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走牛,债市真的只能退场?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股市沸腾,债市沉寂。
与股市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市遇冷,30 年期国债 ETF 年内下跌逾 2%,自 6 月以来跌幅进一步扩大至 4%—— 股债 “跷跷板效应&rdqu
股市沸腾,债市沉寂。
与股市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市遇冷,30 年期国债 ETF 年内下跌逾 2%,自 6 月以来跌幅进一步扩大至 4%—— 股债 “跷跷板效应” 再度显现。
那么,股市牛气冲天,债市就真的全无机会了吗?答案显然并不简单。



股市不是核心因素

股债 “跷跷板效应” 是市场资金风险偏好转换的直接体现。在股市上涨阶段,资金更愿意冒险,流向权益市场,债市资金被动流出,价格承压;反之,当股市低迷,资金又回流债市寻求避险。
但这种影响通常只是阶段性的。真正决定债市趋势的核心因素,还是经济基本面。债券本质上是固定收益工具,其未来现金流(票息 + 本金)的确定性,取决于宏观经济、通胀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化。
而利率变化预期就是经济基本面的金融化表达,反映了宏观经济增长、通胀水平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也就是说,市场会根据这种利率预期,来决定债券的买卖行为。
当经济基本面走弱时,市场预期央行会降息 。降息意味着未来新债利率更低,于是现有债券的价值上升,投资者争相买入,推高债券价格,同时压低市场利率水平。
此外,通胀预期对债市也很关键。如果市场觉得未来物价会不断上涨,买债券的实际收益就会被通胀 “吃掉”,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补偿,这就导致债券价格下跌;而当通胀回落或经济走弱时,投资者更愿意持有债券,利率预期就会下降,债券价格随之上涨。
这些基本面因素比股市波动更具决定性和持久性。
从近期数据来看,经济边际走弱的迹象明显:7 月新增贷款自 2005 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社融同比下滑,消费和投资均有回落。按照逻辑,债市应当获得支撑,但现实却相反 —— 在股市强势和政策扰动下,债市继续下行,似乎对经济数据 “失去敏感”。
但这种背离并不会持久,债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面与政策面的指引。
只不过眼下,随着股市走牛,市场风险偏好提高,债市整体上来看是不会乐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点机会也没有。
在牛市走强的时候,债市的性价比并不高,但存在波段机会。所以当下债市的操作思路很清晰:适合低吸而非追涨,高了卖低了买。那究竟什么时候是高,什么时候是低?
我们建议大家跟踪 10 年期和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市场的 “锚”,最常用的基准;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体现了市场对经济的长期预期),因为债券价格和到期收益率呈现反向变化,即到期收益率上涨,债券价格就下跌,反之亦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假设你购买了一只票面利率为 2% 的 10 年期国债,面值 100 元,到期你可以兑现 102 元。但如果这时候股市迎来上涨行情,投资者抛售原先的 100 元国债,国债供给量增加,需求不变的话,你手里的国债价格就会下降,比如跌到 98 元,对应的收益率就变成了 4.1%(4/98);反之亦然。
过去十余年,中国债市的长期趋势确实是收益率震荡下行,因此像 10 年国债 ETF (511260)净值长期 “震荡上行”,累计回报超过 30%。但要注意,这个过程并非单边,而是伴随着多个波段的债牛与债熊切换。
2006–2013 年间,钱荒叠加紧缩,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冲上 4.8%,债市大幅回调,但随着宏观环境演变(如经济放缓、宽松政策等),国债收益率稳步下行;进入 2020–2024 年,受疫情冲击和货币宽松政策推动,收益率多次创下新低,一度跌至 1.6% 左右。
2025 年以来,随着股市走强、市场风险偏好上升,债市受到阶段性扰动,国债收益率一度止跌回升,目前 10 年期与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徘徊在 1.76% 和 2.06% 附近。
从历史维度看,当前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区间,但结合国内经济数据和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利率整体仍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可能。也就是说,长期趋势偏向利率下行,但在短期内,债市可能仍会经历一定的波动。
因此,操作思路上可以更灵活:若收益率继续上行,债券价格下探,将带来阶段性的低吸机会;而当收益率回落、债券价格反弹时,则应考虑落袋为安。
当然这类操作建议更适用于场内产品(如国债 ETF、可交易债券),因为它们流动性较好,交易成本较低,方便投资者把握波段机会。而对于场外债券基金,由于申赎通常存在较高的手续费和时间成本,并不适合进行短线频繁操作。
对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被股市的热度冲昏头脑,也不要在债市的低谷中丧失信心。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