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新能源车争议不断,不少中产转身重拾燃油车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校门口的窄路上,双向车道被挤成了 “单行道”。一辆车宽近 2 米的新能源 SUV 卡在路中间,左打方向怕蹭到路边的电动车,右打方向又顶到了对向驶来的轿车 —&mdas
校门口的窄路上,双向车道被挤成了 “单行道”。一辆车宽近 2 米的新能源 SUV 卡在路中间,左打方向怕蹭到路边的电动车,右打方向又顶到了对向驶来的轿车 —— 这是北京家长李女士最近半年的日常。“以前开燃油车时,一把方向就能扎进侧方车位,现在换了新能源车,每次接孩子都像在考科目二,后面的喇叭能把人催疯。”


这样的焦虑,正在从 “少数人的抱怨” 变成越来越多车主的共识。当新能源车的车身宽度一个个突破 2 米,当标准车位的 2.4 米宽度开始容不下这些 “庞然大物”,曾经被追捧的 “大空间” 正在变成新的痛点,而不少中产家庭的车库里,燃油车的钥匙正被重新拾起。


2.4 米的标准车位,装不下 2 米宽的 “移动的家”

1998 年定下的中国标准车位宽度 2.4 米,曾是燃油车时代的 “舒适区”。但翻开当下新能源车的参数表,这个数字正在显得格格不入:
  • 极氪 001 车宽 1999mm,理想 L9 达 2018mm,问界 M9 直接突破 2045mm;
  • 20 万级的比亚迪汉宽 1.91 米,30 万级的蔚来 ET5 作为中型车,宽度超过了奔驰 S400L;
  • 就连定位家用的比亚迪秦 L,车宽也达到了 1900mm。

这意味着,当这些车停进标准车位,两侧仅剩 20-30 厘米空隙。“开门像在玩杂技” 成了常态:有网友吐槽,自己 1.98 米宽的新能源车停好后,必须侧着身子才能挤下车,“生怕开门的瞬间就蹭到旁边的车”;公司楼下的立体车位常年空着一半,只因 2 米宽的车根本进不去,“楼上开会要迟到,楼下看着空位却停不了,换车的念头一天冒八遍”。
更尴尬的是 “狭路相逢”。学校、医院、菜场周边的窄路本就拥挤,双向通行宽度常不足 4 米,多辆宽车并行时,剐蹭风险陡增。“上次在菜市场门口会车,我和对面的车僵持了 5 分钟,最后还是让行人帮忙指挥才错开。” 广州车主陈先生说,这种时候看着旁边轻松通过的燃油轿车,“心里真不是滋味”。


新能源车为什么非要 “越宽越美”?

车企对 “宽体” 的执着,背后藏着技术妥协与市场迎合的双重逻辑。

最核心的原因是电池。新能源车的电池包需要平铺在底盘,在电化学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当下,“加宽车身” 成了最简单的扩容方式 —— 更宽的底盘能容纳更多电池模块,直接提升续航里程。同时,为了保证电池安全性,坚固的外壳和内部加强结构本就占据空间,若不加宽车身,座舱空间会被严重挤压。

其次是 “空间焦虑” 的迎合。新能源车主打 “移动的家” 概念,既要通过 “四轮四角” 设计拉长轴距(增加纵向空间),又要靠加宽车身拓展横向空间,才能满足消费者对 “大沙发、大彩电” 的期待。加上四轮电机、电磁悬架等配置需要额外横向空间,多重因素叠加,让新能源车的宽度一路飙升。
但车企似乎忘了,中国城市的停车资源、道路宽度,并没有跟着车身一起 “长大”。热门商圈的车位依旧紧张,老小区的道路还是几十年前的宽度,“为空间牺牲通过性” 的设计,正在与真实用车场景脱节。


中产回流油车:BBA 的 “宽度优势” 成了意外赢家

当宽车的麻烦越来越明显,不少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燃油车,尤其是 BBA 等豪华品牌,意外成了 “宽度适中” 的受益者。
“30 万预算,我本来想选国产新能源,但翻遍车型表,车宽 1850mm 左右、档次匹配的几乎没有。” 上海白领周女士最终提了辆宝马 3 系,“车宽 1827mm,停车、过窄路都轻松,这才是我需要的‘高档感’。”
这正是国产新能源的盲区:30 万级市场里,车宽多在 1900mm 以上,而 BBA 的主流车型(如奔驰 C 级 1820mm、奥迪 A4L 1847mm)恰好卡在 “舒适区间”—— 既保证了内饰档次,又兼顾了城市通行的灵活性。“不是我们迷信外资品牌,是国产新能源没给‘宽度敏感型’消费者留选择。” 周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更关键的是,燃油车无需为电池妥协,车身设计更自由。比如大众迈腾、丰田凯美瑞等车型,车宽多在 1830-1850mm 之间,既能满足家庭用车的空间需求,又不会在窄路、立体车位前 “卡壳”。这种 “恰到好处”,成了新能源车狂追 “大空间” 时丢失的优势。


当 “宽体” 变成社会问题:车企该醒了

有业内人士预言:“随着新能源车普及,车身过宽引发的停车难、道路拥堵,迟早会成为社会性问题。” 目前已有城市开始试点 “小型车位”,但更多人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车企。
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很明确:不是拒绝新能源车,而是想要 “宽度适中 + 档次在线 + 续航够用” 的选择。若车企能在电池能量密度、空间设计上找到新解法 —— 比如更紧凑的电池布局、更智能的空间利用方案,而非简单粗暴地加宽车身,或许能从燃油车手中抢回更多用户。
毕竟,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开得舒心、停得省心”,比 “看起来霸气” 重要得多。当中产们的方向盘重新转向油车,车企该明白: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尺寸的膨胀,而是对用户真实痛点的回应。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