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股市热度形成呼应的,是一组引发广泛讨论的资金数据。央行最新金融数据显示,7 月居民存款单月减少 1.11 万亿元,同比多降 0.78 万亿元;与之相对,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 2.14 万亿元,不仅创下 2015 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同比还多增 1.39 万亿元。一减一增之间,“居民存款正加速‘搬家’入市” 的猜测迅速升温 —— 部分储蓄是否正通过基金、股票等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这一变化又能否为当前的牛市再添助力?
要理解这一资金动向,首先需明确非银存款与股市资金的关联。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涵盖证券、保险等机构的存款,在股票账户余额数据不再公开的当下,其规模变化已成为观察资金进出股市的重要窗口。广发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倪军直言,7 月非银存款的显著多增,大概率源于权益市场的亮眼表现,推动居民存款加速向权益等非银部门迁移。
华泰证券则进一步拆解了资金流转路径:居民赎回理财产品时,资金会从表外回到表内活期存款,推高 M1 增速;而当资金流入股市,居民活期存款会转化为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即从 M1 的居民活期存款转为 M2 中的非银存款。7 月 M1 与 M2 增速均超市场预期,这一变化或正反映了居民理财加速进入股市的影响。
存款 “搬家” 的发生,往往需要特定前提。申万宏源策略团队指出,权益市场中期基本面预期改善与赚钱效应回升是核心条件,而当前 A 股已初步具备。“历来没有脱离基本面的牛市,即便是 2014-2015 年牛市,背后也有‘互联网产业趋势与改革预期’的支撑。” 在他们看来,存款搬家的传导链条应是 “基本面预期改善→股市赚钱效应累积→存款入市→市场涨幅放大”,其中基本面决定方向,资金体量决定上涨速度与幅度。当前市场对 2026 年 A 股盈利能力拐点的预期渐趋清晰,正为存款搬家提供着基本面支撑。

那么,当前存款 “搬家” 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从各方观点看,答案或许是 “正在萌芽,但尚未全面加速”。
申万宏源分析称,2022 年以来居民存款规模持续提升、定期化趋势明显,存款搬家程度则持续下行。尽管近期 A 股赚钱效应初步恢复,使得存款搬家程度不再继续回落,但仍处于历史绝对低位。历史数据也显示,居民存款搬家程度往往同步或滞后于市场底,例如 2014-2015 年、2020-2021 年的情况,这也印证了赚钱效应累积是存款搬家的前提。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则更为谨慎,他认为 2022 年 9 月开启的存款利率调降虽带动居民与企业存款增速下行,但非银存款增速抬升更多与 “禁止手工补息导致企业存款下行” 相关,当前散户资金大规模入市的特征尚不明显。
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还提到,今年 1 月居民存款大幅多增、非银存款大幅少增,2 月则呈现相反态势,这种波动与同期资本市场表现形成共振。但综合前 7 个月数据,居民部门整体存款净流出并不显著,“不能仅凭单月数据就判定存款会快速迁徙”。他强调,这种此消彼长更多反映市场情绪的短期波动,而非居民资产配置观念的根本转变。
若存款 “搬家” 持续,对牛市又将产生何种影响?多数观点认为,这将为市场注入增量动力,但具体影响需分渠道看。
中信建投策略团队指出,中长期资金入市是关键,保险和理财今年有望提供约 7000 亿元资金,红利资产可能因此受益;而居民端高风险偏好资金的入场,可能还需市场情绪进一步升温,届时个人投资者或通过 ETF 直接入场,更利于成长风格的演绎。
王先爽从宏观视角补充道,“所有价格都是货币现象,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每一轮牛市中都存在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迁徙的逻辑,而居民存款作为最大潜在资金池,必然会成为牛市的推动力,也是推动资本市场稳中向好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存款 “搬家” 的趋势仍待观察,其持续性将与多重因素绑定。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强调,企业盈利改善是核心 —— 若盈利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提升股市吸引力,推动更多存款入市,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盈利不及预期,可能削弱居民入市意愿。
从资金潜力看,招商证券测算显示,2024 年前的定期存款中,2025 年到期规模约 105 万亿元,2026 年及之后到期规模约 66 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量若外溢到资本市场,无疑将形成巨大流动性冲击,市场对此抱有期待。但同时,宏观经济走势、政策调整、外部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也可能随时影响居民的资产配置决策。
整体而言,居民存款与股市之间的资金互动,正随着市场热度提升进入新的观察窗口,其后续演变将持续牵动着牛市的节奏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