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 8 月 12 日发布的 2025 年二季报显示,公司总收入 84.4 亿元,同比增长 17.9%,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以 26.4% 的同比增速增至 68.5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 80%;财报发布后,其美股当日上涨 2.58%,港股次日更是暴涨 15.63%,股价突破 100 港元创历史新高,截至 8 月 20 日,市值达 3073 亿港元,已与快手不相上下。
另一边,网易云音乐 8 月 14 日披露的 2025 年上半年财报虽显 “分化”—— 总营收 38.27 亿元同比下降 6%,但核心的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却同比增长 15.9% 至 29.67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 77.5%;同期股价涨幅更显激进,截至 8 月 20 日较年初上涨 154.99%,市值达 633 亿港元。
两组数据放在一起,勾勒出行业最核心的变化:曾经靠 “非音乐业务” 续命的在线音乐平台,如今真正靠 “音乐” 赚到了钱。但盈利的 “蛋糕” 刚成型,新的抢食者已杀到 —— 字节系的 “汽水音乐 + 番茄畅听” 正以低价、算法、流量三重优势破局,曾经稳固的双巨头格局,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变革。
从 “赔本赚吆喝” 到 “靠音乐造血”:版权大战的十年重塑
回溯十年前,国内在线音乐行业还深陷 “盗版泥潭”——2015 年之前,网络音乐盗版率高达 95%,唱片公司赚不到版税,平台靠免费内容吸引流量却难寻盈利路径,整个行业处于 “赔本赚吆喝” 的困境。转折点出现在 2015 年 7 月。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下架所有未经授权作品,这一纸文件直接将盗版率压至 5% 以下,也拉开了平台 “版权囤积竞赛” 的序幕。
财大气粗的腾讯音乐成为这场竞赛的 “领跑者”:2015 年抢下周杰伦作品版权,2017 年以 3.5 亿美元现金 + 1 亿美元股权买断环球音乐三年独家曲库,再通过合并海洋音乐(含酷狗、酷我),手握超 80% 的独家曲库,构建起难以逾越的 “版权高墙”。彼时的网易云音乐虽联合虾米、百度音乐抗衡,但资源差距持续拉大,不仅要向腾讯高价购买转授权,还因版权缺失频繁出现 “灰歌单”,用户流失风险陡增。
版权大战的直接后果,是版税价格的飙升。2010 年,四大唱片公司年度版权总价不足 100 万元;到 2015 年,环球音乐版税收入同比跃增 12.4%,2018 年后更是连续三年增长超 10%。即便 2018 年国家版权局推动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互授 99% 版权,但 1% 的头部内容(如周杰伦、五月天)仍属 “非卖品”,核心版权成本依旧高企。
但这场 “烧钱大战” 也意外培育了行业的 “造血能力”:盗版资源的消失,让用户不得不转向付费平台;平台则借 “版权网” 圈住用户,逐步推出 “三级火箭” 变现模式 —— 免费用户看广告换听歌权限,普通会员解锁基础曲库,超级会员享受独家内容与无损音质,顶级用户还可额外购买单曲。
这种模式的效果在近年逐渐显现:2023 年二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收入占比首次超过社交娱乐服务(直播、K 歌),从 2018 年的 28.1% 飙升至 58.3%;网易云音乐则在 2023 年实现年度扭亏为盈,净利润 7.34 亿元,会员收入同比增长 20.2%。到 2025 年二季度,腾讯音乐付费会员达 1.24 亿,超级会员突破 1500 万,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同比增长 9.35%;网易云音乐会员收入也增至 24.7 亿元,增幅 15.2%。
十年版权战,最终催生了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的双巨头格局 —— 两者不再无节制内卷版权,而是通过分级付费将 “音乐” 变成了持续盈利的生意。但这份 “平静”,很快被字节的入场打破。

中外对标:Spotify 的启示与腾讯的 “音频帝国” 野心
当国内双巨头忙着巩固盈利模式时,全球流媒体龙头 Spotify 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另一重参考 —— 也间接影响了腾讯音乐的布局。2006 年在瑞典成立的 Spotify,是 “免费引导 + 付费增值” 模式的标杆。创立初期,它就在严苛的版权环境下与三大唱片公司达成合作,即便要将 55% 的收入分给唱片公司、15% 给词曲发行公司,还需提前支付保底版权金并出让部分股权,仍坚持正版化路线。2011 年借势移动互联网与 Facebook 合作,用户数爆发式增长;2015 年付费用户突破 2800 万,直接带动连续下滑 13 年的全球录制音乐市场止跌回升。
如今的 Spotify 已成为全球音频巨头:2025 年二季度付费用户 2.76 亿,月活用户 6.96 亿,付费率达 40%,是腾讯音乐(22%)的近两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两点:一是精准的推荐系统,通过长期用户行为数据生成专属歌单,用 “无形资产” 锁定用户留存;二是多元化的音频布局,2019 年重金入局播客,目前拥有 700 万个播客、35 万本有声读物,2024 年又推出视频播客,消费增速达纯音频的 20 倍,有效带动广告收入增长。
Spotify 与腾讯音乐的交集,始于 2017 年的股权置换 —— 双方相互购入对方少数股权,腾讯当时还支付约 2.5 亿美元现金。这笔合作让两者规避正面竞争,在版权谈判中形成规模效应,也开启了 “互相取经”:腾讯音乐借鉴 Spotify 的用户分层思路,细化会员体系提升单客收入;Spotify 则学习腾讯的 “粉丝经济”,计划推出 “超级粉丝” 订阅,提供演唱会优先购票权等增值服务。
但腾讯音乐的野心不止于 “对标 Spotify”。2025 年 6 月,腾讯音乐宣布以 12.6 亿美元现金 + 股权收购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这一动作背后是其构建 “音频帝国” 的战略考量:据 QuestMobile 数据,腾讯音乐现有应用与喜马拉雅用户重叠率不足 25%,收购可直接补上长音频(如播客、有声书)的短板;加上 2021 年收购并整合为 “懒人畅听” 的懒人听书,腾讯系音频业务将覆盖 6.5 亿月活用户,占据移动端超 60% 的收听时长。
与此同时,腾讯音乐还在拓展线下生态 —— 近三年音乐节、演唱会市场火爆,平台通过直播、优先购票等服务打通 “线上 + 线下” 链路,进一步拓宽盈利边界。从在线音乐到全场景音频,从线上订阅到线下衍生,腾讯音乐正在用 “横向扩张 + 纵向深耕” 巩固优势,应对潜在的行业变数。
字节杀到:低价 + 算法,新搅局者如何破局双巨头?
腾讯音乐的 “音频帝国” 尚未完全成型,最大的挑战已从意料之外的方向袭来 —— 字节跳动。背靠抖音的庞大流量池,字节旗下 “汽水音乐 + 番茄畅听” 在 2025 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海豚智库数据,汽水音乐年初月活接近 1 亿,曾跻身 App Store 免费 App 榜第三;番茄畅听音乐版 6 月月活同比增长 49.52%,达 3291.41 万。这两个产品以 “低价会员 + 算法推荐” 为武器,一边抢夺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的存量用户,一边开拓下沉市场的增量用户,直接冲击双巨头的格局。
面对腾讯与网易云的 “版权高墙”,汽水音乐选择了 “侧翼进攻”:不正面争夺头部版权,而是依托抖音的 “神曲孵化” 能力,将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十几秒 “神曲” 快速同步至平台,同时接入抖音博主的音频内容,逐步充实曲库;再通过抖音的算法优势,精准捕捉用户喜好,推送个性化歌单 —— 这种 “短音频引流 + 算法留存” 的模式,恰好击中了双巨头的薄弱环节:腾讯音乐虽版权全,但算法推荐精度不足;网易云音乐算法尚可,但版权短板明显。
更具冲击力的是字节的 “低价策略”。汽水音乐会员月费远低于腾讯与网易云,甚至推出 “首月 1 元”“年卡 5 折” 等优惠,精准吸引对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用户,以及对版权依赖度不高的年轻群体。这种打法直接导致腾讯音乐的用户流失:2025 年二季度,腾讯音乐月活用户 5.53 亿,环比减少 200 万,已连续 15 个季度下滑 —— 流失的用户中,不少流向了字节系平台。
有趣的是,海外市场也曾上演类似剧情:Spotify 一度面临 TikTok 的冲击,但最终双方达成合作 ——TikTok 负责 “音乐发现 + 互动”,Spotify 专注 “收藏 + 场景”,形成 “短视频试听→流媒体沉淀” 的协同模式。但在国内,抖音的流量池不会向腾讯或网易云开放,反而会优先导流给汽水音乐,形成 “抖音 + 汽水音乐” 的闭环。这种 “内循环” 优势,让字节的进攻更具杀伤力。
对双巨头而言,字节的入局意味着 “战争维度” 的升级:过去是腾讯与网易云的 “版权战”,如今是腾讯系(腾讯音乐 + 喜马拉雅 + 懒人畅听)与字节系(抖音 + 汽水音乐 + 番茄畅听)的 “全链路对抗”—— 从曲库、算法、用户到商业化路径,战线远比之前更长。

终局猜想:双巨头会变三国鼎立吗?
从 2015 年的版权混战,到 2023 年的双巨头盈利,再到 2025 年字节的强势入局,国内在线音乐行业的格局正在经历第三次重构。对腾讯音乐而言,优势在于版权储备、全音频生态与盈利稳定性,但月活用户连续下滑、字节的算法冲击是其最大隐患;收购喜马拉雅虽补长了短板,但后续业务整合效果仍需观察。
网易云音乐则处于更微妙的位置:它拥有与 Spotify 相似的社群基因(如乐评文化),算法推荐也受用户认可,但版权短板未完全补齐,市值仅为腾讯音乐的五分之一,面对字节的进攻,既无腾讯的资金实力,也无抖音的流量支持,需在 “差异化” 上寻找突破 —— 比如深化独立音乐人扶持、强化粉丝社群运营,避免陷入 “版权拼不过腾讯,低价拼不过字节” 的困境。
字节系的最大变量,在于抖音流量的转化效率与算法的持续优化。若汽水音乐能持续依托 “神曲” 破圈,同时逐步拓展版权合作(如与中小型唱片公司合作),有望进一步蚕食双巨头的市场份额;但如何从 “下沉市场” 向 “中高端用户” 渗透,如何平衡低价策略与盈利,仍是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行业格局,可能不会是简单的 “三国鼎立”:若字节能持续保持增长,或许会形成 “腾讯音乐 + 字节系” 的新双巨头格局,网易云音乐则退守细分市场;若腾讯音乐能通过喜马拉雅整合稳住用户,网易云音乐找到差异化路径,也可能维持 “双巨头 + 挑战者” 的平衡。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由 “盈利” 引发的格局重构,最终受益的将是用户与行业:平台竞争会推动更好的产品体验、更合理的定价,以及更多元的音乐内容 —— 而这,或许才是 “音乐变赚钱” 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