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做公众号时,清晰地感受到市场情绪的剧烈转向。2023 年,多数人还对房地产抱有幻想,直到下半年到 2024 年的持续下跌,才让很多人真正 “疼” 到了。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后台咨询买房、卖房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 越来越多人认同市场下行的趋势。这种 “滞后性” 起初让我意外,后来想通了:几百万元的交易,普通人很难凭零散信息轻易决策。他们习惯保守,总要等趋势明确且持续一段时间才敢行动,可等真动起来,往往已经晚了。
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层面的规律:太容易得到的答案,没付出过代价的结论,人往往不觉得有价值。就像 2023 年我提醒 “三四月份的短暂回升挡不住下行”,没几个人信;直到 2025 年,连多数中介都不再说 “大涨”,知乎、小红书上满是 “为啥被套” 的讨论,大家才开始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这背后,藏着三个更深层的原因。
一、信息差:普通人眼里的市场,总比真相慢半拍
作为从业者,我早在 2021 年下半年就感受到市场在快速下行。但 2023 年我提醒 “短暂回升改变不了崩塌趋势” 时,却遭到大量质疑。这是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行业内外的信息差 —— 市场反应至少比行业内部判断晚半年。为啥是半年?房地产项目从拿地到开工通常要半年,房企拿地节奏、负债情况,是我们这些从业者日常追踪的核心信息。可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关键信号几乎是 “盲区”。
过去二十多年房地产一路上涨,仿佛人人都是 “专家”—— 出租车司机都能聊几句房价,行业门槛看似为零。但这只是上涨行情掩盖了风险,就像高速行驶的车碾过小坑洼毫无感觉,可一旦遇到大坑或车子本身磨损严重,必然翻车。
普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太有限了:要么是靠中介推销,要么听亲友口口相传,要么刷小红书、抖音上的 “楼市观点”。可中介要卖房,亲友凭经验,短视频博主为了流量专说 “顺耳话”—— 这些信息本身就带着偏见。更糟的是,算法会不断推送你点过的类似内容,把错误认知越喂越 “饱”。
就像前段时间热炒的 “12 万亿刺激计划”,其实核心是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和刺激房地产、引发通胀根本不沾边(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详细拆解过)。可多数人看到的,只是被简化、被曲解的版本。
在下行且分化的市场里,客观信息是避坑的前提。但真要拿到有价值的信息,得付时间、花成本 —— 这恰恰是多数人忽略的。

二、利益滤镜:屁股在哪,眼光就容易落在哪
行业内的人就一定看得清吗?未必。我的观点在同行里一直算 “少数派”,因为多数人逃不开 “屁股决定脑袋” 的规律 —— 利益在哪,判断就容易偏向哪。比如一线投资经理,KPI 是 “一年投多少项目”,为了完成考核,对市场的判断自然会往 “能投” 的方向倾斜;开发商和投资者要养团队、要生存,必须先说服自己 “市场会好”,不然项目根本推进不下去。所以 2023 年你去问从业者,多数会告诉你 “这是触底反弹”。
我为啥能相对客观?或许得益于我的学科背景 —— 历史地理训练让我习惯从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维度,从区域、全球的空间维度看问题;也因为我在开发商、金融机构都待过,能理解不同角色的视角;更因为我常年做预测、复盘、修正,逼着自己离 “真相” 近一点。
普通人其实也一样。手里有房的人,内心总盼着涨价,自然更愿意相信 “房价还会涨” 的说法 —— 这也是那些 “顺耳话” 能成流量密码的原因。可求真求实,往往要违背短期利益,却能在长周期里少栽跟头。
三、债务周期:绕不开的 “借贷 - 还债” 陷阱
瑞・达里欧在《国家为什么会破产?》里说,国家的债务危机几乎不可避免:借贷永远难和偿债能力完美匹配,人们总想要更多信贷,最终变成债务;一旦债务超了阈值,要么违约重组,要么印钱,危机就来了。群体心理还会火上浇油 —— 泡沫期乐观催借贷,崩溃期悲观缩支出。这套逻辑放在个人身上也完全适用。市场好的时候,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偿债能力,低估未来的还款压力。借到钱、房价涨了,会觉得自己 “变富了”,甚至在杠杆上再加杠杆。可一旦市场下行,收入预期降了,每月还款就成了压在身上的巨石。
企业、国家由人组成,逃不开这种人性规律。哪怕看过无数国家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惨剧,人们还是会觉得 “这事不会轮到我”。可借贷必然带来债务,债务必然伴随风险 —— 国家化债要经历阵痛,个人还债更是如此。
当然,也有人没被套住,甚至赚了钱。但更多人难受,是因为 “由奢入俭难”—— 曾经的涨价预期没了,手里的资产缩水了,才惊觉自己早已被房地产 “套” 住。
那些消失的房价,一部分是还没产生回报的超前投资,一部分是被无效投资浪费的社会资源。个人财富的缩水,本质上是资源错配的代价。
说到底,被房地产 “套住” 的感觉,从来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信息差让人看不清真相,利益滤镜扭曲了判断,债务周期又放大了贪婪与恐惧。当这三者交织,多数人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房地产的浪潮推着走向了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