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里没赚到钱,比亏了还难受?投资焦虑正啃噬普通家庭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周一清晨的通勤地铁上,陈凯的手机震个不停 —— 理财群里满屏都是 “沪指再破 3400”“我的票又涨停了” 的消息,隔壁工位的小林昨天还拿着手
周一清晨的通勤地铁上,陈凯的手机震个不停 —— 理财群里满屏都是 “沪指再破 3400”“我的票又涨停了” 的消息,隔壁工位的小林昨天还拿着手机跟他炫耀 “半个月收益抵得上三个月工资”。可当他点开自己的账户,屏幕上那只横盘了三周的家电股,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与窗外 “牛市来了” 的讨论声格格不入。
他没亏一分钱,却比去年熊市套牢时更焦虑:别人的账户天天飘红,自己的钱像 “睡大觉”;明明身在热闹的行情里,却像个局外人 —— 这种 “牛市里的在场缺席”,比实实在在的亏损更磨人。


一、比熊市亏钱更痛的,是牛市里的 “未得焦虑”

很多人以为,投资最痛的是 “亏了钱”,可牛市会告诉你:“看着别人赚钱,自己没赚到” 的痛苦,杀伤力可能翻倍。这不是贪心,而是大脑的三个心理机制,在牛市的 “赚钱氛围” 里被无限放大。

1. 社会比较:身边人的收益,成了你的 “焦虑标尺”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说,人天生就爱和别人比 —— 但牛市里的对比,往往是 “只看收益,不看风险” 的片面较量。
你刷到表姐的朋友圈:“随手买的半导体基金,三个月涨了 50%”,却没想起她去年买的医疗基金套了大半年;同事说 “我买的新能源股翻了倍”,你没问他是不是加了杠杆、承担了多大波动。这些 “碎片化的收益信息”,会悄悄把 “别人的收益” 变成你的 “基准线”:别人赚 50%,你赚 10% 就像 “亏了”;别人几天赚够一个月工资,你持仓几周没动静就像 “输了”。
更扎心的是,这种对比会渗透到生活细节里:家庭聚餐时亲戚聊 “炒股收益”,小区群里邻居晒 “理财红包”,甚至孩子同学的家长都在说 “最近股市好”—— 每一次听到,都像在提醒你 “你没跟上”,焦虑自然越积越多。


2. 损失厌恶:“没赚到” 被大脑默认为 “亏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 “前景理论”,早就戳破了一个真相:人对 “损失” 的敏感,远超过对 “收益” 的快乐。同样是 1 万元,丢了 1 万元的痛苦,需要赚 2.5 万元才能抵消 —— 而牛市里的 “踏空”,在大脑里就是一种 “隐形损失”。
熊市里你亏 1 万,会安慰自己 “行情不好,大家都亏”,大脑会主动降低预期;可牛市里别人赚 1 万,你只赚 2000,大脑会先默认 “你本该赚 1 万”,再把少赚的 8000 当成 “自己丢了的钱”。就像你去商场,看到别人都抱着 “免费礼品” 出来,只有你空着手 —— 明明没花钱,却像 “亏了礼品” 一样难受。


3. 后视偏差:“我本可以” 的懊悔,让痛苦翻倍

“早知道当初买新能源就好了”“当时要是没犹豫,现在也能赚一笔”—— 牛市里,很多人都会陷入这种 “事后诸葛亮” 的懊悔,这就是心理学里的 “后视偏差”:事情发生后,你会忘记当初的谨慎理由,只记得 “我本可以抓住机会”。
比如 3000 点时,你觉得 “估值太高,等回调再买”,这本来是理性选择;可当指数涨到 3400 点,你会慢慢忘记 “怕估值高” 的顾虑,反而不断回忆 “当时我都看好那只股了,就差下单”“要是当初敢加点仓就好了”。这种 “我本可以” 的念头,会把 “没赚到” 变成 “自己做错了”,焦虑里又多了一层自我否定。



二、牛市焦虑别带回家:那些被忽略的 “家庭裂痕”

当 “没赚到钱” 的焦虑攒满了,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家庭当成 “情绪出口”—— 你以为只是 “发个脾气”“多盯会儿盘”,却没发现,这些行为正在悄悄伤害最亲近的人。

1. 踢猫效应:把对行情的火,撒在家人身上

“踢猫效应” 说的是:人受了委屈,会把脾气撒给比自己弱势的人 —— 而家人,往往是最 “安全” 的宣泄对象。
有位读者跟我聊过:这轮牛市,他手里的股票一直不涨,每天盯着盘就烦躁。有天晚上,老婆提醒他 “明天要给孩子交兴趣班学费”,他突然就炸了:“这点小事你不会记着吗?天天烦我!” 说完就后悔了 —— 他知道,不是老婆烦,是自己的焦虑没地方放,只能对着最包容的人发火。
这种 “无意识的迁怒”,比刻意的争吵更伤感情:孩子凑过来让你讲绘本,你挥挥手 “别烦,我看盘呢”;老婆跟你聊家常,你心不在焉盯着手机 —— 次数多了,家人会觉得 “你眼里只有股票,没有我们”。


2. 注意力侵占:你的时间,都给了 K 线,没给家人

心理学里的 “注意资源理论” 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 你把越多精力放在股市上,能分给家庭的就越少。
被踏空焦虑缠住的人,会陷入 “怕错过” 的执念:早上醒来先看盘,上班间隙刷行情,晚上回家继续研究股票,周末也对着电脑分析 “哪只股能涨”。陪孩子玩的时候,手机一响就赶紧看 “是不是有异动”;跟老婆吃饭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 “要不要调仓换股”。
你以为 “我是为了家庭赚钱”,可家人要的是 “你陪我说话”“你认真听我讲事”—— 这种 “人在身边,心在股市” 的陪伴,比 “不陪伴” 更让人失落。


3. 风险失控:为 “追涨” 赌上家庭的 “安稳底”

卡尼曼还发现一个规律:人面对 “损失” 时,会变得更敢冒险 —— 牛市里的 “没赚到”,在大脑里就是 “损失”,这会让人忍不住想 “赌一把”,把家庭的安稳抛在脑后。
有个朋友曾跟我坦白:看到别人炒股赚了钱,他没忍住,偷偷把孩子的教育金转进了股市,想 “赚一笔就拿出来”。结果买入后股价大跌,他不敢跟老婆说,每天躲着看盘,直到老婆查银行卡余额发现不对,两个人大吵一架,差点离婚。
你以为 “我是想多赚点,让家人过得好”,可家人要的是 “不慌不忙的安稳”—— 把孩子的学费、父母的养老金投进股市,赌的不仅是钱,还有家人对你的信任。


三、给家庭装 “情绪防火墙”:三个不被牛市焦虑绑架的方法

牛市总会过去,可家庭的幸福不能 “踏空”。与其被焦虑牵着走,不如试试这三个方法,把投资焦虑挡在家庭门外。

1. 先 “断联”:给投资划一条 “不打扰家庭” 的红线

投资需要理性,家庭需要专注 —— 给两者划一条明确的 “边界线”,才能互不干扰。
你可以定个 “股市禁入规则”:比如晚上 7 点后,把行情软件设成 “专注模式”,不看盘、不聊股;周末不开市时,把手机里的理财群设成 “免打扰”,带家人去公园、逛超市,或者陪孩子搭积木、跟老婆聊聊天。
这条红线不是 “不关心投资”,而是 “不让投资占据家庭时间”—— 当你放下手机,认真陪家人时,不仅能缓解焦虑,还能记住:你投资的初心,本就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踏实。


2. 再 “转念”:别把 “别人的收益” 当自己的 “损失”

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把 “别人的收益” 当成了 “自己的损失”—— 可你忘了,每个人的投资节奏、风险承受力都不一样。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 他赚 50%,是不是承担了比你更高的风险(比如加杠杆、买小盘股)?
  • 他晒的 “短期收益”,是不是忽略了之前的亏损(比如去年套牢,今年才解套)?
  • 你自己的投资计划,是不是本来就求稳(比如为了孩子教育、父母养老,不能冒大风险)?
想清楚这些,你会发现:别人的收益是别人的,你的 “没赚到” 不是 “亏了”,只是 “没赶上这波机会”。投资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守住自己的节奏,比跟着别人跑更重要。


3. 最后 “共享”:把焦虑说给家人听,而不是对着家人发脾气

踏空的焦虑,憋在心里会变成 “火气”,说出来就会变成 “理解”。
你不用跟老婆说 “怎么才能追上行情”,而是跟她说 “这次没跟上涨势,我有点着急,怕咱们的计划被打乱”;不用跟孩子说 “别烦我看盘”,而是跟他说 “爸爸现在有点担心股票的事,等我理清思路,就陪你玩好不好”。
家人要的不是 “你解决问题”,而是 “你愿意跟我分享感受”。当你坦诚说出焦虑,老婆可能会安慰你 “没关系,咱们本来就求稳”,孩子可能会抱着你说 “爸爸别着急”—— 这些理解,比任何 “赚钱技巧” 都能缓解你的焦虑。



尾声:行情有牛熊,家庭无 “踏空”

有天晚上,我关掉行情软件,陪女儿搭好了她念叨了一周的城堡。她举着城堡跟我说 “爸爸今天没看手机,真好”,老婆端来一杯热牛奶,笑着说 “今天的菜没糊,因为你没在做饭时看盘”。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牛市里的 “没赚到”,只是短期的遗憾;可要是因为焦虑忽略了家人,错过的就是再也回不来的时光。
你当初投资的初心,不是 “比别人赚得多”,而是 “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让老婆有更安稳的生活,让父母有更踏实的晚年”。行情会涨会跌,可家人的陪伴、信任和温暖,从来不会因为 “没跟上行情” 而 “踏空”。
下次再为 “没赚到” 焦虑时,不妨放下手机,看看身边的家人 —— 他们才是你投资路上,最该守住的 “收益”。

 

参考文献

陆剑清. (2017). 行为金融学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Fischhoff, B. (2025). Fifty years of hindsight bias research—Reflection on Fischhoff (1975).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51(2), 143-150. https://doi.org/10.1037/xhp001232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