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的外交转向:从 "斗士" 到 "平衡者" 的执政蜕变

收录于 国际热点 持续更新中
出任总统前,李在明给外界的印象是棱角分明的 "激进派"—— 以绝食表达立场、频遭争议乃至刺杀威胁,其领导的共同民主党更因激烈反日立场著称。但上任三个月,这位新总
出任总统前,李在明给外界的印象是棱角分明的 "激进派"—— 以绝食表达立场、频遭争议乃至刺杀威胁,其领导的共同民主党更因激烈反日立场著称。但上任三个月,这位新总统却以截然不同的姿态重塑韩国外交:在大国博弈中谨慎游走,于历史议题上展现弹性,用一场横跨日韩的出访,写下了韩国外交史上罕见的转折篇章。


破局对日关系:从历史纠结到现实合作

8 月 23 日,李在明将上任首访锁定日本,这一打破韩国总统首访必赴美国惯例的决策,本身已是强烈信号。启程前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他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表态堪称 "精准平衡":既承认朴槿惠、尹锡悦时期协议的 "国家承诺" 属性,拒绝推翻既有共识,又强调需兼顾受害者立场与国家信誉。这种跳出非黑即白的表述,让长期紧绷的日方吃下定心丸。
"在野时需斗争,执政后要包容"—— 李在明的自我解释,道破了身份转变带来的逻辑切换。抵达东京后,他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会谈呈现出罕见的友好氛围,双方不仅就应对特朗普关税、朝核问题达成共识,更发表了 17 年来首份联合声明。从 "反日总统" 到被日方评价为 "利益方向高度一致",这场访问用 48 小时改写了持续十余年的双边僵局。


华盛顿博弈:用 "迷魂汤" 破解特朗普困局

离开东京的专机直奔华盛顿,等待李在明的却是美国的 "冷遇":机场仅由国务院副礼宾长与韩裔美军上校迎接,规格远低于往届韩国总统。更棘手的是,特朗普在其抵白宫前突然发文指责韩国 "清洗" 尹锡悦势力,叠加韩美 3500 亿美元投资协议的解释分歧,让外界普遍担忧会谈将陷入僵局。
但李在明用一套精准贴合 MAGA 话术的沟通策略,上演了外交 "逆袭"。他刻意将朝鲜导弹发展与特朗普 "暂时退出政坛" 关联,诱导对方陷入 2020 大选争议;又借金与正对特朗普的 "称赞",将解决半岛问题的 "唯一能力" 赋予对方,甚至直言 "您是和平缔造者,我愿做陪跑者"。这套 "捧杀" 组合拳让特朗普彻底卸防,会谈时长超计划 20 分钟,后者不仅回忆起与金正恩的 "火箭人" 往事,更承诺年内重启朝美会谈。
实质性让步同样关键:大韩航空宣布订购 100 架波音飞机,创下韩国航空史最大订单;李在明提出的 "MASGA" 计划(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直指特朗普的产业保护诉求。当特朗普写下 "你是伟大领导人" 的便条时,这场原本危机四伏的访问,已演变为韩国舆论口中的 "史诗级外交胜利"。


战略重构:在安全与贸易的夹缝中转身

李在明的外交调整,本质上是对韩国国家战略的重新校准。在 CSIS 演讲中,他首次明确抛弃 "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 的传统路线,坦言 "只能在美国对华牵制框架内行动"。这一表态背后,是韩国面临的双重挤压:
安全领域,朝鲜在俄罗斯支持下导弹技术突飞猛进,韩方认定通过中国迂回劝和的 "文攻" 路径已失效,转而强化对美 "武吓" 依赖;经济层面,中国产业链持续升级让韩国仅剩半导体、汽车两大支柱产业,迫使其一再向美国 "友岸外包" 政策靠拢。
但微妙之处在于,李在明同时强调 "不绝交就是亲华",试图在战略转向中保留弹性。这种矛盾性恰恰折射出韩国的现实困境:既需绑定美国应对朝核,又不敢彻底斩断对华经贸纽带。而特朗普对朝核问题的特殊兴趣,意外为这种平衡提供了空间 —— 若朝美谈判取得进展,韩国对美依附或出现松动,这或许正是李在明外交布局中隐藏的长期算计。
从激进斗士到务实平衡者,李在明的三个月外交实践,既是对韩国地缘困境的即时回应,也预示着东北亚格局可能出现的新变量。当 "非美西方" 阵营在特朗普搅动下重新洗牌,这位善于切换角色的韩国总统,正试图在大国博弈的缝隙中,为韩国寻找一条更具弹性的生存路径。

推荐国际热点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