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凶猛:用 "钞能力" 撕开缺口
国内 AI 抢人的序幕,由字节跳动的一连串动作强行拉开。最新校招数据显示,字节研发岗需求量同比暴涨 23%,算法、前端、客户端岗位增幅最刺眼;非研发端的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岗,offer 量直接翻倍。更令人咋舌的是,此前网传字节用 "日薪 5000 元" 招算法实习生,事后被证实并非夸张 —— 在 AI 人才市场,这只是字节 "常规操作" 的冰山一角。
"字节太凶猛,给钱太夸张了",这是 AI 创业公司高管们的共识;"周围大部分人都选了字节",则是求职者的集体选择。MiniMax 闫俊杰的评价更直接:"字节是中国 AI 领域人才密度最高的公司,其他公司差一个档。"
字节的凶猛并非孤例。阿里 2026 届校招放出 7000 多个职位,AI 相关岗占比六成;腾讯开放五大类 70 余种岗位,明确要加码 "AI+" 人才投入。大厂们的集体冲锋,让这场争夺战从 "选才" 变成了 "囤才"。

300 万是敲门砖:薪资泡沫还是价值重估?
猎头们的消息更直白:今年 AI 应届博士生的年薪基准线,已从 200 万跃升至 300 万 —— 且这还不是全部收入。某 AI 创业公司高管 J 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为留住团队里的清华应届博士,他不仅开出近 300 万的顶级薪资,还 "顺手" 搞定了国内 Top2 高校的博士后名额。"我们争不过大厂,只能优中选优,重点保留",J 的无奈里藏着行业真相:直接去市场挖人,碰壁是常态。
更震撼的数字出现在头部选手身上。清华博士 S 观察到:"今年毕业的应届生,年薪超 300 万不算新闻,某明星导师门下带项目经验的优秀生,已经拿到 500 万以上。" 要知道,这数字可能超过不少初创公司的种子轮规模,甚至抵得上一些公司全年的营收。
对比互联网黄金时代,更能看出这场薪资狂欢的疯狂。阿里 P9、腾讯 T13—— 这些需要 10 年以上经验、主导过核心技术突破、晋升率不足 10% 的顶尖职级,年薪门槛才到 500 万。如今,刚毕业的博士就能摸到这个数字,背后是 AI 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S 透露,国内能拿到 300 万以上年薪的应届生,仅百余人。
只是这超高溢价,对受益者而言未必全是好事。短期赚足眼球,长期却可能提前透支价值 —— 这场狂欢里,喜与悲的边界早已模糊。
"只要最聪明的":清北博士成硬通货
高薪只是入场券,真正的难题是 "如何定义人才"。在 AI 领域,答案简单粗暴:"只要最聪明的,清北博士最好。""最聪明" 意味着什么?是扎实的基本功,更是快速破解未知问题的能力 ——AI 实践中的很多挑战,课本和论文里从未见过。"清北博士" 则是学术硬指标:如今的 AI 竞争,发顶会论文、看懂前沿研究已是 "基操"。小红书 RedStar 计划对实习生的要求,就明晃晃写着 "三篇以上顶会论文,且需有实践价值"。
符合这种画像的人,少到近乎稀缺。因此,企业们早早就把战场前置到实习生阶段。J 坦言:"团队里的核心人才,大多是从实习生培养起来的。"
清北之外,浙大算是 "意外之选"。但 J 提到:"杭州的人才政策和创业环境太好了,浙大学生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这种地域性的人才壁垒,让抢人战场更显狭窄。
留人比抢人更难:从 "钞能力" 到 "心能力"
高薪资买不来忠诚度。如何留住这些 "天价人才",成了企业更棘手的课题。J 的策略很实在:"每周再忙,也要抽一小时跟他聊业务进展,给指导、给资源,把重点业务交给他做 —— 创业公司的优势就在这,大厂副总裁不会亲自带人。" 这戳中了核心:除了高薪,年轻人更在意成长空间、直属领导的专业度和团队氛围。
大厂们则用体系化策略应对。美团为校招生打造 "导师制 + 岗位轮换 + 跨城流动" 体系,70% 以上的应届生入职第一年就能晋升;字节 Seed 计划更直接,让豆包大模型视觉基础研究负责人冯佳时、Foundation 团队负责人项亮等技术专家当定制导师。
连 HR 都在这场争夺中 "失势"。AI 候选人更愿意直接对接技术负责人 ——"减少沟通成本,更高效";不少高薪岗位甚至没有详细 JD,薪资和工作内容全靠双方临场敲定。脉脉 CEO 林凡透露:"很多 AI 创业公司高管,都在脉脉亲自下场招人。"
国内为何低调?钱袋子与持久战
比起硅谷的热闹,国内的 AI 抢人更像 "水下行为"。背后藏着两个现实:钱不够,且怕惹事。资本层面,国内远不如海外活跃 —— 资金规模、融资频次,都差着量级。AI 商业化又还在早期,当企业生存都是问题时,高调抢人更像 "奢侈品"。更微妙的是,前两年抢人的成本已经不低,如今团队平均薪资居高不下,无形中给公司运营套上枷锁,尤其对那些追求 "人才密度" 的企业而言。
但没人敢松懈。英伟达 CEO 黄仁勋的话成了行业共识:"全球 50% 的 AI 研究人员是中国人。" 谁能留住这些人,谁就握住了未来。国内公司只能趁早下手 —— 那些刚毕业的 00 后人才,还没在产业端闯出名堂,没到公众视野里,正好适合 "低调囤货"。
太过高调的代价,已有先例。上个月参与 ChatGPT Agent 发布直播的 95 后北大校友孙之清,刚露头就被 Meta 的扎克伯格挖走;微软立刻反制,计划用数百万美元薪酬包从小扎手里抢人,目标直指 Meta AI Research 等核心部门。
这场战争,远没到终局。从硅谷到中国,从应届生到顶尖专家,AI 人才的争夺只会更残酷。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持久战,更是守卫战 —— 守卫那些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年轻智慧,守卫在全球 AI 竞赛中不掉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