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 AI 独角兽的不同结局:HeyGen 与 Manus,差距何在?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提到过一家与 Manus 境遇相似的中国 AI 企业 ——HeyGen。
Manus 并非个例。更早之前,由中国 AI 技术人员徐卓创立的 HeyGen,已将总部从深圳迁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提到过一家与 Manus 境遇相似的中国 AI 企业 ——HeyGen。
Manus 并非个例。更早之前,由中国 AI 技术人员徐卓创立的 HeyGen,已将总部从深圳迁至美国洛杉矶。而随着 Reverse CFIUS、CFIUS、14117 等美国管制法案与禁令的落地,“选边站” 或许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绕不开的难题。(《Manus 被 Reverse CFIUS 调查之后,“AI 套壳” 类产品值得关注的 X 个问题》)
细究之下,HeyGen 与 Manus 的共性远超想象:同为中国出身的创始人、同押 AI 赛道、相似的海外市场路径、早期均采用 VIE 架构、共享红杉中国与真格基金等早期投资人,甚至都曾获 Benchmark 领投、估值达 5 亿美元的融资。
但命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剧本:HeyGen 风生水起,服务全球 8.5 万家企业,年收入暴涨;Manus 却因美国财政部的 Reverse CFIUS 调查陷入进退维谷。
为何起点相似的两家公司,如今境遇悬殊?


一、HeyGen:从深圳到洛杉矶的 “去中国化” 之路

由于 HeyGen 在国内无业务,不少人对其并不熟悉。我们先从产品、发展与融资历程说起。
HeyGen 是一家 AI 视频生成平台:用户输入文字,几分钟内即可生成带逼真数字头像(AI Avatars)的专业视频,支持 175 种语言翻译与唇部同步。无需摄影棚或演员,即可轻松制作营销广告、培训课程。目前,其客户从中小企业覆盖到《财富》500 强,遍布全球。
公司由两位华人创始人徐卓与梁望创立 —— 二人是上海同济大学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学。
2020 年,公司在深圳成立,当时名为 “诗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徐卓持股 75%,梁望持股 25%。
表面看似乎无外部融资?实则不然。徐卓同时任职的 “诗云智能(深圳)有限公司”,唯一股东是 Surreal HK Limited。
显然,诗云科技创立时采用了 VIE 架构:外部投资人均在 Surreal HK Limited 的上层公司(大概率为开曼公司),境内两家公司通过独家购买权、表决权委托、股权质押等协议实现控制权连接 —— 工商登记中 “股权质押” 的安排,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与 Manus 的早期架构高度一致:均在境内设两家公司,通过 VIE 架构在海外融资。
但与 Manus 至今保留境内公司不同,HeyGen 的两家 “诗云科技” 均于 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注销。为何注销?
我们结合其架构动态与融资历程来看:
  • 2020 年,公司在深圳设立,原名 Surreal;
  • 2020-2022 年,获红杉中国(HongShan)、真格基金、IDG Capital、百度风投等中国 VC 约 900 万美元种子轮投资,奠定技术基础;
  • 2022 年,总部迁至美国洛杉矶,更名为 Movio;
  • 因中美地缘政治紧张,美国立法者关注其中国背景,HeyGen 要求中国投资者向美国投资者出售股份,并于 2023 年解散深圳实体;
  • 2023 年 11 月,获 Conviction 领投、Benchmark 参与的 560 万美元融资,中国投资者全部退出;
  • 2024 年 6 月,获 Benchmark 领投、Thrive Capital、BOND 跟投的 6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估值达 5 亿美元。

可见,2022 年起,HeyGen 逐步完成 “去中国化”:迁址洛杉矶、清退中国投资者、2023 年彻底关停国内公司。至此,除创始人的华人背景(二人长期在美国工作,或已进行身份规划),HeyGen 与中国再无关联。


二、HeyGen 与 Manus 的 “同源基因”

HeyGen 的动作,与 Manus 近几个月的动态惊人相似:迁总部至新加坡、境内裁员后在新加坡同步招聘。考虑到 Benchmark 均领投过两家公司,甚至有人猜测:Manus 的操作或许是 Benchmark 复制 HeyGen 的经验?
大胆推测:Manus 是否会跟进注销境内公司、清退中国投资人,甚至创始团队考虑身份规划?
总结来看,两家公司的 “同源性” 体现在六方面:
  • 中国基因的创始人:HeyGen 的徐卓(Joshua Xu)、梁望(Wayne Liang)与 Manus 的肖弘,均出身中国,毕业于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名校;
  • AI 赛道出海玩家:HeyGen 以海外用户为起点,从未进入中国市场;Manus 聚焦 “高客单价、高付费意愿” 的海外市场,同时试图保留国内业务;
  • 早期架构一致:均采用 VIE 架构,通过海外渠道融资;
  • 投资阵容重叠:早期均获红杉中国、真格基金投资,后均由 Benchmark 领投,融资时估值均达 5 亿美元;
  • 从中国到海外的迁移:HeyGen 从深圳迁至洛杉矶并关停国内公司;Manus 从武汉 / 北京迁至新加坡并停止国内业务合作;
  • 地缘政治的阴影:均因中国背景引发美国监管关注 ——HeyGen 清退中国投资者后过关;Manus 则被标记为 “重点关注对象”。


三、“命运分化” 的关键:时机、合规与舆论

同为 “华人 AI 独角兽”,为何结局迥异?核心差异在三方面:
1. 时机与合规性:“提前卡位” vs “踩点敏感”
HeyGen 的 “去中国化” 赶在了关键节点前:2022 年迁址洛杉矶,2023 年清退中国投资者、解散深圳实体。尽管 Reverse CFIUS 规则 2025 年 1 月才生效,但 2022-2023 年已进入酝酿期,征求意见稿陆续出台。HeyGen 虽未直接受该规则冲击,却敏锐避开了监管雷区 —— 不仅清退所有中国投资者,还注销境内公司、不进中国市场,彻底切断与中国的联系。
Manus 的节奏则踩中了敏感点:2025 年 4 月获 Benchmark 投资,6 月迁新加坡,7 月开始境内裁员。尽管注册为新加坡公司,但其仍保留中国法人实体(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和部分中国员工,红杉中国、腾讯等投资者继续持股。更关键的是,这些动作集中在 Reverse CFIUS 生效(2025 年 1 月)之后,难免触动美国监管的敏感神经。
不过,Manus 的融资节奏极快(3 月发布、4 月底完成融资),有猜测认为:其可能在投资协议中承诺 “迁址、重组以淡化中国背景”,但因时间紧张只能 “先上车后补票”—— 毕竟 Benchmark 有 HeyGen 的经验,或许在为其支招。
2. 产品、商业模式与舆论:“低调避险” vs “高调引火”
HeyGen 的业务定位降低了监管风险:其视频生成技术聚焦营销、教育等场景(如日本横须贺市长的演讲视频),公开信息中未涉及美国监管关注的高敏感技术(如 Reverse CFIUS 规则下的超 10²³ 量级高算力 AI 或军事用途)。此外,HeyGen 堪称 “低调领跑者”,宣传较少,却成为诸多创业公司的标杆(“成为 XX 届的 HeyGen”)。
Manus 则因产品属性与舆论风格陷入被动:从技术看,其更多是 “套壳” 调用 Claude 等第三方大模型,虽不涉及高算力 AI,但美国监管仍疑虑其是否传输美方技术 —— 尤其是其曾开拓国内市场,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开发国内版 Manus,加剧了担忧。
更关键的是舆论:Manus3 月初发布时,媒体铺天盖地宣传 “第二个 Deepseek 时刻”“国货之光”,邀请码被炒到 10 万元。这种高调虽快速成名,却引来了过度监管关注。如今,中国舆论批评其 “抛弃祖国”,美国舆论质疑其中国背景(即便迁到新加坡),陷入 “两头不讨好”。


四、结语:AI 企业的 “出海启示录”

HeyGen 与 Manus 的案例,或许会成为 AI 行业的 “典型教材”。从当前时点看,它们已揭示了几个关键教训:
  • “选边站” 成必然:“两边通吃” 的时代渐远,企业需在中美市场中二选一。Manus “兼顾国内外” 的想法,在当前地缘政治下愈发困难。且政治干预可能超越法规本身 —— 即便不涉及 Reverse CFIUS 管制的 “受限业务”(如 AI、半导体、量子信息),仍可能因背景敏感被关注。
  • “切割中国背景” 的尺度难题:HeyGen 给出了 “极致答案”—— 从投资人、总部到业务完全切割,但这是否是唯一解?对初创 AI 企业而言,是否需要从一开始就做到这种程度?即便切割,海外监管也未必买账(如 Shein:2021 年迁总部至新加坡淡化中国背景,却在纽约、伦敦上市遇阻,近期传闻考虑迁回中国求香港上市)。
  • 舆论与知名度的平衡:企业追求做大,却也需警惕 “树大招风”。如何在 “知名” 与 “避监管” 间找到平衡,成为必修课。
  • 出海架构与合规的复杂性:架构选择需适配商业目标与目的地 —— 是 “国内走向海外” 的 ODI 模式、“立足海外兼顾国内” 的红筹 / VIE 模式,还是 “all in 海外” 的纯海外架构?此外,数据合规(含用户隐私与美国 EO 14117 规则下的 “数据流动”)需提前布局。

这些问题,将是未来 AI 企业出海绕不开的考题。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