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攀升、成交放量的背后,是各路资金的加速入场,而长期资金代表 —— 保险资金的 “高歌猛进”,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新增入市规模超 6400 亿元,不仅远超去年全年新增体量,更创下历史新高,成为 A 股行情回暖的 “真金白银” 支撑。
入市规模:上半年超 6400 亿,增量碾压往年
金融监管总局 8 月 15 日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 36.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39%。其中,股票投资成为核心增量领域: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达 2.87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 6052 亿元;财险公司股票投资规模 1955 亿元,较年初增加 354 亿元 —— 两者合计,上半年新增入市的保险资金超 6400 亿元。从节奏上看,保险资金的加仓精准踩中了市场反弹节点:一季度净流入 3900 亿元,二季度再添 2500 亿元。而今年 4 月 7 日,受关税战影响上证指数暴跌 7.34% 后,行情便进入震荡上行通道,这意味着保险资金的集中加仓,恰好赶上了这波上涨行情。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波增量已大幅超越保险资金过去几年的加仓力度。回顾历史,2020 年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新增 3842 亿元,2021 年新增 6226 亿元;2022 年随上证指数下行,险资反而减持 6098 亿元;2023 年仅谨慎新增 523 亿元;即便 2024 年 A 股受 “9・24” 政策刺激反弹,险资新增规模也仅 4855 亿元 —— 对比之下,2025 年上半年的 6400 亿增量,其 “进攻性” 可见一斑。
从配置比例看,当前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余额达 3.07 万亿元,占 36 万亿元总资金规模的 8.47%,这一比例也创下了 2022 年以来的新高。
举牌潮:年内 30 次逼近 2015 年峰值,港股银行成 “心头好”
除了规模激增,保险资金的 “举牌动作” 更牵动市场神经。据长江证券研报统计,2025 年以来,保险资金投资已触发 30 次举牌,涉及 20 余家上市公司,这一次数仅次于 2015 年的 62 次,成为近十年第二高的举牌年份。

从行业分布看,银行板块是举牌 “重灾区”,共出现 12 次举牌;公用事业行业次之,有 4 次;非银金融、交通运输行业各 3 次;环保行业 2 次;医药生物、传媒、煤炭、钢铁行业各 1 次。其中,港股银行股最受青睐:招商银行 H 股、邮储银行 H 股被多次增持至举牌线,瑞众人寿举牌中信银行 H 股,弘康人寿更是三度举牌郑州银行 H 股。
中国平安则是此次举牌潮中的 “主力玩家”:平安人寿多次举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甚至持有工商银行 H 股流通股过半股份;8 月上旬,其又在港股市场先后举牌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将投资目光从银行转向保险同业。
为何险资对港股银行股 “情有独钟”?一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人士解释,低利率背景下,银行股高股息、类固收的属性契合险资稳健需求,而港股银行股的吸引力更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股息率更高,4%-5% 的水平远超 A 股;二是 AH 溢价显著,除招商银行外,四大行 A 股相对 H 股均有溢价,投资成本更低;三是税收优势,保险公司连续持有 H 股 12 个月,股息红利可免企业所得税。
重仓股:从金融向多行业扩散,医药、化工成新方向
保险资金的投资偏好,也可从其中报重仓股中窥见一二。Wind 数据显示,在已披露 2025 年中报的上市公司中,保险资金重仓股票达 220 余只,其中报告期内新增买入 70 只,对原有持股增持 58 只 —— 与举牌集中于金融、公用事业不同,重仓股的行业分布更趋多元化,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电信服务、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等领域。具体来看,信泰人寿大举增持华菱钢铁,持股比例已逼近举牌线;中国人寿则重点加仓中国电信、赣粤高速、中国移动、英维克、恩华药业;瑞众人寿选择增持西部矿业、苏试试验、萤石网络;利安人寿加仓常熟银行,长城人寿也对赣粤高速进行了增持 —— 这些动作显示,险资在坚守高股息核心资产的同时,开始向高成长、高景气领域扩散。
入市逻辑:负债压力、资产荒与政策松绑的 “三重共振”
作为上半年入市体量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的 “激进” 加仓,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1. 负债成本刚性:利差损压力倒逼高收益配置
保险行业的负债成本具有显著刚性。尽管近两年寿险预定利率经过两轮下调,最新利率已降至 2%,但由于保险产品缴费期长,负债端久期远超银行(银行长期定存最长 5 年,寿险负债平均久期超 12 年),当前仍有大量预定利率 3.0%、3.5% 的产品续期保费流入,导致险企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若投资收益难以覆盖预定利率,就容易出现利差损。” 一位寿险从业人士表示,这一压力倒逼险资必须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而权益市场成为重要选择。
2. 资产荒加剧:银行股成 “类固收” 替代品
在长端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传统债券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同步下降,难以满足险资收益需求。“现在有点像 2007 年,保险资金想做‘长期定存’,但房地产行业平淡,资金没有好去向,银行等高股息行业就成了‘类固收’资产,缓解了‘资产荒’压力。” 上述寿险从业人士补充道。瑞士再保险寿险与健康险再保险首席执行官沐睿柏(Paul Murray)也指出,中国寿险行业存在明显的久期错配问题:寿险负债平均久期超 12 年,而资产平均久期仅约 6 年,这一差距也促使险资通过配置权益类资产缩短错配。
3. 会计准则驱动:偏好 FVOCI 资产熨平报表波动
近两年保险行业处于会计准则切换期,更多权益类资产被记入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这导致权益市场波动会直接影响险企净利润稳定性。为了熨平报表波动,不少险企选择增加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 配置。而权益投资触及举牌后,相关资产可按长期股权投资或 FVOCI 计入表内 ——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稳定,收益率贴近被投企业 ROE,能贡献长期稳定收益,这也成为险资举牌的重要动力。
4. 政策松绑:打开权益投资空间
监管政策的支持,更为险资入市扫清了障碍。2023 年,金融监管总局优化偿二代监管标准,将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 0.35 降至 0.3,科创板股票从 0.45 降至 0.4,减少险企资本消耗的同时,释放了增配权益资产的空间。2025 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1 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 “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 2025 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 30% 用于投资 A 股”;4 月,金融监管总局又发布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 5%,上限最高提至 50%。
截至上半年,保险行业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及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合计占比仅 20.64%,仍有较大配置空间。
风险提示:短期波动与流动性挑战不容忽视
不过,大规模增持股票并非毫无风险。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提醒,短期内若市场波动加大,险资可能面临账面波动风险;此外,举牌类投资通常锁定期长、流动性差,对险企的资本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在加大权益投资的同时,提升投资能力、加强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朱俊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