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倍溢价 “投名状” 引争议:日铁是否在重走东芝老路?

收录于 金融财经 持续更新中
当日本制铁(NIPPON STEEL CORPORATION,下称 “日铁”)以 3.6 万亿日元(约 250 亿美元)敲定对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下称 “美钢”)的
当日本制铁(NIPPON STEEL CORPORATION,下称 “日铁”)以 3.6 万亿日元(约 250 亿美元)敲定对美国钢铁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下称 “美钢”)的并购时,这一数字与两年前初始计划的 4000 亿日元(约 27.5 亿美元)相比,已膨胀了 9 倍。这场远超预期的 “溢价豪掷”,不禁让人想起二十年前东芝并购美国西屋电子的往事 —— 同样是对日企而言的 “天价对美投资”,同样裹挟着复杂的地缘博弈,也同样暗藏着难以预判的经营风险。
在梳理日铁并购案的全过程时,日本媒体的集体 “失语” 尤为刺眼:无论是《日本经济新闻》对日主铁总裁桥本英二的独家专访,还是《朝日新闻》的深度报道,均未提及 “投资回收周期” 这一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相反,焦点始终围绕 “重振日本钢铁国际影响力”“是否利好美国产业”“如何应对中国钢铁竞争” 展开。这一反常现象恰恰印证了一个更本质的判断:日铁对美钢的并购,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或经营范畴,沦为一场服务于日美同盟的 “政治交易”—— 即便最终 “竹篮打水”,在部分视角里也成了 “肉烂在同盟锅里” 的 “值得之举”。
而我仍愿以微观经营的视角,结合日企对美投资的失败先例,拆解这场并购背后的风险与迷局。或许这些观察会被视为 “剑走偏锋”,甚至引来行业专家的质疑,但剥开地缘博弈的外壳,那些关乎企业生存的 “皮毛小事”,恰恰可能决定日铁未来十年的命运。



一、前车之鉴:东芝并购西屋的 “十年崩盘史”

2006 年的东京,一场企业交流会上的小插曲,成了东芝命运转折的伏笔。一位东芝同行的高管中途接电话后脸色铁青,事后坦言:“东芝为并购西屋开出了 54 亿美元(约 6370 亿日元),这几乎是我们公司出价的一倍多,太不可思议了。” 彼时,东芝的年营业额约 7.1 万亿日元,54 亿美元的并购金额虽不算 “压垮性负担”,但 “翻倍溢价” 的决策已暗藏隐患。
此后数年,我曾多次采访东芝时任总裁西田厚聪,每次都绕不开 “投资回收周期” 的疑问。第一次提问时,西田给出 “约 17 年” 的答案;两年后再问,他难掩自信,称因美中核电建设热潮,回收周期可缩短至 14-15 年。彼时的乐观并非无因:美国正计划重启核电站建设,中国更是将核电纳入重点发展领域,东芝通过并购西屋提前锁定了技术与市场先机,看似踩准了产业风口。
然而,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事故,彻底击碎了这一幻想。全球核电建设陷入停滞,日本本土核电站甚至面临 “是否保留” 的争议。西屋公司从 “香饽饽” 沦为东芝的财务黑洞 —— 为填补亏空,东芝先后出售电视、手机业务,甚至曝出财务造假丑闻。2015 年 9 月,东芝股票被贴上 “特设注意市场铭柄”(退市风险标签),距离那场 “天价并购” 尚不足十年。
直到 2017 年西田厚聪离世,他始终未能对这场并购的最终结局作出回应。而如今,日铁并购美钢的轨迹中,正浮现出与东芝相似的 “危险信号”—— 同样的对美溢价并购,同样的政治因素主导,同样的 “回避核心经营问题”。唯一的区别是,日铁的溢价幅度,已从东芝的 “1 倍” 飙升至 “9 倍”。


二、日铁的 9 倍溢价迷局:从 “可控” 到 “失控” 的被动加码

日铁最初的并购计划,本是一场 “量力而行” 的尝试。2023 年 12 月,当日铁提出以 4000 亿日元收购美钢时,其年营业额稳定在 8 万亿日元,这一金额仅占营收的 5%,且参照 “1 吨钢 = 1000 美元” 的行业常规估值,美钢 2300 万吨的年产能对应 230 亿美元估值,4000 亿日元(27.5 亿美元)仅为 “初步入局资金”,逻辑尚算合理。
但美国市场的 “游戏规则”,很快将日铁拖入 “被动加价” 的漩涡。首先是竞争对手的搅局:美国钢铁企业克利夫兰・克里夫(Cleveland-Cliffs Inc)提出每股 35 美元的收购价,为抢占先机,日铁直接将报价抬至每股 55 美元,较对手溢价 57%。这一决策当即引发日本股市的负面反馈 —— 日铁股价当日下跌 6%,市场用脚投票,将其视为 “非理性冒险”。
若说竞争对手引发的溢价尚属 “市场行为”,美国政府的介入则彻底将并购推向 “非经济轨道”。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均以 “国家安全” 为由阻挠并购,最终提出的条件堪称 “苛刻”:日铁需在收购美钢全部股份后,额外投入 110 亿美元用于设备更新,且美国政府将持有 “黄金股”—— 这一特殊股份虽无分红权益,却对美钢的裁员、减产等关键经营决策拥有 “一票否决权”。
最终,日铁的并购成本彻底失控:收购美钢股份需 142 亿美元,满足美国政府要求的设备投资需 110 亿美元,总金额达到 252 亿美元(3.6 万亿日元),较初始计划的 4000 亿日元暴涨 9 倍。更值得警惕的是,美钢本身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2025 年第一季度亏损 1.16 亿美元,已连续两个季度陷入亏损,且其 2300 万吨的年产能,在美国 1 亿吨的年钢材需求中,仅能满足不足四分之一。
这场并购,早已不是 “企业间的资源整合”,更像是日铁向美国交出的 “投名状”。问题在于,这份 “投名状” 的代价,是否会像东芝并购西屋那样,成为拖垮企业的 “定时炸弹”?


三、并购后的控制权困局:名义控股与实际受限的矛盾

日铁总裁桥本英二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曾试图淡化美国政府干预的影响:“9 名董事中,6 人由日铁任命,没有任何问题。‘黄金股’是我们提议的,只是为了让美国人更容易理解,不会阻碍日铁的发展。” 但事实与说辞之间,存在着难以掩盖的矛盾。
新组建的美钢董事会中,美国政府有权推荐或决定 3 名董事人选,且 “黄金股” 的存在,让日铁失去了经营的 “灵活性”。在钢铁行业,市场需求波动频繁,当行业下行时,裁员、减产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常规手段;但对并购后的美钢而言,这些决策需经美国政府同意 —— 这意味着日铁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经营策略,只能被动承受风险。
更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对美钢的 “管控”,本质上服务于本土产业利益,而非日铁的经营效益。例如,美国要求日铁投资的 110 亿美元,需优先用于解决美国本土的产业缺口:宾夕法尼亚州梦巴蕾钢铁厂的 10 亿美元投资,旨在提升高级电磁钢产能 —— 这是美国 AI、半导体产业所需的关键材料,目前依赖大量进口;印第安纳州凯里钢铁厂的 3 亿美元高炉修整,则是为了满足电动车马达对高性能钢材的需求。
这些投资看似是 “产业升级”,实则是日铁为获得并购批准而 “被迫买单”。更棘手的是,这种 “定向投资” 还将加剧美国钢铁业的两极分化:美钢借助日铁的技术与资金,有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成为美国钢铁业的 “领头羊”;而其他美国钢铁企业,则会因技术、产能差距扩大而愈发艰难。但受美国反垄断法限制,日铁又无法对这些企业施加影响,未来在美国市场的扩张空间,从一开始就被划定了 “天花板”。



四、技术断联与阵营站队:日铁的 “去中国化” 与美印布局

桥本英二在采访中曾直言:“在尖端技术方面,绝对不能容忍中国的追随。” 这一表态,揭示了日铁并购美钢背后的另一重逻辑 —— 地缘政治主导下的 “技术阵营化”。
2024 年,日铁突然切断与中国宝武集团宝山钢铁厂在汽车用钢板领域的合作,理由是 “担心技术流失”。这一决策并非出于经济考量 —— 宝武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年产能达 1.3 亿吨,与宝武的合作曾为日铁带来稳定的市场与技术交流机会。但在日铁看来,“站队美国” 比 “维持对华合作” 更重要 —— 正如桥本所言:“谁是规则制定者就应该紧跟,在美国制定规则的时代,中国钢铁企业会变得十分艰难。”
切断与中国的合作后,日铁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度。桥本认为:“印度人口持续增长,钢铁需求潜力大,且美印市场都与中国在政治上对立,能避免中国降价出口的冲击。” 日铁的目标很明确:通过整合美钢产能与印度市场,十年内实现 “日铁 + 美印基地” 年产 1 亿吨钢铁的目标,逼近宝武集团 1.3 亿吨的产能规模,形成 “技术优势 + 产能对标” 的双重竞争力。
但这一布局同样充满风险。印度钢铁市场的基础设施、政策稳定性均不如中国,且印度本土钢铁企业的竞争已日趋激烈;而美国市场的保护政策,也可能随政治周期变动 —— 若未来美国政府调整钢材关税或产业政策,日铁的投资将面临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日铁与宝武的技术差距已逐渐缩小,一位日本钢铁行业专家曾坦言:“现在日本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许更强,但技术上已与中国难分伯仲。” 在这种情况下,“去中国化” 是否会让日铁失去技术迭代的参照与市场缓冲,仍是未知数。


五、结语:十年赌局 —— 东芝的教训与日铁的未知未来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日铁并购美钢的身影,与 2006 年东芝并购西屋的场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日企对美 “天价并购”,同样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判,同样忽视了地缘政治与突发事件的风险。
东芝用十年时间,从 “核电巨头” 沦为 “退市边缘企业”;日铁则计划用十年时间,实现 “年产 1 亿吨钢铁” 的目标,跻身全球钢铁业前列。这场赌局的结局,目前尚难定论 —— 美国的市场保护政策可能为日铁提供短期红利,美印市场的产能整合也可能打开新空间;但 9 倍溢价带来的财务压力、美国政府的控制权干预、“去中国化” 后的技术与市场风险,也可能让日铁重蹈东芝的覆辙。
作为长期观察日企的研究者,我始终记得东芝总裁西田厚聪当年谈及核电前景时的自信眼神,也看到了如今桥本英二描述美印布局时的坚定。但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是 “政治正确” 就能决定的。十年后的日铁,究竟是能让人刮目相看的 “全球钢铁新巨头”,还是会成为又一个因 “对美投名状” 而衰败的 “东芝第二”?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日本媒体回避的 “投资回收周期”“经营灵活性” 等 “小事” 里。而我们能做的,唯有保持观察,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推荐金融财经

苏公网安备 11011xxxxx号 苏ICP备2025192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