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3700 点的号角刚响,三大指数已如脱缰野马。8 月 18 日,沪指纵身跃过近十年趋势新高,牛市的气息漫过屏幕,浸透每一个交易时段。
但这场盛宴里,最该喧闹的群体却异常安静 —— 散户,缺席了。
交易所的数据流里藏着答案:当前散户市场参与度,仅为 2015 年疯牛期与去年 924 行情的 1/3。朋友圈少了晒单的狂喜,热搜难见 “炒股” 霸屏,就连街头闲聊,也多是 “该不该进场” 的犹疑。那些踏空在场外的,望着指数日日新高;进场的,又在结构性行情里一半火焰一半冰。
奇怪吗?并不。要知道,A 股散户持股占比超 1/3,交易份额更是扛下 70% 的江山;更关键的是,近两三年有近 200 万亿定期存款陆续到期,这笔钱本可成为市场最猛的增量。市场在等,等散户 “跑步进场”,让牛市真正变成全民的狂欢。
可他们为什么踟蹰?指数越涨,心越慌,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个被 K 线刻进骨子里的故事。
1
有些伤口,需要十年才能结痂。
2015 年的北京,我和他刚有了孩子,住着千万学区房。他是金融出身,家里钱全交给他打理,我从没过问。直到股市的热浪卷过来,他说 “银行股能冲上云霄,民生银行是头牌”,我才知道,他早已在期货里亏了窟窿,想靠股市填坑。
9 块多,全仓民生银行。紧接着,就是断崖式下跌。等我夺回账户时,晴天霹雳 —— 他偷偷加了 260 万杠杆。红数字变成黑数字,账户在 “流血”,家里开始 “内战”。他想继续赌,我看着窟窿越来越大,只觉得窒息。
最后是我妈拿出钱,抹平了欠款。那笔钱像块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 —— 自己选的人,却让父母替我买单。
学区房在我妈名下,是婚前财产。后来他几次要换房,我都死死按住 —— 我怕,怕房子变成婚内财产,被他拿去抵押,继续这场没有尽头的赌局。赌红眼的人,眼里哪有家庭?
小家终究散了。他回了老家,我带着孩子留下,把民生银行的股票变成了 “被迫长期投资”。这些年靠分红,成本慢慢磨到 5 块多。
今年,股价终于摸上成本线。我像从深海里探出头,第一次敢大口喘气。可新的煎熬来了:专家说牛市要捂,朋友说银行已涨透。犹豫间,股价又跌回 4 块多。
现在的我,见人就问 “民生银行还能拿吗”。
前阵子听说,他在看魔都 3000 万的房子。这场牛市,他大概又赌赢了。只是我再也不想碰杠杆,连 “全仓” 两个字,都觉得扎耳朵。
2
我不是老股民,却比谁都懂 “踩坑” 的疼。
2016 年在一线城市郊区买的 “老破大”,如今房价跌了 30%,等于这几年白给银行打工。从农村来大城市,没根基没底牌,试错成本高到不敢想。加上见过太多人一夜返贫,我成了彻头彻尾的 “风险厌恶者”—— 股市?敬而远之。
在我眼里,股价就是随机游走:基本面好的跌成狗,垃圾股炒上天。现在火的军工、机器人,我看不懂,也没力气搞懂。去年国庆前后喊 “牛来了”,我看着那几天的亢奋,心里冷笑 “幸好没进”,果然节后就跳水。
可欲望这东西,架不住身边人撩拨。朋友认识个炒 ST 股的庄家,跟着买的人很快翻倍,庄家在蒙古毡房请吃烤全羊,说自己在市中心有 300 平大平层。那晚大家都在喊 “财富自由”,我脑子一热,投了点钱。
开始确实赚了点。庄家说 “一个月拉升到 XX 价”,我们都等着。可消息越来越糟:资金没到位、股东要退市…… 投得多的朋友直接飞到南方企业总部守着,我还算冷静,毕竟钱不多。
最后,ST 股还是退市了。我的钱打了水漂,卖房跟投的朋友成了 “祥林嫂”,庄家躲起来,手机打爆也不接。
从那以后,我清仓了。躲过 4 月大跌,也错过这波上涨。现在办公楼附近的互联网大厂,中午吃饭都在聊股市,说不心动是假的。可越涨越不敢进 —— 接盘侠当怕了。
问 AI “严重踏空怎么办”,它说 “牛市从不缺席,只会迟到”。可我打车遇到的司机师傅,2015 年买了 20 万地产股,去年还剩 5 万,现在连账户都不看了。
同事们上班摸鱼炒股,我看着只觉得无奈。男人到中年突然热衷炒股,或许不是贪心,是事业没了奔头。
我想再等等,等心里那道坎过去。
3
回本,是我留在股市的唯一执念。
2021 年被大白马吸引入市,结果价值投资撞上泡沫破灭,亏得底裤都没了。听人说 “越跌越买”,我就真的不断加仓,最后钱腰斩再腰斩 —— 原来 “低吸高抛”,没那么容易。
为了回本,我把能试的都试了:学打板,赚少亏多;学接力,搞不懂情绪;买量化软件,还是亏,坑得很;追热点,今天涨明天跌,轮动快得像龙卷风。
慢慢试错,才摸到点门道:回调时低吸埋伏。现在每天 5 点起床做计划,用妙投训练营学的 “水滴” 模式叠加条件筛股 —— 股价在 5 日均线上、连续 3 天小涨…… 就像套圈,被越多条件圈住,上涨概率越高。7 月测算,成功率 70%。
股市最反人性。散户总爱 “亏了死扛,赚了就跑”,我以前也这样掉坑。现在不了:股票绿了,说明买入逻辑错了,小亏就卖,眼不见心不烦;把钱投到对的地方,亏 300 赚 5000,保持小亏大赚。
还得学会 “不较劲”。不预判,不偏执,做好跟随。今年是结构性行情,踩不对赛道就是 “躲牛市”。比如军工,以前觉得是 “渣男”,今年涨得好,就做右侧交易。炒股又不是辩论赛,赚钱比 “证明自己对” 重要。
今年有几笔交易挺得意:晓鸣股份吃到两段上涨,当时关税大跌,农业股利好,群里说它业绩好,走势也不错,果断买入;春节前筛出每日互动,在三个 20 厘米涨停前进去,爽翻。
当然也有翻车的,只是没说。其实今年整体还没跑赢指数,前几个月在 20 厘米连板股上处理得烂,收益曲线掉了一大截。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红得太不真实,像做梦。这大概就是牛市?可我总怕,明天一睁眼,梦就碎了。
4
比起网上晒翻倍的,我今年刚跑赢上证指数。但我挺满意 —— 这是在完全不耽误工作、不搅乱生活的前提下做到的。
复盘下来,无非三点:
第一,股市只放 20% 的钱。这样波动再大,也伤不到根基,得失心就淡了。
2021 年入市,先投 5 万,年底翻倍;尝到甜头上头了,第二年拉着家人投更多,结果 “新手保护期” 一过,不仅回吐全部收益,还倒亏不少。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这一亏,彻底戳破了 “靠股市暴富” 的幻想。我开始明白,自己要的不是翻多少倍,是账户收益能给娃多报个兴趣班,能全家出去旅个游 —— 够了。
第二,资金均衡分布,持股待涨。
我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美债、黄金、股票、ETF 都配点。今年年初股市跌,黄金涨;黄金歇了,金融股顶上;后来又轮动到持仓的行业股…… 等于自己建了个对冲系统。
4 月 7 日关税导致指数大跌 7 个点,我持仓里有接近跌停的,但账户整体亏得不多。判断这是突发事件,指数跌不到 924 之前的低点,会慢慢修复,就硬扛着没动,后来果然涨回来了。月月红的账户,反而让我拿得住票,牛市里更能吃到涨幅。
手里一直拿着金融股、科创芯片 ETF 和创业板 ETF—— 大牛市,离不开金融搭台、科技唱戏。
第三,只信 “明牌逻辑”。
我选标的,就看产业趋势明不明。趋势明确的,中间再调整也不会太离谱。有人说这样收益有限,但大涨大跌真不适合我。股价天天过山车,人就忍不住瞎操作,一次错,节奏全乱了。
今年操作更少了,最近几个月几乎没买卖。
这轮牛市确实怪。2015 年我上研究生,寝室 4 个人有 3 个炒股,连学费都敢投;现在身边没人交流股票,大概是结构性行情太 “分裂”—— 前几天指数涨得好,全市场 3000 多只股在跌。
也可能,牛市还在初期,财富效应没扩散;更可能,前几轮疯牛留下的伤口,还没长好。
对普通人来说,低 CPI 时代,赢得起,亏不起。谨慎点,没毛病。
妙投说
这四个故事,像面镜子,照出当下散户的群像。
牛市已至,有人在行情里起舞,更多人站在门口张望。他们的犹豫里,藏着 2015 年的杠杆伤疤,藏着 ST 股退市的惊魂,藏着 “赚快钱” 梦碎的清醒,也藏着对 “稳稳的幸福” 的向往。
A 股的底色里,散户从来不是背景板。但 “一赚二平七亏” 的记忆不褪色,股市就难成居民财富的蓄水池。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投资者更懂风险,需要市场更讲公平,更需要基本面托底 —— 让信心,比指数涨得更扎实。
这波牛市才刚开始,机会在眼前,挑战也在。毕竟真正的牛市,不止是指数创新高,更是每一个散户敢放心走进来,笑着说 “这次,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