清晨介绍,早在放血疗法盛行时,就有人意识到 “输血可能有用”,但当时没有血型概念,输血安全性极低。更离谱的是,早期欧洲医生竟尝试给人输牛羊血 —— 认为 “温和的动物血更安全”,如今看来,这种操作只会引发强烈排斥反应。最终欧洲全面禁止输血,这一禁就是几百年,直到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输血才真正成为安全疗法。
输血被验证有效后,人们对血液的迷信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认为 “喝血能大补”,传说中不乏 “喝男童血”“喝熊血”“喝鹿血” 的记载,中国古代甚至设有 “皇家鹿苑”,专供帝王喝鹿血 “养生”。
除了血液,“动物入药” 也是各国传统中的常见误区,如今仍有残留 —— 比如烧烤店的 “动物鞭”,虽多作为食物存在,但本质上并无特殊功效;更严重的是,虎骨、熊胆等 “入药” 需求,直接导致濒危动物处境恶化。
“其实古代已有医生意识到这种误区。” 李清晨提到药王孙思邈,其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明确反对动物入药:“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他认为 “杀生求生,去生更远”,这种朴素的慈悲心,却未被后世继承。反观《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虎骨、虎肉,甚至连 “虎魄”(古人认为老虎目光坠入地下形成的物质)都被传能治小儿惊痫,堪称无稽之谈。
更荒唐的案例还有很多:17 世纪德国有个 “治病配方”,要求将红头发男性尸体切块,拌芦荟泡葡萄酒阴干;中国曾有 “童子尿煮蛋” 的 “传统美食”,甚至有人成立 “尿疗协会”,靠群体互相强化错误认知;明清时期的 “割股疗亲” 更显残酷 —— 有人为治母病割自己的肉,甚至杀儿子取肉,最终朱元璋下令 “不再表彰此类行为”,才让这一陋习逐渐衰落。


四、意外价值:“作死” 行为中的科学微光

尽管 “作死” 行为大多危害健康,但历史上也有少数 “意外”,为医学进步提供了线索。
李清晨举例:外科领域的重大突破 —— 麻醉,就源于对 “笑气” 的 “作死探索”。最初,有人尝试吸食笑气后记录下 “幻觉、无痛感” 等感受,虽有人提出 “或许可用于麻醉”,但这一观点很快被遗忘。直到笑气成为欧洲街头娱乐项目 —— 表演者吸食后大笑,甚至腿受伤流血都不觉疼痛,台下的牙医威尔斯才灵光一闪:“这东西能不能用来拔牙?” 这便是麻醉的起源,此后乙醚、氯仿等麻醉剂相继出现,彻底推动了外科发展。
另一个例子更为沉重:芥子气泄露导致士兵出现细胞抑制症状,医生从中得到启发 ——“这种物质是否可用于肿瘤治疗?” 尽管芥子气本身是战争毒物,但这一发现却为肿瘤化疗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重大突破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 李清晨引用《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中的观点,再加上巴斯德的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说明科学进步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人敢于 “探索”(即便最初是 “作死”),二是有聪明人能从混乱现象中提炼出有用信息。“我们既要限制‘作死’行为 —— 毕竟真的会死人,也要对‘作死’的后果保持观察,或许能从中找到意外的科学价值。”


五、从偏方到良药:砒霜治白血病的科学蜕变

提到 “偏方变良药”,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中国为世界肿瘤药物做出的重大贡献 —— 砒霜(三氧化砷)治疗白血病。这一发现,就源于哈医大医生对 “民间偏方” 的科学挖掘。
李清晨回忆:早年大医院医生下乡义诊时,遇到几位被判定 “无治疗价值” 的白血病患者,后来竟发现他们没死 —— 原来这些患者服用了当地医生的偏方。哈医大药剂科韩太云、中西医结合科张亭栋两位老师没有放过这个线索,将偏方带回医院研究,第一篇论文发表在《黑龙江医学》上,最初并未引起外界关注。
经过反复实验,他们逐渐发现:这种偏方的有效成分是三氧化砷,且最适合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型)”。“民间偏方就像‘瞎猫碰死耗子’,只知道能治某些病,却不知道为什么、适合谁。” 李清晨强调,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 “精准”—— 通过循证医学找到最合适的适应症,避免 “大炮打老鼠” 式的盲目治疗。
后来,上海的科研团队进一步破解了三氧化砷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为同类药物研发铺平了道路。“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从混乱的偏方中提炼有效成分,用严谨的实验验证适应症,最终让‘土方法’变成精准的现代药物。”


六、科学思维:打破迷信的核心武器

对话中,小编提到一个常见疑问:“有人说‘你们迷信科学’,这该怎么反驳?”
李清晨笑称:“科学根本没法迷信 —— 它不是一套固定结论,而是一套方法。我们相信某个科学结论,不是因为‘谁权威’,而是看证据:治好了 100 人 vs 1 万人,有对照组 vs 没对照组,置信度完全不同。”
他进一步解释,科学的核心是 “逻辑 + 实证”:理论要符合逻辑,结论要经得起实践检验;更重要的是,科学结论是动态的 —— 一旦有新证据出现,就会调整对结论的信任度。这恰恰与神秘主义相反:后者给出 “绝对确定” 的答案,让人感到踏实;而科学的 “不确定性”,本质上是对事实的尊重。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医学,也能帮我们规避社会热点中的‘打脸’风险。” 李清晨说,科普从业者很少在热点事件中盲目站队,正是因为 “等证据” 的习惯 —— 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严谨分析筛选可靠信息,这也是科学思维的延伸。



七、科普困境:严谨为何难敌 “伪科学”?

聊到科普传播,小编问:“为什么科普内容的传播率,往往不如伪科学?”
李清晨坦言:“我们确实没伪科学传播者‘有魅力’—— 他们口才好、有激情,对自己的观点无比笃定;而我们受的科学训练,不允许我们‘胡说八道’。”
他举例:“书读得越多,反而越不敢说满话。因为了解得越深,越知道医学有多复杂,每句话都想加个‘括号’‘破折号’,补充各种前提条件。” 但这种 “谨慎” 也有好处:经科学方法筛选的结论,可靠性更高;科普从业者很少在公共议题中被反复打脸,正是因为 “不急于站队,先等证据” 的习惯。


结尾:科学为健康选择保驾护航

“生命很神奇,也很宝贵,为健康做出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李清晨在对话最后总结,“但我们要明白,维护健康本质上是‘在可能性中做选择’—— 循证医学和科学思维,不能保证‘绝对正确’,却能最大程度帮我们避开误区,选择对健康最有利的选项。”
从古代的重金属丹药、放血疗法,到现代的精准医学、循证治疗,人类对健康的探索从未停止。那些医学史上的 “神操作”,既是愚昧的印记,也是勇气的证明;而科学思维,正是将 “作死行为” 转化为进步动力的关键 —— 它让我们在尊重生命的同时,用更理性的方式守护健康。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