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基金解套狂欢,我的账户:3700 点?不熟,勿 cue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沪指在 2025 年 8 月再次站上 3700 点,朋友圈里的庆祝截图和财经新闻的 "牛市归来" 标题形成鲜明对比 —— 你的基金账户可能还停留在 2021 年的亏损水位。这种
当沪指在 2025 年 8 月再次站上 3700 点,朋友圈里的庆祝截图和财经新闻的 "牛市归来" 标题形成鲜明对比 —— 你的基金账户可能还停留在 2021 年的亏损水位。这种指数与体感的温差,正在 millions of 投资者心中蔓延。数据显示,尽管大盘已接近四年前高点,但 2021 年成立的基金中仍有 47.56% 未能回本,而 A 股散户年化亏损率更是高达 23.6%。这场看似热闹的反弹背后,藏着太多 "别人的牛市" 与 "我的熊市" 的现实割裂。
 

一、3700 点的魔幻现实:指数在飞,账户在睡

打开交易软件,上证指数的日 K 线像支窜天猴般突破 3700 点,而持仓页面的绿色数字却在无声嘲讽。这种荒诞感并非个例 —— 深交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仅有 18.9% 的投资者实现盈利,10 万元以下资金规模的散户亏损率甚至超过 98%。市场的真相是:少数大市值股票撑起了指数繁华,而大多数个股的表现远不如人意。

从 2021 年 2 月 3731 点的高点到 2024 年 2635 点的低谷,再到 2025 年的反弹,四年时间里,基金业绩分化惊人。景顺长城成长龙头等爆款基金用了整整四年才让净值回到 1 元以上,而有些产品至今仍处于腰斩状态。更残酷的是,亏损幅度与回本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 下跌 30% 需要 42% 的涨幅才能回本,若亏损达 50%,则需要 100% 的涨幅才能填平失地。
 

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三大回本阻碍拆解

结构性行情的陷阱正在让多数投资者掉队。2025 年的反弹中,跨境电商、聚氨酯等板块涨幅超过 3%,而消费、食品饮料等昔日热门板块却表现疲软。这种极端分化意味着,即便指数上涨,若未能踩准赛道,账户依旧难有起色。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市场 5332 只股票中,有 4727 只处于下跌状态,占比接近九成。
高位入场的代价需要漫长时间消化。2021 年市场巅峰期成立的 1785 只基金中,虽然已有 52.44% 实现净值回正,但那些亏损超过 50% 的产品,可能需要等待下一轮超级牛市才能解套。明星基金经理也难以幸免,某管理规模超百亿的产品已连续四年收益为负,要让高位入场的投资者回本,需要重现 "两年翻倍" 的奇迹才行。
投资行为的致命伤加剧了亏损。下跌时恐慌割肉、上涨时追高入场的 "逆向操作",让很多人在 3000 点割肉,却在 3700 点追涨。数据测算显示,若在下跌过程中不断减仓,最终需要 113% 的涨幅才能回本;而逢低加仓者,50% 的涨幅即可上岸。这解释了为何同样的指数点位,有人解套狂欢,有人还在 "潜水"。



三、回本攻略:从 "被动等待" 到 "主动破局"

面对 3700 点的尴尬处境,盲目躺平或激进操作都非良策。科学补仓能显著缩短回本周期。采用 "下跌 10% 加仓 10%" 的策略,经历 5 次加仓后,持仓上涨 50% 即可回本;而坚持定投的投资者,在跨越完整牛熊周期后,盈利概率可达 98.64%。市场低位时积累的筹码,将成为反弹时的最大助力。
持仓优化比盲目换仓更有效。将过度集中的单一行业基金调整为均衡配置,重点关注那些从 2024 年低点反弹尚未过度透支的板块。2025 年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创新药等主题 ETF 年内收益超过 50%,而金融硬件、畜牧养殖等板块也表现强势,这些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但需警惕追涨杀跌,避免在风格切换时反复踏空。
心态管理是最后一道防线。当指数上涨而账户未回本时,不妨看看这组数据:偏股基金指数距离 2021 年高点仍有 26% 的跌幅,意味着大多数投资者都面临相似困境。市场情绪像钟摆总会回归理性,3700 点既是压力位也是分水岭 —— 那些在低位构建安全垫、保持耐心的投资者,终将在周期轮换中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站在 3700 点的十字路口,与其纠结为何没回本,不如正视三个真相:指数只是平均水位,而非你的实际水深;过去的亏损已沉没,未来的操作才决定结局;市场从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准备充分的人。下一个 3700 点来临时,希望你的账户早已上岸,笑着回忆这段 "潜水" 时光。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