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持仓半年净增 6400 亿:利率倒逼与政策护航下的必然选择
险资对股票的 “加仓” 力度堪称激进。截至二季度末,股票投资余额达 3.07 万亿元,上半年净增 6406 亿元,其中二季度单季净增 2513 亿元。这一规模使得股票占比提升至 8.47%,创下 2022 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分机构来看,人身险公司是增持主力:股票投资余额 2.87 万亿元,占比 8.81%,较 2024 年同期提升 1.8 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股票余额 1955 亿元,占比 8.33%,同比提升 1.84 个百分点。两类公司的股票持仓占比均处于近三年高位。
为何险资如此青睐股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多重因素共同推动这一趋势:
- 利率下行压力:固收类资产收益持续走低,倒逼险企转向收益更高的权益市场;
- 政策强力支持:“偿二代” 优化权益类风险因子降低合规成本,叠加 “长期入市” 政策引导,为险资增配股票扫清障碍;
- 匹配负债需求:寿险业务面临久期错配压力,需通过权益资产提升收益以覆盖负债成本;
- 市场估值窗口:A 股当前估值处于低位,新质生产力等赛道的修复预期,为险资提供了布局机会。
二、债券占比首破 51%:“压舱石” 地位再强化
在增持股票的同时,险资对债券的配置力度同步加码。截至二季度末,债券投资余额达 17.87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9 万亿元,增量居各投资品种之首,占比更是突破 51%,创下十年来新高。细分来看,人身险公司是债券配置的绝对主力:债券余额 16.92 万亿元,占比高达 51.90%;财产险公司债券余额 9455 亿元,占比 40.29%。这一数据背后,是险资对 “长钱长投” 策略的践行 —— 通过配置长期债券拉长资产久期,缓解与负债端的匹配压力。
与股票、债券的 “双增” 形成对比的是,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持续被 “瘦身”。招商证券研报显示,二季度末银行存款余额 3.02 万亿元,占比降至 8.6%;以非标为主的 “其他投资” 余额 6.58 万亿元,占比降至 18.8%。这一变化,既是险资对资产标准化的主动选择,也是对非标资产供给收缩、风险上升的应对。
三、政策铺路 + 举牌升温:险资入市加速度
2025 年以来,监管层密集出台政策,为险资 “长期入市” 铺路:
- 4 月,《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 5%;
- 5 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宣布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 10%;
- 7 月,财政部推出长周期考核机制,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调整为 “当年(30%)+3 年周期(50%)+5 年周期(20%)” 的组合模式,引导险资淡化短期收益、聚焦长期价值。
政策推动下,险资 “长钱长投” 加速落地。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合计批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总额达 2220 亿元,泰康、太保等机构的相关私募股权基金已完成首笔投资或进入运行阶段。
更引人注目的是险资举牌的 “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已达 30 次,涉及 23 家上市公司,远超 2024 年全年的 20 次。举牌标的中,低波动、高股息的银行股最受青睐(年内 14 次举牌涉及 7 家银行),而中国平安近期先后举牌中国太保 H 股、中国人寿 H 股的动作,更是 2019 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险企同业举牌。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指出,同业举牌的出现,反映出保险行业对自身发展信心的增强。在利率长期下行背景下,保险股因稳定的现金流和分红特性,正被视为 “类固收资产”,成为险资跨机构配置的新选择。

未来趋势:“三增一稳” 成主流,风险平衡是关键
对于险资未来的配置方向,田利辉预测将呈现 “三增一稳” 特征:
- 增配权益类资产(股票 + 基金占比或突破 10%),聚焦新质生产力、消费及高股息板块;
- 增配标准化另类资产,替代非标压缩带来的缺口;
- 增配境外资产(如美债、黄金),通过 QDII 分散汇率风险;
- 稳定固收配置(占比维持 50% 左右),向高等级信用债倾斜。
不过,风险防控仍是核心。需警惕股市波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冲击,建议通过动态调整权益资产风险因子,在收益与风险间找到平衡。
总体来看,36 万亿险资的这场大调仓,既是市场环境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险资自身应对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随着 “长钱长投” 机制的不断完善,险资在资本市场中的 “压舱石” 与 “稳定器” 作用,或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