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天 5 次发射不停歇,中国星网为何 “加速跑”?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21 天内,5 组互联网卫星接连冲破天际。中国星网这波密集发射的节奏,放在过去难以想象 —— 它不再是零星试验的 “点式突破”,而是批量出厂、成组入轨的 &
21 天内,5 组互联网卫星接连冲破天际。中国星网这波密集发射的节奏,放在过去难以想象 —— 它不再是零星试验的 “点式突破”,而是批量出厂、成组入轨的 “链式冲锋”。
为什么要这样 “急”?答案藏在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里。

星网火箭四剑客中的长征六号,固液捆绑中型火箭,一箭五星。央视新闻

 

 



国际电联的 “倒计时”:规则即战场

低轨频谱与轨道资源就像太空里的 “黄金地段”,国际电联(ITU)定下的规则,本质是防止 “圈地不开发”:从项目立项(T0)算起,7 年内至少 1 颗卫星入轨,9 年完成总规模 10%,12 年达 50%,14 年 100% 部署。
对中国星网而言,这份 “时间表” 带着沉甸甸的数字压力:计划部署约 1.3 万颗卫星的它,2029 年需有约 1300 颗在轨,2032 年累计 6500 颗,2034 年要全部到位。这意味着从 2032 到 2034 年,两年间要再发 6500 颗 —— 相当于每年 3250 颗,平均每天近 9 颗。
这样的 “加速度” 要求,不是针对中国一家。全球所有低轨星座都在这条赛道上冲刺,规则面前,谁慢谁就可能失去入场资格。

国际电联对于大型星座有时间节点的要求,从T0算起,分别得在7、9、12、14年达到相应的节点,注意其节点对于产能和发射频次的要求是加速度,而不是匀速。越到后面压力越大。



对手已在 “超纲答题”:不只是达标,是抢跑

马斯克的星链早就跳出了 “最低要求” 的框架。它靠猎鹰九号的成熟复用技术,一口气部署数千颗卫星,不仅提前锁定频谱,更迅速铺开全球服务,甚至在实战中验证了通信保障能力。这个 “优等生” 的超前,让规则变成更残酷的现实:若中国星网不能持续加速,频谱竞争的主动权可能旁落。
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3200 颗卫星)同样在追赶。2025 年 4 月起,它靠联合发射联盟和死对头 SpaceX 的火箭批量发射,已入轨 100 多颗。但柯伊伯的软肋在于发射渠道 —— 自家蓝色起源的火箭尚未实用化,只能依赖他人,这让它在 9 年 10% 的节点前,时间格外紧张。
中国星网的处境与柯伊伯相似:都要在短时间内证明产能与节奏。但不同的是,中国握有全链条能力 —— 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无需依赖外部,这让它能在密集发射中保持自主节奏。

星网火箭四剑客中的长八,新一代中型火箭,一箭九星。 央视新闻


21 天 5 射:不只是 “冲量”,是信号

近期的密集发射,是中国星网对倒计时的直接回应。文昌、太原、酒泉发射场接连点火,长征五号乙、长征八号甲、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 “四剑客” 轮番上阵,本质是在做两件事:
一是把 “量” 堆上去。卫星成组入轨、地面系统同步调试,让整个链条从 “试验态” 转入 “量产态”,为后续冲刺磨顺流程。
二是向国际社会亮明态度:中国不是 “画大饼”,而是用实打实的发射证明,星网计划正在落地。这既是应对规则的必然,更是争夺话语权的关键。
但真正的考验不在于一时的密集,而在于能否将这种节奏固化为常态。星链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发射快,更是成熟的产线与复用火箭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多箭并行、临时调度,能解燃眉之急,却难支撑长期高压 —— 这需要更彻底的工业化解决方案。
 


算清 “发射账”:当前模式撑不起未来

粗略测算(非真实数据,仅供参考)能看清现实压力:
  • 2029 年需 1300 颗,目前 9 组 72 颗在轨,还差 1227 颗。若全用长五乙(一箭 10 星),年均需 30 次;用长八甲 / 长十二(一箭 9 星),需 34 次;四型火箭均分,约 36 次 / 年。
  • 2032 年需 6500 颗,还差 6424 颗。全靠长五乙需 90 次 / 年,四型均分则要 110 次 / 年。
  • 2034 年需 1.3 万颗,还差 12920 颗。全用长五乙需 142 次 / 年,四型均分超 170 次 / 年 —— 这几乎不可能靠一次性火箭完成。
答案很明确:必须升级。单箭搭载量需提升至 20-30 星,配合月产百颗卫星的节奏,才能将年发射次数压缩至 50 次左右。更关键的是,复用火箭必须登场 —— 中型箭实现周度发射,重型箭承担季度批量部署,这才是万星星座的支撑力。

星网火箭四剑客中的长十二,一箭九星。长十二潜力非常之大,号称现役最强光杆,有潜力孵化可复用火箭。 新闻直播间


中国路径:过渡与布局并行

当前的多箭并行,只是过渡。真正的长期解法,藏在技术突破里:
长十二被寄予厚望。这型 2024 年底首飞的火箭,第二飞就投入实用化任务,本身就是时间压力的体现。其 3.8 米直径箭体、7 台 YF-100K 发动机的配置,不仅运力不俗,更被视为复用化的 “桥梁”—— 八院 2024 年完成的 3.8 米液氧甲烷验证箭 10 公里垂直起降,已为此打下基础。
民商力量正在补充。蓝箭航天朱雀三号 2024 年完成 10 公里垂直回收,北京箭元科技 2025 年实现国内商业首次海上回收,虽处技术验证阶段,却在复用、成本优化上探索路径。国家队稳住主干,民商队试错迭代,这种互补才能兼顾战略安全与效率提升。
未来,中国必然需要类似星舰的 “超级太空卡车”。毕竟,中国星网与上海千帆都是上万颗卫星的计划,更大运力、更高复用率的平台,是绕不开的终极答案。
Rivada 号称欧洲版星链,一颗卫星还没打就获得了 160 亿美元的预付费合同,这是被国际电联豁免一次的关键。


倒计时的 “后果”:规则有缝隙,但不养闲人

国际电联的时间表是 “生死线”—— 到期完不成,可能被削减频率指配,甚至中止项目。频谱与轨道资源一旦被回收,可能永无机会再得。
但规则也非铁板一块。2023 年,欧洲 Rivada 因未完成 10% 节点,靠提交资金保障、制造合同与发射计划,证明 “非圈而不用”,最终获得国际电联豁免。这说明:规则认行动,不认空谈。
对中国星网而言,豁免是最后的缓冲,而非依赖。真正的安全感,只能来自持续的发射节奏与规模。21 天 5 射,只是起跑。未来 3-5 年,既是时间表的硬节点,更是中国证明 “能跑完全程” 的窗口期。
倒计时已开始,唯有加速,才能在 2030 年代的太空赛道上,真正站稳脚跟。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