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岁偷够 100 万”:流动儿童的困境,谁来托底?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暑假清晨的班车总站,6 岁的真真揉着眼睛被警察叔叔抱上车。车窗外,奶奶的身影越来越小;千里之外的东莞,妈妈正攥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工厂门口张望。这是 “小候鸟” 们
暑假清晨的班车总站,6 岁的真真揉着眼睛被警察叔叔抱上车。车窗外,奶奶的身影越来越小;千里之外的东莞,妈妈正攥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工厂门口张望。这是 “小候鸟” 们最熟悉的场景 —— 像真正的候鸟般,在城乡之间迁徙,在父母打工的城市与老家之间切换,在监护的缝隙里,独自面对成长的风暴。

一、流动的缝隙:被撕裂的童年防线

“妈妈说在这边上完义务教育就回去”“要是惹事就送我回老家”—— 孩子们稚嫩的话语里,藏着 “小候鸟” 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父母多在餐饮、建筑、销售行业奔波,早出晚归是常态,“谁来看护孩子” 成了每个家庭最揪心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23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规模达 7109 万人,占全国 0-17 岁儿童的 23.8%。而 2022 年后,多家机构推测这一数字已突破 1 亿。他们中,21.7% 与父母、祖父母以外的人同住,13.1% 只跟着父母中的一方,还有 3.5% 由老家的祖父母照管。这 1 亿个孩子,像一座漂浮在城市化浪潮中的 “隐形孤岛”,他们的安全防线,常常在流动中被撕裂。
2021 年,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小学里,8 岁女孩突然在僻静处脱掉衣裤教同学 “玩游戏”。警方介入后,一起猥亵幼女案浮出水面。原来,女孩放学后常在附近公园 “放养”,父母打工到深夜,无人看管的时光成了坏人可乘的缝隙。更令人心惊的是网络那头的陷阱:某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犯罪分子伪装成 “知心姐姐”,以 “关注身体发育” 为由,引诱多名女童拍摄裸照。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女孩小佳,正是因对身体变化的困惑无处诉说,才被趁虚而入。当家庭监护缺位,情感的荒漠里,任何伪装的 “善意” 都可能长成伤害的藤蔓。

图源:北京三知

“候鸟女孩” 易遭性侵害围猎,“候鸟男孩” 则更易滑向违法犯罪的边缘。杨警官曾侦破一起涉案金额几十万的盗窃案:5 人团伙里 4 个是未成年人,最大的刚满 18 岁,其余都未满 16 岁。“抓了又放,放了又抓” 成了常态 ——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门槛高,未满 16 岁的盗窃者多被批评后送回,可父母要么联系不上,要么 “管不了”。更荒诞的是,有些团伙竟形成了畸形 “文化”:推举接近 16 岁的少年当 “老大”,喊出 “16 岁前偷够 100 万” 的口号,甚至在 “老大” 满 16 岁时办 “金盆洗手宴”,把位置传给更小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轨迹往往相似:在老家时偷鸡摸狗,祖辈管不住便送到父母打工的城市;父母嫌 “大城市诱惑多”,对他们的 “流浪”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只叮嘱 “别在我这儿搞事”。家庭破碎、教育缺失、社会疏离,让 “小候鸟” 在流动中迷失,一步步被犯罪的暗流裹挟。


二、三重脱节:漂泊背后的生存困境

一线工作者总结出 “小候鸟” 家庭的 “三重脱节”,恰是他们困境的根源。
陪伴脱节是底色。父母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成了常态。有孩子说 “爸爸的脸只有在工资到账那天才会笑”,更多孩子记得的,是父母手机屏幕的光,而非睡前故事的温度。有效陪伴的缺失,让孩子的情感需求成了空白。
教育脱节是推手。“不听话就送回老家” 成了许多父母的 “教育名言”。简单粗暴的方式里,藏着父母的无力 —— 他们既不懂如何沟通,也没时间学习。更糟的是频繁转学:不同城市的教材、进度差异,让孩子跟不上课程,自卑、自暴自弃随之而来,甚至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社会脱节是深层痛处。“我是老家的人,还是这里的人?” 孩子们常陷入这样的身份困惑。他们在留守、流动、“回流” 间反复切换,像城市里的 “临时居民”,融不进父母打工的城市,也回不去记忆里的老家。J 县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被害人小星从婴儿时期就辗转多地,监护人一再变更,父母离异、父亲入狱后,她从 “小候鸟” 沦为 “事实孤儿”,连 “临时” 的归属都没了。
这三重脱节,让 “小候鸟” 的童年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找不到扎根的土壤。


三、守护的力量:从政策到人间的温度

“小候鸟” 的困境,正在被看见。2024 年 8 月,最高检联合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标志着系统性保护的开始;2025 年 3 月,最高法发布相关意见,探索监护能力评估和强制亲职教育;同年 5 月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直指 “生而不养、养而无教” 的问题,要求协同加强监护工作。
政策的力量正在落地。C 市的小明是受益者:确诊罕见病后,父亲失联逃避责任,当地部门不仅支持母亲追索抚养费,还强制执行父亲财产;当小明因户籍无法享受特殊教育时,“司法救助金” 支付了学费和康复费,孩子被纳入残疾补贴,母亲也获得了就业帮扶。“从打击犯罪到公益诉讼,从支持起诉到多元救助”,全链条的防护网正在织密。
社会的善意也在生长。成都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暑期 “小候鸟” 的乐园:儿童督导员组织他们学非遗手工、接受安全教育,还带着孩子们给抗美援朝老战士送手工花束。孩子们提前学了英雄故事,表演陈祥榕烈士事迹改编的节目,让老兵数次落泪 —— 英雄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心里发了芽。

小候鸟们用扭扭棒为志愿军老战士制作的花束
浙江台州黄岩区的 “小候鸟” 爱心托班已办十余年,志愿者教舞蹈、编钟、绘画,惠及千余名儿童;深圳的 “反向探亲” 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父母建设的前海博物馆工地,在父辈的汗水里读懂奋斗;湖南新田县的村委会整合力量,为孩子提供课业辅导和安全教育……
最动人的,是跨越千里的守护。四川广安前锋与东莞大朗警方的 “乡情警务” 机制里,6 辆大巴每年暑假载着留守儿童奔赴父母身边。王警官抱着犯困的真真,全程陪护,直到 9 月开学。“警灯护航,跨省团圆” 的背后,是让 “小候鸟” 在父母身边安稳度过假期的承诺。
这些努力正在见效:2024 年,全国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下降,止住了 2020 年以来的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同比下降 7.4%。


结语:让每只 “小候鸟” 都有栖息的天空

当真真在东莞的夏夜扑进妈妈怀里,当李李对社区督导员撒娇 “你最喜欢我了”,当被诱骗的女孩们被解救,当盗窃团伙的少年在铁窗里背诵法律条文 ——“小候鸟” 的生存图景里,有令人心颤的暗,也有渐亮的光。
全国 1.38 亿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流动儿童 7109 万 + 留守儿童 6693 万),占中国儿童总数的 46.4%。他们的父母用双手托举着城市的烟火气:送外卖、砌高楼、洗碗碟、运包裹。这些孩子,本不该在无人看管的阴影里长大,更不该在歧途上仓促 “成人”。
2024 年,全国支出儿童福利资金 120.4 亿元,其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资金 64 亿元。但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张春梅所说:“流动儿童问题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滞后的缩影。” 破解户籍与公共服务的矛盾,完善社保、教育、社会支持网络,需要政策创新与社会共治的组合拳。
法治兜底,政策铺路,资源聚力,社会搭桥 —— 唯有四维发力,才能让 “小候鸟” 们被看见、被接纳、被赋能。当他们的童年不再漂泊,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才能真正走向有温度的未来。
毕竟,守护他们,就是守护一个国家的希望。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