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颠覆传统的省级集采: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导向
8 月 27 日,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开标现场,上演了一场改写医疗采购规则的关键事件 —— 全国首个省级 "云胶片" 带量采购项目正式落地。这场覆盖全省所有具备放射检查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首年采购需求达 2156 万次、周期为 2 年的集采,标志着医用耗材采购迈入数字化服务新阶段。与传统集采的激烈价格战形成鲜明对比,此次招标现场没有 "最低价中标" 的熟悉剧情。7 家投标单位中,最高报价 4.98 元 / 人次与最低报价 0.51 元 / 人次的悬殊,最终却以 4.95 元 / 人次的中标价收场。这一结果背后,是一套前所未有的评审机制在发挥作用:价格分仅占 10%,技术分占 30%,商务分高达 60%,彻底打破了 "价低者得" 的固有模式。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二、新评价体系的核心:质量门槛与服务标准
贵州省医保局的采购方案,为云胶片产品设立了三重核心要求:技术、质量与安全。在配套服务方面,明确规定了数据中心机房、技术团队人员等硬性门槛,尤其在质量标准上提出了量化指标:
- 平台全年连续稳定运行,系统可用性及连续性≥99.99%
- 登录并发响应时间控制在 5 秒内
- 访问页面加载时间不超过 3 秒
- 杜绝因停顿、延时或中断影响阅片诊断的现象
三、中标方的实力与布局:大数据国企的医疗赛道深耕
最终以 100.36 分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的,是由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成员单位的联合体。这家成立于 2014 年、注册资本 3.35 亿元的全国首家数据领域省属大一型国企,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早有布局:
- 2025 年 1 月申请 "基于分布式云架构的医保云服务综合管理系统" 专利(公开号 CN120106987A)
- 中标 "2024 年度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迭代升级项目"
- 依托 "天元数链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医保智慧报销产品
四、采购周期设计的深层逻辑:平衡成本与质量
本次集采设定 2 年的采购周期,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据安徽省医保监管信息中心主任陈中楼在沟通会上的直言:"中标企业建设影像数据平台,前面 1 至 2 年投入很大,后面几年可能才赚钱,我们做这件事一定要考虑这个现实问题,不能让中标企业做亏本买卖。"贵州省医保局四级调研员赵修庆进一步解释:2 年周期能形成反向督促机制 —— 若企业服务运营不佳,成本回收时间会延长,这将倒逼企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方案还设计了明确的服务指标后评估机制,由医保局与医疗机构每年共同开展质量检查,重点考察服务质量、机构与群众满意度及目标达成情况。

集采现场图片来源:贵州省医保局供图
五、经济账与社会价值:从费用节省到资源优化
尽管首年 2156 万次的报量被业内评价为 "相对保守"(仅为上一年度影像检查人次 3896 万的约 55%),但这笔账对各方而言都极具价值:从直接成本看,5 元 / 人次的最高限价,较传统胶片 17-18 元 / 人次的成本及未集采地区 12-14 元 / 人次的价格,优势显著。某县医院、市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引入云胶片后,每年分别节省耗材采购额 100 万元、120 万元和 150 万元。
从长期存储成本看,当前 1TB 数据年存储成本约 80 元,且呈下降趋势 —— 过去 10 年成本降幅超 10 倍,预计未来 3-5 年还将大幅降低。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缓解医疗资源浪费:我国医疗领域重复检查比例高达 20%-30%,不仅加重患者负担,还导致 "北京看病排几天队" 的资源错配。云胶片的推广,正是破解这一痛点的关键一步。
六、数据互通与诊断互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云胶片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互认共享,是此次集采的重要看点,也是争议点。安徽省已实现全省影像数据共享,"省内各医院可随时调阅影像、病历、超声报告等",并于今年 5 月上线 "医疗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异地读取数字医疗影像胶片的省份。但一位医保系统人士指出:"数据互调不等于检查互认"。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检查间隔时间、拍摄仪器差异等因素,决定了是否需要重新检查仍需医生根据经验判断。目前的阶段仍属于 "存储阶段",医院互认互通的 "应用阶段" 需要循序渐进。
国家医保局规划了四步推进路径:数据标准化→统一归集存储→数据共享→建立保障机制。副局长黄华波强调:"首先要实现检查结果的数据化和标准化,这是后续存储、共享、应用的前提。"
七、影像云平台的多维价值:从监管到健康管理
省级影像云平台的意义远超减少重复检查:在医保监管层面,它能解决数据标准资源缺乏问题,实现以省为单位的准确数据整合与真实综合监管;通过集中数据,可精准判断过度诊疗、检查滥用等情况,替代以往 "现场查、现场找" 的低效模式,同时优化审核结算流程。
在健康服务层面,平台可支撑 "医保健康画像管理",结合医保数据为参保群众提供全周期生命管理。正如赵修庆所言,未来参保人可通过手机随身携带既往影像资料,弥补现有 App 仅能查询诊疗行为、报销金额等信息的不足。
从长远看,省级平台将是跨省平台的基础,最终实现各级医疗机构间数据畅通稳定。截至 8 月 20 日,全国已有 22 个省级医保部门开展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软件部署,17 个省份已完成部署,具备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和跨省调阅能力。按照国家医保局规划,2027 年底将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 "一张网"" 路路通 "。
八、行业变革:云胶片重塑市场格局
云胶片集采也引发了对实体胶片存废的讨论。事实上,云胶片并非新生事物 ——2015 年 3 月国内首个云胶片系统发布后,"中国无胶片化运动" 随之发起,但早期推广面临两大障碍:医疗机构硬件配套不足(医生办公室电脑未普及)和医生使用习惯难以改变。转折点始于支付方介入:2020 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鼓励通过 "云胶片" 推进检查资料共享;2024 年底国家医保局印发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云胶片设立明确收费路径。
如今,多数医院已提供云胶片服务,患者可通过手机扫码查看,80%-90% 的医院支持刻录光盘用于远程会诊。共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医用胶片平均价格从 2016 年的 13.3 元 / 张降至 2023 年的 8.52 元 / 张,云胶片的普及正不可逆地重塑市场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销售逻辑截然不同:实体胶片遵循 "硬件 + 耗材" 的一次性销售模式,而云胶片作为存储在云端的电子影像,企业收入来自按服务次数收取的持续运营费用。目前国内已有至少 20 家企业推出云胶片解决方案,涵盖专业云胶片厂商、影像信息化厂商、信息化集成厂商和云资源厂商四大类,市场竞争格局尚待进一步明晰。