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集 200 块还敢骗稿?新人编剧在短剧圈的 “生存陷阱”

收录于 观点 持续更新中
在小红书搜索 “短剧骗稿”,跳出的数千条帖子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行业最刺眼的裂痕 —— 有人晒出 200 元被买走 70 集剧本的聊天记录,有人发现自己的创
在小红书搜索 “短剧骗稿”,跳出的数千条帖子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行业最刺眼的裂痕 —— 有人晒出 200 元被买走 70 集剧本的聊天记录,有人发现自己的创意被原封不动搬进爆款剧,还有人签了合同却拿不到一分尾款。
小红书短剧骗稿帖子(图源:小红书)
这些带着愤怒与无奈的文字,撕开了短剧行业 “低门槛、赚快钱” 神话的伪装,露出底下对创作者权益的粗暴践踏。


一、被收割的新人:从幻想坠入骗局

短剧行业的造富神话,至今仍在下沉市场发酵。在县城待业的尾巴就是被这神话勾住的人。去年三月,她本是去面试短剧演员,却被一位顶着 “院线电影制片人” 头衔的 A 先生拦下:“我免费教你写剧本,以后赚了钱分你稿费。”
A 的百度百科履历光鲜,提及的院线作品更是让尾巴觉得 “像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她没多想就答应了,却不知这是骗局的开始。所谓 “指导” 不过是网上随手搜来的资料,A 反而频繁追问她的私生活,甚至以 “编剧需要生活阅历” 为由打探隐私,被质疑时就嘲讽她 “小县城出身,见识短浅”。
不久后,A 说要跟当地政府合作搞文旅微短剧,让尾巴写梗概,必须加入非遗元素。可当尾巴交出稿子,得到的永远是模糊的批评:“这都不叫梗概”“情节不行”。她追问具体修改方向,对方只发过来一堆资料链接,“就像让我画圆,我画了个不圆的,他就说这不是圆,却不告诉我圆该怎么画。”
来回修改数次后,梗概终于被拿去立项。尾巴开始写正稿,问起稿费,A 又画起大饼:“你是新人,先写出东西再说。我马上要跟张艺谋合作,你表现好就能署名。” 写到十几集时,A 突然要求一周内交出 70 集全本,还发了 200 元红包 “意思意思”。

尾巴与A交涉截图 图源:受访者提供
为了保住心血,尾巴硬撑着写出 4.5 万字剧本。可 A 拿到稿子后,只丢下一句 “初稿不行,要改”,就彻底消失了。后来尾巴才知道,A 根本没和政府谈成合作,只是用她的剧本去申请扶持资金 —— 而那些真正通过的项目,背后都是山影、正午阳光这样的大公司。
尾巴的遭遇不是孤例。两年前,小马曾给一家小公司改编女频复仇网文,原作数据差、没亮点,她硬是加了 “一个大钩子、三个小钩子”。交稿时编辑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夸 “太炸了”,转头却线上通知 “不符合要求,不过稿”。几个月后,她在平台刷到这部短剧,核心创意和剧情钩子全是她设计的。
九九则被 “知名公司” 摆了一道。她和网大出身的 S 公司签了古装剧本协议,按期交了 10 集和 70 集全本,却迟迟等不到修改意见。一个月后,对方突然说 “剧本未通过审核,项目终止”,一分钱都不肯给。“他们的策划案本来就过时了,” 九九后来想明白,“短剧题材迭代快,他们就是想止损,把我当免费劳动力。”


九九与S公司短剧负责人沟通记录 图源:受访者授权使用


二、错位的认知:谁在制造骗局温床?

新人编剧的被骗经历,藏着短剧行业最荒诞的认知错位。
一边是头部公司早已喊出 “精品化转型”。去年,曾产出多部爆款的公司负责人就直言:“今年可能是平台补贴最后一年,赚不到钱明年更难。” 如今红果等平台的开白编剧都清楚,补贴在降,要求在涨,男频要开拓都市玄幻,女频要深耕现言甜宠,“光靠套路走不通了”。
可另一边,下沉市场还迷信着 “短剧 = 低门槛 = 快钱”。像 A 那样从长视频跨界来的投机者,总觉得自己是 “电影下凡”,能轻松降维打击。他们既不看短剧,也不懂 “钩子要密集、节奏要飞快” 的创作逻辑,却敢对新人指手画脚。尾巴至今记得,A 曾批评一个过场戏里的龙套 “没有灵魂”,她解释 “短剧要聚焦男女主”,对方却嗤之以鼻 —— 那一刻她确定,这个 “制片人” 连基本的短剧逻辑都不懂。
更吊诡的是新人与投机者的双向错觉。新人以为 “写几集就能爆款成名”,投机者以为 “随便弄个剧本就能骗补贴、赚快钱”。两种错觉交织,催生了畸形的合作模式:前者不敢谈钱,觉得 “有机会就不错”;后者利用这种心态,用 “免费指导”“未来署名” 当诱饵,把剧本骗到手就消失。

小红书平台的免费指导(图源:小红书)
许翩翩在头部短剧公司做责编,见多了行业的暗箱操作:有的责编冒名投稿,没谈拢就偷创意找写手 “复刻”;有的公司收了几十版剧本,最后用 “融梗” 的方式拼凑出一版,谁都不付钱。偶尔也有作者谎报过往成绩骗高价,但相比之下,“编剧被骗是常态,骗公司是例外”。


三、维权困局:法律站在你这边,可你耗得起吗?

其实从法律层面,编剧并非毫无胜算。北京元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杨解释,哪怕没签合同,只要能证明对方 “接触过稿件” 且 “成片与稿件实质性相似”,就构成著作权侵权。前者可以用沟通记录证明,后者通过内容对比即可判断。

中国人大网解释侵犯著作权(图源:中国人大网)
但现实是,几乎所有被骗编剧都选择了不了了之。九九曾想起诉拖欠尾款的 S 公司,律师朋友却劝她:“为一万块钱耗半年,值吗?” 小马发现自己的创意被偷时,对方公司早已换了壳,“连被告是谁都找不到”。
维权难,难在成本失衡。短剧稿费往往几千到几万块,诉讼要花时间、找证据、付律师费,最后可能赢了官司拿不到钱 —— 很多小公司本就是 “皮包公司”,随时能跑路。更隐蔽的是合同陷阱:有的公司故意把 “验收标准” 写得模糊,说 “不符合要求” 就能拒付;有的约定 “修改不限次数”,把编剧耗到主动放弃。
胡杨说,这本质是 “老问题的新表现”。长视频行业也有骗稿,但短剧的爆发式增长让制度缺口更显眼:收稿渠道混乱,审核标准不透明,合同条款五花八门。“就像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还没来得及装红绿灯。”

短剧合同坑避雷贴(图源:小红书)


四、补课时刻:别让投机者毁掉创作土壤

如今,小红书上的 “短剧骗稿避雷帖” 越来越多。新人编剧们抱团取暖,把骗子公司和负责人的信息列成清单,可这终究是被动防御。
要改变现状,行业得补上三堂课:一是建立透明的收稿机制,平台和大公司该带头公示审核标准,杜绝 “暗箱操作”;二是规范合同模板,明确分期付款、修改次数、违约赔偿等条款,让新人有章可循;三是降低维权成本,或许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设立快速调解通道,帮小金额纠纷找到出路。
更重要的是打破 “低门槛” 幻觉。短剧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对节奏、钩子、情绪的精准把控,从来不是 “随便写写就能赚钱”。当行业不再把新人当 “韭菜”,当投机者无利可图,那些真正有才华的编剧才能留下来 —— 毕竟,支撑短剧走得远的,从来不是快钱,而是扎实的故事。
红果平台已经在严打抄袭,多家公司也开始重视编剧权益。改变或许缓慢,但总要有开始。毕竟,没有哪个行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创作者的掠夺之上的。

推荐观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