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亿和解落幕: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最后注脚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苏宁国际的 2.2 亿元转账完成时,上海古北家乐福门店的员工正在悄悄撕下 "开心购物家乐福" 的红色横幅。这场持续两年的股权拉锯战,最终以一纸和解协议宣告终结 —&mdas
当苏宁国际的 2.2 亿元转账完成时,上海古北家乐福门店的员工正在悄悄撕下 "开心购物家乐福" 的红色横幅。这场持续两年的股权拉锯战,最终以一纸和解协议宣告终结 —— 更准确地说,是家乐福这个在中国零售江湖驰骋三十年的名字,彻底退出了舞台。


从招牌到代码:一场彻底的品牌切割

苏宁易购的公告里藏着一个冰冷的句号:支付 2.2 亿元后,家乐福集团将豁免所有尾款、知识产权费及仲裁索赔,双方全面撤诉。但真正刺痛消费者的,是协议里的另一条款:一个月内,所有门店必须摘下 "家乐福" 的招牌,系统里的 "Carrefour" 代码要全部替换,连运营了八年的微信公众号 "家乐福中国" 也已悄然更名为 "客优仕 CACIOUS",Logo 里的红蓝箭头被简化成了灰色线条。

对苏宁而言,这笔钱更像一笔 "分手费"—— 卸下 12 亿元的担保责任,换来 11.1 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财务报表会好看不少。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那些印着红蓝标志的购物袋、会员卡,以及周末推着购物车在生鲜区比价的记忆,都将成为需要标注 "历史" 的名词。


从 48 亿收购到 2.2 亿和解:一场失控的跨国联姻

时间倒回 2019 年,当苏宁宣布以 48 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 80% 股权时,张近东的商业版图正铺向极致。那一年,苏宁刚吞下万达百货 37 家门店,试图用 "家电 + 商超" 的组合拳打造零售帝国。家乐福中国当时的 210 家大卖场、24 家便利店,以及近 300 亿元的年营收,在他眼里是打通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棋子。

协议里那个 "两年后收购剩余 20% 股权" 的条款,当时被解读为双方互信的证明。没人预料到,三年后会变成家乐福在香港、巴黎接连提起仲裁的导火索 —— 随着苏宁流动性危机爆发,剩余 16.67% 股权的尾款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2023 年,家乐福集团追讨超 10 亿元欠款的消息传开时,供应商早已开始集体断货,购物卡被限制使用,关店潮从一二线城市蔓延到县域市场。
这场曾被称为 "强强联合" 的跨国联姻,最终演变成债务纠纷的撕扯。家乐福集团 2024 年 18% 的净利润跌幅,让它耗不起这场持久战;而苏宁也需要甩掉这个包袱 —— 毕竟,当大卖场的灯光一盏盏熄灭时,这个品牌的价值早已缩水成财报上的数字。


三十年浮沉:从 "零售神话" 到黯然退场

1995 年的上海,第一家家乐福开业那天,市民扛着麻袋来抢购的场面登上了报纸头版。彼时的中国超市还停留在 "三尺柜台" 时代,家乐福的自选货架、生鲜冷柜和 "天天低价" 的标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全新的消费世界。"开心购物家乐福" 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巅峰时期,它的门店开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排队三小时的盛况。
但零售江湖的迭代比想象中更快。2009 年,曾经以家乐福为师的大润发,用单店 2.64 亿元的业绩超过了前者的 1.58 亿元,抢走了大卖场的头把交椅;2010 年,沃尔玛以 487 家门店的规模,让家乐福的 387 家相形见绌。更致命的冲击来自电商 —— 当 2014 年大润发急着上线飞牛网,喊出 "赶上最后一班车" 时,家乐福还在慢悠悠地调试线上系统,直到 2015 年才推出 "网上商城"。
那一年,贝恩公司的报告第一次敲响警钟:中国大卖场业态出现 "负增长"。家乐福的转型始终慢半拍:当沃尔玛在全国布局 20 个物流中心时,它的配送体系还停留在区域级;当盒马鲜生用 "30 分钟送达" 重构消费习惯时,它的线上订单还需要次日达。2019 年卖身苏宁时,那句 "5 年新开 300 店" 的豪言,最终成了无法兑现的空话 —— 六年过去,其门店从数百家缩减到个位数。
如今,古北家乐福的新招牌 "客优仕" 已经亮起,字体设计得更现代,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热闹。三十年前,它带着先进的零售理念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三十年后,它在电商浪潮和本土竞争中耗尽了力气。这场以 2.2 亿元画上句号的退场,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落幕,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 那个大卖场主导消费的年代,终究被更快、更灵活的零售形态彻底取代了。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