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卖房创业造机器人,如今携公司冲刺 IPO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科技 IPO 赛道正迎来一把 “工业之火”—— 中国轻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翼菲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
科技 IPO 赛道正迎来一把 “工业之火”—— 中国轻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翼菲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登陆港股主板。这家成立仅 12 年的企业,目标直指 “港股轻工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并试图借力国际资本加速全球化布局。
从济南城中村的简陋厂房到冲刺港股的行业新锐,翼菲科技的崛起堪称中国工业自动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其高速并联机器人以 0.08 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20000 小时无故障运行纪录打破外资垄断,产品覆盖比亚迪、富士康等巨头,远销 20 余国。2022 至 2024 年,公司营收从 1.62 亿元飙升至 2.6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8.5%,远超行业平均的 14.2%,爆发力被业内称为 “机器人界的小米”。
这一切的背后,是创始人张赛 “死磕技术” 的执念。这位手握清华本科、哥大硕士、清华博士学位的学霸,在并联机器人国产化率不足 5% 的年代,毅然婉拒央企职位投身创业。早期团队挤在未供暖的厂房调试设备,用二手切割机自制零件;2016 年现金流断裂、合伙人跑路时,他卖掉北京婚房换来 300 万元续命,最终在 2018 年推出震惊行业的 Bat 系列机器人,2020 年自研的 Gorilla 系统对标国际巨头。如今,翼菲科技已手握 271 项专利,构建起 “脑 - 眼 - 手 - 足” 全栈技术生态,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踩中轻工业自动化风口:需求爆发与技术突围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呈现 “冰火两重天”:以食品包装、3C 电子、物流自动化为代表的轻工业需求爆发,2024 年相关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 26.8%;而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增速已放缓至 5%-8%。这一变革的背后,是制造业用工成本 4 年上涨 37% 的倒逼、消费电子年均 50 款新品推动的产线升级,以及物流行业 AGV/AMR 年销 11.8 万台的效率革命 —— 轻工业自动化已从 “可选项” 变为 “生存必需品”。
翼菲科技恰好踩中了这波风口。其 Bat 系列机器人以 “国产天花板” 级性能打破国外垄断,Gorilla 系统实现 128 台机器人 “眼 - 手 - 脑” 协同,在光伏、乳业、半导体等场景落地时,多次创造效率与良率的突破:如为光伏企业打造的无人化硅片分选线,效率提升 280%,良率从 98.2% 升至 99.85%;某乳业巨头引入其设备后,单条生产线日产能突破 200 万包。
资本的嗅觉始终敏锐。从 2014 年 600 万元天使轮,到宽带资本、春华资本、七匹狼集团等 “顶流” 机构重注,翼菲科技估值已跃升至 36 亿元。即便过去三年累计亏损 2.38 亿元,资本仍愿为其技术壁垒买单 —— 正如春华资本董事总经理所言:“硬科技的估值标尺应是专利壁垒而非用户流量。”


港股 18C 章上市:卡位具身智能的资本豪赌

翼菲科技选择通过港股 18C 章(特专科技公司通道)上市,被业内视为 “卡位具身智能元年的神操作”。这一规则专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硬科技企业设计,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接受同股不同权,核心逻辑是 “用技术壁垒置换资本耐心”。2024 年至今,港股 18C 章过会企业仅 7 家,其中机器人赛道占 3 席,平均首发市盈率达 48 倍,是传统制造业的 3 倍。
此时上市,翼菲科技精准踩中了 “具身智能” 风口。随着特斯拉 “擎天柱”、小米 CyberOne 等产品引爆市场,资本对机器人赛道的热情重燃。而具身智能 —— 让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持续进化能力 —— 正是翼菲的技术升级方向。据招股书,IPO 募资的 60% 将用于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德国、东南亚设点),30% 扩充新能源电池、医疗耗材领域产能,10% 布局下一代具身智能技术,融合大模型多模态交互。
张赛的野心不止于卖机器人:“我们要成为轻工业的‘智能大脑’,让设备能自主感知、决策、进化。” 目前,公司已与 12 家全球 500 强企业合作,海外收入占比从 2022 年的 1.6% 升至 2024 年的 9.5%,港股分析师预测其上市后估值有望突破 50 亿元。


光环之下的隐忧:亏损、依赖与竞争

不过,翼菲科技的招股书也暴露了隐忧。三年累计亏损 2.38 亿元,高研发投入短期内难改盈利压力;最大客户比亚迪订单占比达 23.7%,存在客户依赖风险。外部挑战同样严峻:外资巨头加速反扑,2024 年 ABB 在华轻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提升 2 个百分点;节卡机器人等国内 “新势力” 也在冲刺 IPO,竞争白热化。更关键的是,具身智能技术尚处早期,如何避免 “概念大于落地”,仍是其必须跨过的坎。
从卖房自救到冲刺港股,翼菲科技的故事折射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突围之路。正如张赛所言:“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而是在市场一线打磨出来的。” 当工业机器人行业从 “拼销量” 转向 “拼精度”,这家靠硬实力崛起的企业,能否在资本与技术的风口上持续领跑?这匹硬科技黑马,你看好吗?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