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我们拨开舆论迷雾,深入剖析这项引发争议的研究便会发现:它不仅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研究对象更是极具特殊性,结论的普适性存疑。仅凭这一项研究,远不足以得出 “马拉松或过度运动致癌” 的结论;而在现实生活中,“过度运动的危害”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更像是 “空中楼阁”,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一、从 “运动治癌” 到 “运动致癌”:《纽约时报》为何引爆争议?
这场健康焦虑的源头,并非一项全新发布的重磅研究,而是早在今年 5 月底就已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上以摘要形式公开的初步成果 —— 彼时,它仅在 reddit 等社交平台有零星讨论,并未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纽约时报》也曾针对这项研究发表报道《研究显示运动延长癌症患者生命》。

事实上,这两项研究的研究对象、设计逻辑完全不同,结论并不矛盾:前者聚焦 “极限运动人群的肠癌风险”,后者关注 “运动对癌症患者的治疗价值”。《纽约时报》的报道本身并非虚假信息,但凭借其全球影响力,“马拉松增加癌症风险” 的话题迅速被其他媒体跟进转载,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网的健康争议。

二、为何会有 “马拉松与肠癌” 的研究?源于 3 位特殊患者的启发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局限性,首先得从它的起源说起。这项研究的主导者是美国弗吉尼亚州 Inova Schar 肿瘤中心的肿瘤科医生 Timothy Cannon,而研究的灵感,来自他临床中遇到的 3 位特殊患者。近年来,50 岁以下人群的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肠镜筛查是预防肠癌的关键手段 —— 它能发现一种名为 “结肠息肉” 的组织增生(多数为良性,但部分可能癌变),及时切除息肉可有效避免肠癌发生。也正因如此,美国在 2021 年将肠癌早筛推荐年龄从 50 岁降至 45 岁。
筛查年龄降低后,Cannon 医生接触到了更多年轻的息肉或肠癌患者。其中 3 位患者让他印象深刻:他们都极度热爱运动、体型偏瘦,两人常跑 “极限马拉松”(距离超过标准马拉松的 42.195 公里,如 50 公里、100 公里),另一人一年跑了 13 个半程马拉松。在大众认知中,这样的人本该 “超级健康”,却偏偏患上了肠癌 —— 这让 Cannon 医生产生了疑问:长距离跑步是否与肠癌存在关联?
带着这个疑问,他设计了一项临床研究:招募 35-50 岁、经常跑马拉松级别长跑的人群,为他们做肠镜检查,统计结肠息肉的检出率。2022-2024 年期间,他在所在的癌症中心找到了 100 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 42.5 岁,且招募标准极为严格 —— 至少跑过 2 个注册的 50 公里以上超级马拉松,或 5 个常规马拉松,绝非 “偶尔跑一次” 的普通爱好者。
三、研究结果看似惊人,但 3 个致命缺陷不容忽视
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100 名志愿者中,39 人被检出结肠息肉;其中 15 人属于 “进展期腺瘤”—— 这类息肉的癌变风险远高于普通息肉。

但如果仅凭这个结果就认定 “跑马拉松会增加肠癌风险”,显然忽略了研究本身的 3 个致命缺陷:
缺陷 1:样本量极小,结论可靠性存疑
整个研究仅招募了 100 名志愿者,样本量远不足以支撑 “普适性结论”。在医学研究中,样本量越小,结果受 “偶然因素” 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 比如这 100 人中恰好有较多人存在息肉易感因素,就可能拉高整体检出率,无法代表所有马拉松爱好者的真实情况。缺陷 2:无对照组,仅靠 “历史数据” 对比,可比性不足
这项研究没有设置 “同期对照组”(如同一地区、同一年龄段、不跑马拉松的健康人群),只能与 “过往大规模研究的历史数据” 比较。但问题在于:Cannon 医生所在的单个肿瘤中心招募的志愿者,与 “过往大规模研究中的普通人群” 在生活习惯、地域环境、遗传背景等方面是否一致?这些差异都可能影响息肉检出率,导致对比结果失去参考价值。缺陷 3:研究对象 “极端特殊”,结论无法推广到普通人群
15 名检出进展期腺瘤的志愿者中,“运动量最低” 的两人也跑过 5 个马拉松,多数人跑过超过 15 个超级马拉松 —— 这样的运动量在全人类中堪称 “凤毛麟角”,绝非普通运动爱好者能达到的水平。我们无法确定:是 “极限运动” 本身增加了风险,还是这些 “极端运动人群” 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风险因素(如特殊的饮食结构、遗传倾向等)?更不能将他们的情况,等同于普通跑者或健身人群的风险。因此,这项研究的真正价值,只是提供了一个 “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而非 “盖棺定论的结论”。对于普通人而言,完全不必因此担心 “自己运动太多,会增加癌症风险”。
四、过度运动的危害,与 99% 的人无关
为什么说 “普通人不必焦虑”?最核心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量,远远没到 “过度” 的程度,甚至连 “达标” 都困难。从数据来看:中国国家统计局 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每天运动健身时间仅为 35 分钟;美国劳动部统计则表明,15 岁以上美国人平均每天休闲运动时间为 0.31 小时(约 19 分钟)。这样的时间,连完成一次马拉松的零头都不够,更谈不上 “过度运动”。

当然,也有研究证实:“运动与更低的死亡风险” 之间存在 “剂量限制”—— 每天中度运动 15 分钟起,就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但当运动量达到 “每天剧烈运动 1 小时” 后,健康收益就会 “见顶”,再增加运动量,也不会带来更多健康好处。
从这个角度看,马拉松等长时间高强度运动,更多是一种 “个人爱好”:它能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但单纯从 “健康投入产出比” 来看,并不比普通强度运动更划算。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热爱它 —— 毕竟,生活中 “不划算但开心” 的事有很多(如熬夜追剧、偶尔吃顿大餐),只要自己喜欢,且身体能承受,就无需过度纠结。
五、马拉松真正的健康风险,比肠癌更现实
如果真有人担心 “跑马拉松的健康风险”,与其纠结 “是否致癌”,不如关注以下更明确、更现实的问题:
1. 心血管短期影响
运动的健康收益,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心血管的改善。但研究发现,马拉松、超级马拉松等超高强度运动后,不少参与者会出现短暂的心血管负面影响(如心肌轻微损伤)。不过,这些影响通常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对健康人群而言,风险极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未控制),或长期缺乏运动却突然挑战马拉松,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风险。
2. 急性肾损伤
这是马拉松跑者中较常见的短期风险:34%-85% 的超级马拉松选手,赛后可能出现急性肾损伤。主要原因是高强度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此外,若赛前或赛后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使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增加约 20%。不过,这种急性肾损伤多为 “可逆”—— 通常在 48 小时内会自然缓解,不会留下长期肾功能损害。跑者只需在赛前、赛中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需止痛,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而非布洛芬),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3. 皮肤癌风险
马拉松爱好者常长时间在户外跑步,暴露在紫外线中的时间远多于普通人,这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因此,跑马拉松时做好防晒(如涂防晒霜、戴帽子、穿长袖速干衣),比担心 “肠癌” 更有必要。
六、总结:想跑且能跑,就不必犹豫
归根结底,马拉松等超强度耐力运动,并非 “洪水猛兽”:它的健康好处,没有比普通运动更突出;但它的风险,也远没到 “需要恐慌” 的程度 —— 数千年历史中,数以千万人安全跑完马拉松,足以证明其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它的 “高强度” 本身就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不会参与,或只是偶尔参与。如果你体力充沛,能达到跑马拉松的水平;且时间充裕,不必被 996 的工作束缚;同时真心热爱这项运动 —— 那么,想跑就跑吧。
最后,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运动量,真的达到 “过度运动” 的程度了吗?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与其焦虑 “运动太多”,不如先行动起来,把 “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的目标完成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