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消费 “三姐妹” 搅动市场:黄金变奢品,热度与考验并存
当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共振,一批精准切中需求的品牌正在改写规则。在港股,老铺黄金、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组成的 “消费三姐妹”,以翻倍级的业绩增长和持续高热的关注度,成为当下消费赛道最耀眼的存在。但就在 8 月 21 日上午,“三姐妹” 中的老铺黄金(06181.HK)突然上演股价跳水,跌幅一度扩大至 8%,午间休盘时收窄至 5.69%,报 737.5 港元 / 股,总市值 1273 亿港元。这一闪动的波动,恰是这一热门阵营热度与争议并存的缩影。
业绩与门店:老铺黄金的 “奢侈级” 成绩单
就在股价波动前一日,老铺黄金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 2025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飙至 123.54 亿元,同比激增 251%;净利润 22.68 亿元,同比暴涨 285.8%;经调整净利润更达 23.51 亿元,同比增幅 290.6%。这已是其近三年中期业绩连续翻倍增长 —— 自去年 6 月登陆港股以来,这家主打 “黄金奢侈品” 的品牌,增长动能始终强劲。支撑这份业绩的,并非激进的拓店策略,而是单店的 “含金量”。截至 6 月末,老铺黄金自营门店共 41 家,较去年同期仅增 8 家,却入驻了全国 29 个头部商圈;上半年单店平均营收达 3 亿元,单商场平均销售 4.59 亿元。这一数据不仅甩开传统黄金珠宝品牌,甚至超过了不少国际奢侈品牌的单店效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球化尝试。今年上半年,老铺黄金在新加坡金沙购物中心开出首店,据摩根大通监测,开业初期店铺转化率高达 95%,平均每小时成交 4 至 10 单,这让机构果断将其目标价从 1149 港元上调至 1249 港元。
从黄金到 “奢品”:文化溢价捕获高端客群
老铺黄金的爆发,本质是一场对 “黄金” 的价值重构。凌雁咨询首席分析师林岳指出:“它跳出了传统黄金的保值属性,靠文化价值撑起品牌溢价,定位直指奢侈品赛道,把原本买 LV、爱马仕的中产以上人群拉了过来。”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老铺黄金消费者与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国际五大奢侈品牌消费者的重合率高达 77.3%。这种客群重叠的背后,是其对 “国货 + 文化” 的深度绑定 —— 通过品牌运作强化文化张力,让黄金从 “硬通货” 变成承载格调的奢品符号。
市场似乎也认可这一定位。8 月 25 日,老铺黄金将迎来新一轮调价,尽管幅度未定,但这一动作已与奢侈品的定价逻辑越发贴近。不过,高增长下也有隐忧:受金价上涨和调价节奏影响,公司上半年毛利率回落至 38.1%,如何平衡成本与溢价,仍是其需破解的命题。

“三姐妹” 的共通逻辑:切中消费分化的要害
老铺黄金的强势,并非孤例。在港股,泡泡玛特、蜜雪冰城与它并称 “消费三姐妹”,均为年内翻倍股。三者看似路径迥异,却精准踩中了当下消费市场的分化脉搏:老铺黄金做 “黄金奢侈品”,赚文化价值的钱;泡泡玛特深耕情绪价值,靠潮玩击中年轻人情感需求;蜜雪冰城则以极致性价比和供应链优势,垄断大众茶饮市场。“消费正在分层,能提供文化、情绪价值的品牌有社交声量,自然更易被市场青睐。” 林岳分析道。这种精准卡位,让 “三姐妹” 在资本市场获得了远超行业平均的估值: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市盈率约 20 倍,而泡泡玛特达 57 倍,老铺黄金 84 倍,蜜雪集团 38 倍。
狂热之后:高估值下的考验才刚开始
业绩与股价的双热,是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共振的结果。但当热度褪去,“三姐妹” 面临的挑战才更清晰:老铺黄金需证明文化溢价的可持续性,避免陷入 “高估值但增长后劲不足” 的困境;泡泡玛特要突破潮玩行业的生命周期瓶颈;蜜雪冰城则需在规模扩张中守住性价比与品质的平衡。从黄金变奢品,到潮玩赚情绪钱,“三姐妹” 的故事印证了消费市场的新逻辑:不是消费者不愿花钱,而是品牌能否找到那根精准触动需求的弦。但弦绷得太紧,或许会断 —— 这是 “三姐妹” 接下来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