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1 日,生猪市场迎来关键政策信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率先发声,明确将于近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同日,华储网同步发布《关于 2025 年 8 月 25 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将收储时间、品种、规模等细节落地。这一 “政策组合拳” 的出台,直指 7 月以来持续下行的猪肉价格 —— 当前北方多地生猪价格已跌破 13 元 / 公斤,每斤价格正式迈入 “6 元时代”,行业正面临普遍亏损压力。

自7月初以来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图片来源:农业农村部
猪价连跌超 1 个月:数据揭示市场 “降温” 幅度
从价格走势看,猪肉市场的下行趋势已持续逾 1 个月。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6 月中旬曾出现短暂反弹的猪肉价格,自 7 月初起重新进入下跌通道,且跌幅逐步扩大。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第 33 周(8 月 11 日 - 8 月 15 日),16 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周均值为每公斤 18.08 元,环比下跌 0.8%,同比跌幅更是达到 34.8%,较前一周扩大 2.8 个百分点。而农信数智生猪行业分析师夏晨丰通过行情宝数据进一步指出,截至 8 月 21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 13.82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2%、同比下跌 33%,其中北方多地价格跌破 13 元 / 公斤,“每斤 6 元” 成为部分地区生猪交易的主流价格。
价格持续走低的直接信号,是猪粮比价的 “破线”。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显示,近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 6:1 以下,根据《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下称《预案》),这一数值意味着生猪市场正式进入三级预警区间,也是启动中央收储的重要触发条件。
供需 + 情绪三重施压:猪价低位运行的核心原因
“当前猪价处于低位,本质是供应相对过剩、需求疲软与市场情绪低迷共同作用的结果。” 夏晨丰在接受采访时,将市场压力拆解为三个维度。从供应端看,当前生猪出栏量的 “压舱石” 仍未松动。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影响未来生猪供应的关键指标,数据显示,去年 11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达 4080 万头,截至目前仍维持在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生猪出栏基础依然庞大。叠加 8 月份集团猪企普遍上调出栏计划,以及南方多地猪病风险上升、养殖户为规避损失加速出栏,短期内市场供应压力进一步凸显。
在需求端,消费淡季的 “拖累” 尚未解除。尽管近期学生返校、升学宴等场景带动餐饮消费小幅回升,但夏季高温天气仍抑制居民猪肉消费意愿,整体需求增量有限。反映在产业链下游,屠宰企业当前普遍面临利润低迷甚至亏损的困境,白条猪肉走货速度放缓,多数企业选择 “以销定产”,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进一步传导了需求疲软的压力。
此外,市场情绪的负面循环也加剧了价格下跌。在供需双弱的格局下,部分养殖户对未来行情预期悲观,担忧价格继续下跌而选择 “提前出栏”,这种恐慌性抛售行为反过来又放大了供应增量,形成 “价跌 - 抛售 - 再价跌” 的循环。
三级预警意味着什么?行业已进入普遍亏损区间
猪粮比价跌破 6:1、进入三级预警,对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是 “盈利红线” 被突破的信号。根据《预案》规定,国家层面以猪粮比价、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36 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三大预警指标,构建了三级预警体系:
- 三级预警:猪粮比价低于 6:1;
- 二级预警:猪粮比价连续 3 周处于 5:1-6: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 5%,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3 个月累计降幅 5%-10%;
- 一级预警:猪粮比价低于 5: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 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3 个月累计降幅超 10%。
“三级预警的启动,标志着生猪养殖行业已面临普遍亏损压力。” 夏晨丰测算,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模式的亏损幅度已超过 200 元 / 头;即便成本控制更优的自繁自养模式,头均利润也仅剩 10-20 元,接近盈亏平衡线;部分头部集团猪场甚至已陷入亏损状态,行业整体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1 万吨收储落地:实际影响与信号意义双重释放
此次中央冻猪肉收储并非今年首次。记者梳理发现,6 月 9 日华储网曾发布通知,于 6 月 11 日开展 1 万吨冻猪肉收储;而本次 8 月 25 日的收储,是 2025 年第二次启动中央层面的储备调节。从《通知》细节看,本次收储挂牌竞价交易规模为 1 万吨,收储品种限定为符合国家标准 GB/T9959.2 的国产 Ⅱ 号、IV 号分割冻猪瘦肉,且明确要求为收储交易日之后生产加工的产品,确保储备肉品质与新鲜度。
对于收储对市场的影响,夏晨丰分析称,从实际供给调节来看,按 Ⅱ 号、IV 号分割肉在生猪屠宰中的占比计算,1 万吨收储量约需对应屠宰 20 万头生猪,这一规模虽无法彻底扭转当前供过于求的格局,但能在短期内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为猪价提供 “缓冲垫”。
更重要的是政策信号意义。“收储的启动向市场释放了‘稳价’的明确信号,能够有效提振养殖户信心,避免恐慌性抛售行为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 夏晨丰指出,此举既在当前行业亏损期保障了养殖户基本利益,也为后续消费旺季(如中秋、国庆)提前储备货源,为市场价格稳定提供长期支撑。
短期震荡、中长期迎拐点:猪价未来走势预判
对于生猪市场的后续走向,业内普遍认为 “短期低位震荡、中长期需等产能调整”。从短期(未来 1-2 个月)来看,夏晨丰认为猪价仍将处于低位波动区间。一方面,8 月末集团猪企出栏计划集中释放,供应压力仍在;另一方面,随着天气转凉,居民猪肉消费或出现边际改善,但供需偏弱的整体格局难以快速逆转,预计猪价反弹空间有限,大概率以 “窄幅震荡” 为主。
从中长期(2025 年底至 2026 年)来看,行业正逐步进入 “效率竞争” 阶段。夏晨丰表示,当前的亏损压力与政策引导(如收储释放的调控信号),将倒逼行业加速产能深度调整 —— 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按预期调减,预计到 2026 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由增转降的 “拐点”。
“拐点出现后,生猪市场将逐步告别‘大起大落’的周期波动,转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 夏晨丰强调,这一过程中,具备成本优势、养殖效率高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行业集中度也可能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