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盯着热搜里的 AI 助手或 Reels 自动配音,或许会觉得 Meta 的 AI 动作不过是些边角料。但剥开表层就会发现,马克・扎克伯格正在下一盘足以改写科技格局的大棋 ——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场 "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
这场豪赌的核心早已变天。几年前还被捧为未来的 "元宇宙",如今已让位于更硬核的目标:打造超越人类智慧的 "人工超级智能"(ASI)。扎克伯格的野心很明确:让全球几十亿人都拥有专属的 "个人超智能",就像给每个人配了个无所不能的私人管家。这听起来像科幻,但正是 Meta 砸下数百亿、疯狂挖人、内部动荡的真正原因。
从元宇宙退潮到超智能冲锋:战略急转弯的代价
他的终极愿景也变了:不再是建个虚拟世界让大家逛,而是让 AI 成为每个人的 "能力放大器"。通过 "个人超智能" 赋能创造力、社交与自我成长,把 AI 从辅助工具变成 Meta 的核心引擎,彻底重构人类的生活与连接方式。
这种转向的代价,是一场烧钱的算力军备竞赛。2025 年 Meta 的资本支出预计高达 660-72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砸向了 AI 基础设施:自研芯片、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像 "普罗米修斯" 和 "海伯利安" 这样的 "千兆瓦级" 数据中心,目标是提供 "行业领先的计算密度"。
但钱堆不出奇迹。在包含数千个加速器的同步训练环境里,66% 的中断都源于硬件故障 —— 从 SRAM 到网络交换机,任何一个小零件掉链子,整个训练就得重来。这暴露了一个残酷真相:AI 竞赛里,底层执行力比资金更关键。

开放与封闭的撕扯:Meta 的战略精神分裂
但背后藏着的是商业算计:对 Meta 的云服务、硬件、广告平台来说,AI 模型是 "互补品"。免费送高质量 Llama,本质是降低开发者用 Meta 基础设施(算力)和广告服务的门槛 —— 这叫 "商品化互补品" 策略,目标是把技术领先变成生态统治力,让 Llama 成为 AI 时代的 "Linux"。
可这套逻辑正在崩塌。开放权重意味着对手(比如云服务商)也能蹭红利,Meta 自己却要扛研发成本。内部质疑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了戏剧性转折:据披露,Meta 正讨论为下一代模型 "Behemoth" 放弃开放,搞 "封闭版"。
这等于打了扎克伯格过去 "开放是胜利之道" 的脸。战略摇摆的背后,是追赶领跑者时的焦虑 —— 连核心原则都能让位于现实利益。
更讽刺的是,即便是 "开放" 的 Llama 3,许可协议也满是限制:月活超 7 亿的产品得申请商业许可;使用者必须在产品上标 "Built with Meta Llama 3";还得遵守严格的内容政策。这哪是开源,分明是 "开放权重" 的生意经 —— 既要用开放钓开发者,又要攥紧商业化和合规的控制权。
四大战略的冰火两重天:有的躺赢,有的躺平
广告业务:闷声发大财的隐形冠军
这是唯一能称得上 "大获全胜" 的领域。AI 广告工具 "Infinite Creative" 和 "Advantage Suite" 实现了广告全自动:AI 分析海量数据搞 "超精准定向",预测投资回报率(ROAS),帮广告主智能出价、优化预算。冰淇淋品牌 Ben & Jerry's 用了 AI 背景生成,链接点击率涨 7%,单链接成本降 6.5%;2025 年一季度,AI 驱动广告让广告主 ROAS 整体提升 12%。用户端也受益:AI 推荐让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视频观看总时长同比涨超 20%。真金白银的回报,证明 AI 在核心业务上的价值。
消费者产品:数据好看,用户不买账
Meta 想把 AI"无缝嵌入" 社交应用: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里的 AI 助手支持聊天、语音、图像生成,官方说月活超 4 亿。Reels 的自动配音、唇形同步功能,本想帮创作者破语言壁垒。但用户用脚投票了。ChatGPT 以 60.4% 的市场份额、4 亿周活霸榜,Google Gemini 也以 13.5% 快速追赶,Meta AI 助手连边都摸不着。更扎心的是用户评价:"没个性"" 跨应用记不住东西 ""半成品"" 没必要 "—— 技术突破没能转化成用户好感。
元宇宙与硬件:AI 当救兵,也救不了场
元宇宙平台 Horizon Worlds 靠 AI 救命:"Creator Assistant" 和 "Style Reference" 等生成式工具,想用自然语言指令降低 3D 创作门槛,解决内容稀缺问题。可用户数打了脸:Horizon Worlds 月活才 20-30 万,连 VRChat(约 1000 万)的零头都不到,更别说 Roblox 的 7770 万日活。这哪是技术问题,分明是社区和体验的全面溃败。
硬件端倒是有新动作:Ray-Ban Meta 智能眼镜深度整合 AI,用户能让 AI"看" 自己所见,扫二维码、打电话全语音操控。这标志着 AI 正从软件往可穿戴设备延伸,但能不能成气候,还得看市场买不买账。
扎克伯格的致命短板
人才掠夺战的反噬
扎克伯格亲自下场,用数亿天价从对手那挖顶尖 AI 人才。抢人是抢到了,却引爆内部 "士气危机":老员工觉得自己的贡献被踩在脚下,有人直言 "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搞 GenAI 的,我们失败了"。更深层的问题是:Meta 的研究(比如 FAIR 实验室搞出 PyTorch)一直很强,但转化成商业产品的执行力长期 "卡壳"。天价挖人,其实是扎克伯格变相承认现有团队不行。
结果就是组织架构乱成一锅粥。刚成立的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SL)半年内第四次重组,拆成产品、研究、基建、运营四个小组。内部人说这是为了 "加速超智能研发",但频繁动荡只会加剧人才流失,破坏项目连续性。
对手高管更不留情面:"Meta 的 AI 员工根本够不上我们的招聘标准,他们花天价雇些资质平平的,再让外界以为这些人是世界顶尖 —— 这就是场自欺欺人的戏。"
操作系统的命门被捏死
这是 Meta 最无解的结构性缺陷:它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所有应用都 "寄生" 在 iOS 和 Android 上,不像 Google、苹果、微软能在系统层深度整合 AI,拿不到全面用户数据,服务也做不到无缝衔接。科技分析师一针见血:"Google、苹果、微软能轻松把 AI 工具推给用户,Meta 却做不到 —— 它就是个寄人篱下的房客,永远别想有房东的权限。"
这也解释了为啥 Meta AI 助手被骂 "半成品":没有系统级权限,个性化和跨应用记忆都是空谈。在 AI 时代,操作系统就是入口和数据的护城河,而 Meta 的护城河,早被别人挖空了。
隐私信任的全面崩塌
Meta AI 的隐私问题不是偶然,是系统性的设计缺陷。最严重的丑闻是:用户的私人查询(包括敏感医疗问题)居然被推到公共 "Discover" 动态里,还直接关联社交账号 —— 这哪是失误,分明是对用户隐私的漠视。更糟的是,Instagram 和 Messenger 上的 AI 聊天记录没有端到端加密,Meta 随时能查看。监管机构已经盯上了:得州总检察长调查它是否提供 "欺骗性心理健康服务",欧盟数据保护委员会也发出警告。
更冒险的是,Meta 计划用 AI 取代 90% 的人工风险评估。这固然能加速产品发布,却可能让内容审核和用户安全彻底失控。信任一旦碎了,AI 战略走得越远,摔得只会越惨。
豪赌的终局:领跑者还是广告商?
扎克伯格能不能理顺团队、补上系统短板、重建用户信任?能不能在 "开放" 与 "控制"、"愿景" 与 "现实" 之间找到平衡?答案将决定 Meta 是成为超智能时代的领跑者,还是永远只做那个靠 AI 赚广告钱的 "隐形冠军"。
这场豪赌,还远没到开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