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累到不想动”!简单 1 招帮你缓解疲倦感

收录于 大健康 持续更新中
你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做事时总被突如其来的疲惫裹挟,精力像快耗尽的电池,稍作努力便偃旗息鼓;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半点兴致,曾经的热情被消磨殆尽,只剩麻木的重复;明明没承担过重
你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做事时总被突如其来的疲惫裹挟,精力像快耗尽的电池,稍作努力便偃旗息鼓;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半点兴致,曾经的热情被消磨殆尽,只剩麻木的重复;明明没承担过重的工作,却总觉得身心俱疲,被压抑、枯燥与无聊牢牢困住……
如果你正经历这些,不必焦虑。今天要分享的方法,无需复杂技巧,没有任何门槛,却能帮你快速摆脱这种状态 ——走出房间,去陌生的地方,或奔赴有树、有水、有绿意的自然之中。这个简单的行动,背后藏着三层足以改变身心状态的力量。


一、散步:给 “精力电池” 扩容的最简方案

很多人困惑,自己的 “精力条” 为何越来越短?明明没做重活,却总觉得累,其实根源往往是长期缺乏锻炼。
精力的核心,是身体持续供能的能力,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细胞里的 “能量工厂”—— 线粒体。线粒体负责将营养转化为能量,支撑我们的日常活动。多项研究表明,运动能显著提升线粒体的数量与功能,还能清除受损的线粒体,让能量转化效率大幅提高。可以说,锻炼是唯一能提升精力上限的方式,它能拉长你的 “精力条”,让疲劳感来得更晚。
对运动新手而言,力量训练需要学习动作,有氧运动难以坚持,而散步则是最友好的选择。它无需刻意准备,不需要专业装备,每天抽半小时在小区、街道随意走动,就是一次有效的锻炼。若你习惯久坐,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下楼绕着公园走一圈,下班时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回家。不出几天,你就会明显感觉精力更充沛,不再轻易被疲惫打倒。
当身体逐渐适应散步的节奏后,你还能循序渐进地尝试更高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靠墙深蹲、简易俯卧撑等。这些运动能进一步强化身体机能,让你长期保持活力满满的状态。
 


二、新鲜环境:打破大脑 “无聊警报” 的钥匙

为什么强调要去 “新鲜的地方”?这背后离不开 “环境丰容” 理论的支撑 —— 让自己置身于更复杂、更多元的环境中,接收不同类型的刺激,能促进大脑建立更丰富的神经元连接,提升认知与应对能力。
这一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947 年:神经心理学之父唐纳德・赫布发现,生活在宽敞空间里的小鼠,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胜于关在狭小笼子里的同类。到了 60 年代,更深入的研究证实,处于复杂环境中的小鼠,大脑皮层的体积更大、密度更高,神经突触数量也更多,正是这些变化让它们的认知能力更强。2013 年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小鼠在丰富环境中生活六周后,工作记忆与空间记忆能力会显著提升。
大脑的本质是一台 “预测机器”,它通过不断接收周围信息,判断该如何构建神经网络以应对环境。你接触的事物越多样,大脑就会变得越灵活。而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生活陷入 “两点一线” 的循环:往返于公司与家之间,周末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玩电脑,很少涉足新的地方。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环境,让大脑长期得不到多样化刺激,于是发出 “无聊警报”—— 这正是我们总觉得生活枯燥的核心原因。
不妨问问自己:有多久没去过陌生的街道?没结识过新的朋友?没尝试过与日常截然不同的活动?别让固化的生活圈束缚大脑,偶尔打破常规:选一个周末,随机在地铁某站下车,逛一逛从未去过的小巷;报名一场线下市集,和摊主聊聊天;去郊区的小镇走走,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节奏。新鲜的环境会像给大脑 “充电”,让探索欲、热情与动力重新回归。


三、自然空间:治愈心灵的 “天然疗养院”

为什么要优先选择有树、有水、有绿化的地方?这要从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观点说起:人类的进化过程,让大脑对树木、草原、湖泊等开阔的自然空间,会本能地产生积极反应。
近几十年的研究不断印证这一观点:在绿意盎然或临近水源的地方停留,能显著改善心理健康,缓解抑郁、焦虑与压力,还能提升幸福感。比如,一项针对英国 2 万人的调查显示,每周花 2 小时在户外接触自然,会让人更健康、轻松;2021 年覆盖全球 90 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城市绿地面积与居民幸福感呈高度正相关 —— 更多的绿地不仅提供了活动空间,还能促进社交,间接提升人群健康水平。2019 年的研究更列出 27 种 “自然干预措施”,从森林浴、户外健身到社区绿地活动,都被证实能有效缓解心理问题。
更神奇的是,自然带来的疗愈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层面。即便无法亲临自然,看一段自然纪录片、听一阵鸟鸣流水声、欣赏几张风景照片,也能起到类似的放松作用。这是因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长期使用 “自上而下” 的注意力模式:大脑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忙着计算、规划、分析,很容易疲惫;而在自然中,我们会切换到 “自下而上” 的模式 —— 暂时关闭复杂思考,专注于感官体验: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感受阳光落在皮肤上的温度,闻花草的清香,看流水的律动。此时,内心的喧嚣会逐渐平息,疲惫也会随之消散。


结语:用 “行走” 重启生活

如果你有条件,不妨常去自然中接受 “自然疗法”:暂时关掉手机、电脑,放下琐碎的事务,让感官沉浸在自然里 —— 闭眼听风、闻花香、触树皮,感受阳光的暖意、溪水的清凉,让心灵在宁静中被治愈。
若暂时无法奔赴远方,“City Walk”(城市漫步)也是不错的选择:背个背包,随机选一个地铁或公交站下车,钻进陌生的街巷。你可能会遇见充满烟火气的老宅子、口味惊艳的小店,或是人迹罕至的小众角落,用镜头记录下生活的鲜活。
哪怕只是在午休时,到公司附近的公园走走,晒晒太阳,让大脑放空片刻;或是下班后绕路逛一逛新开的商场,看看来往的人群,都能让你感受到环境的变化,缓解内心的压抑。
更重要的是,散步还能提升思维能力。2014 年的研究发现,散步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创造力,且这种效果在散步结束后仍能维持 15 分钟以上。因为散步时,大脑会彻底放松,思绪能自由跳跃,更容易产生 “灵感火花”;同时,步行时脚步的反作用力会让更多血液和氧气进入大脑,提升大脑运转效率;有节奏的行走还能调谐脑波,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释放,让思维更清晰、记忆力更强。
当你感到思维停滞、工作遇阻,或是被负面情绪包围时,别再强迫自己硬撑。起身走出门,去感受风的温度、光的方向,你会发现:心一旦开阔,生活的困境也会随之变得渺小。天地本宽,别让自己困在原地 —— 一场简单的行走,或许就能帮你重启生活的活力。

推荐大健康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